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龍巖歌舞《采茶燈》中茶文化之精髓“和”
發(fā)布時間:2017-10-05 04:30
本文關鍵詞:探析龍巖歌舞《采茶燈》中茶文化之精髓“和”
更多相關文章: 龍巖采茶燈 茶歌舞 和 和文化 歌舞詩 繼承與發(fā)展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人們的文化生活日漸豐富,堅持走民族特色的發(fā)展道路,保護與傳承民間傳統(tǒng)藝術文化就顯得越來越重要。龍巖采茶燈是福建燈舞中極具代表性的漢族民間舞蹈之一,具有較為廣泛的群眾基礎,它以其獨特的藝術表現(xiàn)力,被列為福建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項目,因此,它在當地民間文化藝術中也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龍巖采茶燈表演迄今為止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在長時間的演變和發(fā)展中,它的音樂與舞蹈在全國乃至世界上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因而,研究、保護、繼承與發(fā)展龍巖采茶燈具有重要意義。 筆者主要運用田野調查法、查閱文獻法、形態(tài)分析法和綜合分析法對龍巖采茶燈的歷史文化、歌舞形式、舞蹈表演、隊形變換、歌舞詩結合等方面進行深入的解構與分析,在總結歸納其表演特色的基礎上,采用綜合分析法,結合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和相關知識,試圖從文化研究的角度,探究民間歌舞采茶燈中蘊含著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和”文化精髓。繼承和發(fā)展龍巖歌舞《采茶燈》,不僅僅只是了解其發(fā)源,學習其表演形式,更要通過對龍巖歌舞采茶燈中滲透著的“和”文化思想進行探索性研究,領悟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精神,并將民族文化發(fā)揚光大。
【關鍵詞】:龍巖采茶燈 茶歌舞 和 和文化 歌舞詩 繼承與發(fā)展
【學位授予單位】:福建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J722.21;TS971
【目錄】: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4
- 中文文摘4-6
- 目錄6-8
- 緒論8-12
- 一、研究緣由與意義8-9
- 二、研究現(xiàn)狀9-10
- 三、研究目的、方法和創(chuàng)新之處10-12
- 第一章 中國茶歌舞文化概況12-18
- 第一節(jié) 中國茶歌舞文化的歷史源流12
- 第二節(jié) 中國茶文化與儒、釋、道文化淵源12-15
- 第三節(jié) 茶道精神之魂“和”15-18
- 第二章 龍巖歌舞《采茶燈》中的“和”文化18-46
- 第一節(jié) 歷史淵源之“和善”生存19-21
- 一、神話傳說中的歌舞《采茶燈》19
- 二、史料記載中的歌舞《采茶燈》19-20
- 三、“和善”精神的體現(xiàn)20-21
- 第二節(jié) 歌(樂)舞形式之“和樂”吉祥21-26
- 一、《正采》部分的歌舞表演22-23
- 二、《倒采》部分的歌舞表演23-24
- 三、《撲蝶》部分的歌舞表演24
- 四、載歌載舞體現(xiàn)“和”24-26
- 第三節(jié) 舞蹈表演之“和順”(柔和、和緩)輕盈26-35
- 一、“手舞”的上肢27-29
- 二、中間的軀干29-30
- 三、“足蹈”的下肢30-31
- 四、微表情31-34
- 五、總結34-35
- 第四節(jié) 隊形變換之“和美”對稱35-40
- 一、直線隊形變換35-37
- 二、曲線隊形變換37-38
- 三、圓形變換38-39
- 四、總結39-40
- 第五節(jié) 樂舞詩結合之“和諧”整體40-46
- 一、歌、舞、詩三位一體的研究41-43
- 二、茶文化精神的體現(xiàn)43-46
- 第三章 龍巖《采茶燈》的“和”文化背景研究46-54
- 第一節(jié) 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46-48
- 一、從河洛文化的影響看“和”文化46-47
- 二、從閩南文化的影響看“和”文化47-48
- 第二節(jié) 龍巖《采茶燈》文化成因的探析48-54
- 一、自然地理環(huán)境49-51
- 二、人文社會環(huán)境51-54
- 第四章 龍巖歌舞《采茶燈》的繼承與發(fā)展問題54-64
- 第一節(jié) 舞蹈的繼承以及“和”文化的傳承54-60
- 一、學校教育55-57
- 二、社會的普及57-59
- 三、創(chuàng)新(變與不變)59-60
- 第二節(jié) 發(fā)展成為茶歌舞文化的代表藝術60-61
- 第三節(jié) 展望未來61-64
- 參考文獻64-66
- 攻讀學位期間承擔的科研任務和主要成果66-68
- 致謝68-70
- 個人簡歷70-72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肖靈;民族舞蹈文化的傳承與民間舞蹈的教學[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2 劉云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性回歸[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3 郭義山;;龍巖河洛文化理應納入閩南文化圈[J];龍巖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4 左衡;直覺、情感與藝術創(chuàng)造——介紹蘇珊·朗格的符號學心理美學[J];中國音樂教育;2003年08期
,本文編號:97480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wdlw/974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