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約之亞瑟王的十個故事》翻譯報告
本文關(guān)鍵詞:《盟約之亞瑟王的十個故事》翻譯報告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小說翻譯 接受美學 讀者接受 對話翻譯 描寫翻譯
【摘要】:本報告基于譯者對《盟約之亞瑟王的十個故事》的翻譯實踐完成。該書由英國格林多大學的邁克爾斯科特教授創(chuàng)作,是作者在新的意識形態(tài)、社會條件和環(huán)境下,對古老故事的重新復(fù)述和潤色。在接受理論的指導下,基于讀者取向,譯者希望通過讀者的接受以及與作者想要表達意圖的互動來翻譯這一文本,從而傳達作品的意義。 論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原文本、翻譯任務(wù)的相關(guān)情況以及目標讀者。第二部分是理論框架,譯者論述了接受理論的代表人物及關(guān)鍵性術(shù)語,解釋了運用接受理論來指導本次翻譯實踐的理論依據(jù)。第三部分通過實例分析,展示了如何應(yīng)用接受理論來解決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即對話翻譯和描寫翻譯。對話翻譯從口語化語言和正式語言兩種不同表達方法的運用進行分析;對于描寫翻譯,主要從詞匯和句法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同時指出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詞語和句式的選擇必須符合目標讀者的閱讀需求,使譯文形象生動,為他們所接受。最后,作者對本篇報告進行總結(jié),,并希望本報告能為其他遇到類似文體翻譯的譯者提供借鑒。
【關(guān)鍵詞】:小說翻譯 接受美學 讀者接受 對話翻譯 描寫翻譯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財經(jīng)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H315.9;I046
【目錄】:
- Abstract5-6
- 摘要6-8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8-11
- 1.1 Source Text8-9
- 1.2 Translation Project9-10
- 1.3 Target Reader of the Translation10-11
-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Framework: Reception Aesthetics11-14
- 2.1 Introduction to Reception Aesthetics11-12
- 2.2 Application of Reception Aesthetics12-14
- Chapter Three Case Analysis14-27
- 3.1 Translation of Conversation14-18
- 3.1.1 Use of Colloquial Language15-16
- 3.1.2 Use of Formal Language16-18
- 3.2 Translation of Description18-27
- 3.2.1 In the Lexical Level19-22
- 3.2.1.1 Translation of Words with Four-Character Structure19-21
- 3.2.1.2 Translation of Words in Figures of Speech21-22
- 3.2.2 In the Syntactical Level22-27
- 3.2.2.1 Use of Original Word Order23-25
- 3.2.2.2 Rearrangement of Word Order25-27
- Chapter Four Conclusion27-29
- References29-30
- Acknowledgements30-31
- 附件31-93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宋華偉;;創(chuàng)作與接受的互動——從接受理論視角分析《聊齋志異》創(chuàng)作過程之獨特性[J];蒲松齡研究;2008年02期
2 樊慶彥;;論《聊齋志異》的娛樂功能[J];蒲松齡研究;2011年01期
3 金彥,張麗;從接受美學看電視受眾參與[J];安徽大學學報;1999年03期
4 周方珠;;論元散曲翻譯中的模糊再現(xiàn)[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5 儲小燕;;兒童文學圖畫書的“格式塔”式閱讀[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6 陳逢丹;;接受美學觀下的譯者主體性——兼析莎士比亞第116首十四行詩的三個漢譯本[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01期
7 劉立;文本“空白”和文學翻譯的再創(chuàng)造[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8 涂國喜;;論工筆畫的寫意性[J];書畫世界;2010年03期
9 昌宗鋒;;接受美學視野中的譯文讀者主體性與翻譯[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10 蔡愛春;喻立安;;接受理論視角下的廣告翻譯[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彭輝;;從多維視角為文學翻譯中的“誤讀”正名[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2 董務(wù)剛;;接受美學與翻譯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張彥哲;韋華;;讀者的需要和水平是文藝創(chuàng)作的出發(fā)點——試談毛澤東的接受美學思想[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四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論文匯編[C];2002年
4 葉桐;;新文學傳播中的開明書店[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文學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學史研究卷)[C];2009年
5 譚華;;探索“送冰的人來了”接受之謎[A];當代美國戲劇研究——第14屆全國美國戲劇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姜筠;;從接受美學角度論讀者在文學翻譯中的地位——以《尤利西斯》譯本為例[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2年會論文集[C];2012年
7 伍雪菲;;從接受美學的角度看影視字幕翻譯[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十一輯)[C];2013年
8 張道葵;;空白與接受——中西審美經(jīng)驗比較[A];東方叢刊(1994年第2輯 總第九輯)[C];199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謝云才;文本意義的詮釋與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高玉蘭;解構(gòu)主義視閾下的文化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武克勤;英伽登文學本體論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4 劉軍政;中國古代詞學批評方法論[D];南開大學;2010年
5 高乾;本雅明寓言式翻譯思想[D];南開大學;2010年
6 王艷紅;美國黑人英語漢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何東;論自覺誤讀[D];中央美術(shù)學院;2010年
8 王峰;數(shù)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藝術(shù)及其交互設(shè)計研究[D];江南大學;2010年
9 崔學榮;主體間性視野中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教育[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高波;論現(xiàn)象學方法與概念對藝術(shù)審美本質(zhì)研究的意義[D];山東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曹二玲;圖畫故事書翻譯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胡志明;信息化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3 孫方旭;論汪立三鋼琴作品《他山集》的意蘊“層次觀”[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劉耀庭;中學寫作教學中學生讀者意識培養(yǎng)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周錫梅;從接受美學視角看吳鈞陶與Witter Bynner的杜詩英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肖艷;文學翻譯中的誤譯問題[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梁健婧;《紅樓夢》女性讀者的審美心理探微[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劉彬;接受美學對語文教學影響的辯證分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譚卓華;從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對陶淵明精神家園的守望[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姜俊;接受理論視角下的“金陵判詞”霍譯本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03545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1035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