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文學理論論文 >

以詩歌重塑民族心靈——1930年代吳經熊的雙語寫作與詩學觀念

發(fā)布時間:2018-01-16 10:47

  本文關鍵詞:以詩歌重塑民族心靈——1930年代吳經熊的雙語寫作與詩學觀念 出處:《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吳經熊 雙語寫作 古詩英譯 抒情傳統(tǒng)


【摘要】:吳經熊在民國時期不但是著名的法學家,而且也是享有聲譽的文學家。他既參與創(chuàng)辦英文期刊,發(fā)表大量中國古典詩歌的英譯作品,同時也熱衷于寫作漢語舊體詩。本文通過梳理英文期刊的資料,還原當時文學氛圍的疏離與語言環(huán)境的分裂,考察吳經熊向英語世界譯介中國古典詩歌的策略與動機;并可得出結論,他的雙語實踐不僅以"唐詩四季"詩學觀念回應"感時憂國"的抒情傳統(tǒng),而且主張以詩歌重塑中國人的民族心靈,期待可以克服現(xiàn)代性危機,超越東西方文化的權力等級。
[Abstract]:Wu Jingxiong was not only a famous jurist but also a reputable writer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He was involved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English periodicals and published a large number of English translation works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keen to write old Chinese poetry. By combing the materials of English periodicals, this paper restores the alienation of the literary atmosphere and the division of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at that time. To investigate the strategies and motives of Wu Jingxiong's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o the English world;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his bilingual practice not only responds to the lyrical tradition of "feeling when the time is worrying about the country" with the poetic concept of "four Seasons of the Tang Dynasty", but also advocates that poetry should be used to reshape the Chinese people's hearts and minds in the hope that they can overcome the crisis of modernity. Transcending the hierarchy of power i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作者單位】: 上海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I207.22;H315.9;I046
【正文快照】: 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英語、西化與啟蒙,這些概念同時被用于思想和實踐的領域,但在這兩個層面上是既相交織又不完全重疊。由于二者之間缺乏清晰的邊界,許多中國知識分子留學歸國后在社會文化領域主張西化,但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選擇漢語寫作,而沒有選擇英語或其他外語。[1]例如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鎮(zhèn)清;從語言的當代性看翻譯的文體選擇[J];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06期

2 彭松;;文化困境中的詩性省思——葉維廉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3 程榮;;論“詞中有畫”——以柳永詞為中心[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4 陳育德;“詩中有畫”是“藝術論的認識迷誤”嗎?──《對王維“詩中有畫”的質疑》的質疑[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5 劉曉云;;中國二十世紀初詩歌翻譯理論的發(fā)展[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6 李博;;葉維廉“山水詩原型”在謝靈運詩歌語境中的矯枉[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7 周莉;;試論中西比較詩學的對話沖突[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12期

8 聶焱;;對現(xiàn)代詩歌困境的一點思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2期

9 劉曉;;小議古詩詞中“雨”意象的英譯[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4期

10 張小影;;近體詩特殊句法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謝應光;;何其芳詩歌的語言策略與歷史處境[A];巴蜀作家與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論文集[C];2006年

2 王光明;;“失養(yǎng)者”的追尋——葉維廉的詩學批評[A];葉維廉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3 蔣登科;;論葉維廉詩論的學術品格[A];葉維廉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王珂;;論葉維廉的詩形觀及創(chuàng)作實踐[A];葉維廉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5 達海軍;;船山詩歌題材及其分類[A];2008年湖南省船山學研討會船山研究論文集[C];2008年

6 劉子琦;;淺論中國新詩“跨行”語言特征的形成——以卞之琳詩歌創(chuàng)作為中心[A];第五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吳曉東;;背著“語言的筏子”——廢名小說《橋》的詩學解讀[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8 胡菁娜;;理想的讀者——對“共鳴”理論的反思[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伍茂國;;古典性與現(xiàn)代性:相逢在《門外》[A];看一支蘆葦——辛笛詩歌研究文集[C];2012年

10 吳凌;;現(xiàn)代新詩本體追求探微[A];貴州省寫作學會2012年學術年會交流論文集[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施佳勝;經典 闡釋 翻譯——《文心雕龍》英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邢培順;曹植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黃芳;跨語際文學實踐中的多元文化認同[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李鴻雁;唐前敘事詩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劉軍政;中國古代詞學批評方法論[D];南開大學;2010年

6 任紅敏;金蓮川藩府文人群體之文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文浩;接受美學在中國文藝學中的“旅行”:整體行程與兩大問題[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8 李華;孟子與漢代《詩經》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王成;晚清詩學的演變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李希;郭象哲學與中古的自然審美[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劉曉巍;論賽珍珠筆下中西合璧的男性形象[D];遼寧師范大學;2014年

2 徐亞洲;龐德詩學理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曾建元;;跨越東與西——吳經熊的人與法律思想素描[J];清華法學;2004年01期

2 孫偉;;吳經熊研究綜述[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0年04期

3 王健;超越東西方:法學家吳經熊[J];比較法研究;1998年02期

4 任顯楷;;“優(yōu)游圣道中,涵泳徹朝夕”——談吳經熊《圣詠譯義初稿》與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互動[J];圣經文學研究;2011年00期

5 范素;;圖書·社會[J];書城;2005年06期

6 董立強;;吳經熊:超越東西方的法學家[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11年01期

7 王紅育;;吳經熊與他的著作[J];中國天主教;2011年02期

8 趙柏田;;法官和他的另一個角色——關于吳經熊的一樁公案[J];西湖;2006年09期

9 劉星;;民國法學家的“一種生活”和其法學[J];書城;2005年08期

10 趙柏田;;法官和他的另一個角色——關于吳經熊的一樁公案[J];書城;2007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李秀清;;從結拜兄弟到法科同窗——吳經熊與徐志摩早期交誼之解讀[A];全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學術叢書——英美法系及其對中國的影響[C];2008年

2 諶洪果;;充滿愛戀、掙扎和希望的這方熱土:以吳經熊《超越東西方》為個案看中國憲政的歷程[A];全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學術叢書——20世紀西方憲政的發(fā)展及其變革[C];2004年

3 馬聰;;無數(shù)對立事物的調和者——吳經熊對霍姆斯的解讀[A];全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學術叢書——混合的法律文化[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四川大學法學院教授 喻中;吳經熊思想年譜寫意[N];檢察日報;2010年

2 思郁;吳經熊:一位法學家的精神之旅[N];深圳特區(qū)報;2013年

3 韋成(自由學人);中西合璧吳經熊[N];中國圖書商報;2002年

4 張如安;“超越東西方”的追求[N];寧波日報;2007年

5 楊鍵(自由撰稿人);“我一生都在尋找一位母親”[N];中國圖書商報;2003年

6 曹東;一個人及其時代的榮辱與悲歡[N];檢察日報;2014年

7 曹東;法學大師的書信往來[N];檢察日報;2014年

8 近代史學者 傅國涌;民國憲法中的教育經費比例[N];深圳特區(qū)報;2014年

9 畢苑;求知與靈修:《吳經熊自傳》中的文化激蕩[N];中華讀書報;2013年

10 北京大學法史學博士 林海;霍姆斯大法官的中國忘年交[N];檢察日報;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孫偉;吳經熊法律實踐研究(1917-1949)[D];蘇州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楊志友;吳經熊哲學思想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0年

2 李琳琳;吳經熊憲政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劉亞楠;論吳經熊憲法思想[D];重慶大學;2008年

,

本文編號:143279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143279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b3463***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