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與政治認同的新秧歌運動
本文選題:國民認同 + 政治認同 ; 參考:《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摘要】:本文應(yīng)用文化人類學族群認同理論對延安新秧歌運動進行了分析。提出延安新秧歌運動之所以能夠廣泛的展開是因為符合了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國人對國民認同、政治認同的心理需求,這種心里需求必然要有一種民族力量的張揚與表現(xiàn),“新秧歌”正好充當了這種力的載體。并從領(lǐng)袖指路和共產(chǎn)黨人找尋自己的身體語言兩個角度分析了延安新秧歌運動的產(chǎn)生及發(fā)展過程研究了為適應(yīng)民族新形象延安新秧歌運動對舊秧歌的改造方式。從而證明了新秧歌的舞蹈表達是統(tǒng)合在這種民族人同、政治認同的功能之下的。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ethnic identity in cultural anthropolo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ovement of Yanan New Yangko.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Yenan New Yangko Movement was widely carried out because it met the psychological needs of the Chinese people for their national and political identity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nd the War of Liberation. This kind of psychological demand must have a kind of national strength publicity and performance, "New Yangge" just served as the carrier of this force. This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Yanan New Yangko Movement from the two angles of leader's guidance and communists' finding their own body language, and studi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Yanan New Yangko Movement to adapt to the new national image of Yanan New Yangko Movement. It proves that the dance expression of Xinyangge is integrated with the fun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political identity.
【作者單位】: 北京舞蹈學院舞蹈學系
【分類號】:J702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秀榮;白旗寨秧歌滿族屬性初探[J];滿族研究;1991年02期
2 雪漫;穴居東大荒[J];森林與人類;1999年07期
3 黃復(fù);黃土地上過大年[J];旅游;2001年12期
4 趙鑫;陜北秧歌與東北秧歌動作風格的異同[J];棗莊師范?茖W校學報;2004年04期
5 楊璽平;;啥事沒有(小品)[J];戲劇文學;2006年01期
6 ;定州秧歌[J];民俗研究;2006年02期
7 潘敏;;江淮秧歌[J];綠色視野;2007年10期
8 邢仁讓 ,張松林 ,史丙生 ,劉燕青;定襄高蹺秧歌敘談[J];文史月刊;1994年01期
9 延川縣文體局;;延川大秧歌[J];音樂天地;2011年07期
10 高苦舟;第四屆中國沈陽國際民間舞蹈(秧歌)節(jié) 唐山豐南《簍子秧歌》徐水《獅舞》雙雙榮獲最高獎[J];大舞臺;1994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邊琳;;徒手秧歌[A];中國民間文化藝術(shù)之鄉(xiāng)建設(shè)與發(fā)展初探[C];2010年
2 宮秀麗;;富錦秧歌之文化傳承管窺[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董玉梅;;淺談延安秧歌興起的歷史背景[A];延安文藝與先進文化建設(shè)研究——“紀念毛澤東同志《講話》發(fā)表60周年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4 趙德峰;陸耀飛;;跳秧歌鍛煉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的研究[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4年
5 方旭光;;政治認同: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治基礎(chǔ)[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7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7年
6 周敏凱;;政治認同建構(gòu)與和諧社會建設(shè)[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7年
7 楊雪紅;林躍;;大眾健身秧歌在全民健身運動中的作用[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4年
8 孫永平;范巍;馬策;;從體育社會學視角透析沈陽群眾秧歌活動的演變與體育功能[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7年
9 郭玉瓊;;發(fā)現(xiàn)秧歌:狂歡與規(guī)訓——論20世紀40年代延安新秧歌運動[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10 韓曉莉;;從祁太秧歌看晉中社會女性觀[A];山西區(qū)域社會史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孫凱 謝淑惠;阜城大秧歌瀟灑扭起來[N];農(nóng)民日報;2006年
2 楊國興;承德話劇團推出大型輕喜劇《扭起同和大秧歌》[N];承德日報;2008年
3 本報記者 胡芳;紅綢彩扇萬眾歡[N];中國文化報;2010年
4 嚴正;紅火的延安新秧歌[N];中國老年報;2002年
5 馬利華 通訊員 田雨;扭出“和諧”來[N];承德日報;2007年
6 本報記者 劉曉麗;橫山老腰鼓獲“最佳風采獎”[N];榆林日報;2010年
7 本報記者 田宏杰;歡歡喜喜過個“文化”年[N];開封日報;2009年
8 秋思;說說東北大秧歌[N];中國審計報;2003年
9 本報記者 王燕;莊稼人的日子趕上城里人[N];中國體育報;2009年
10 林力平;二○○八年舞蹈動態(tài)與亮點述評[N];中國藝術(shù)報;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韓曉峰;大學生政治認同狀態(tài)模型理論構(gòu)建與實證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2 孔德永;當代中國社會轉(zhuǎn)型時期的政治認同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3 胡建;當代中國公民政治認同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1年
4 殷俊玲;盛世繁華[D];山西大學;2005年
5 柴國珍;山西戲曲劇種文化地理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6 孫風林;社區(qū)公園休閑生態(tài)系統(tǒng)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9年
7 段立新;當代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8 李忠軍;國家意識形態(tài)安全與大學生政治價值觀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9 王進;流亡異邦的中國文學:張愛玲的啟示[D];復(fù)旦大學;2006年
10 俞楠;“文化認同”的政治建構(gòu):當代中國公共文化服務(wù)戰(zhàn)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崔珊;陜北綏德秧歌的歷史演進與藝術(shù)特征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2 郝衛(wèi)平;八大角秧歌調(diào)查與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扈松松;《漁燈秧歌的調(diào)查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4 郭慧娟;關(guān)于從太谷秧歌中提取舞蹈動作元素的探討[D];山西大學;2011年
5 李曉穎;傳統(tǒng)民間舞蹈——赤峰秧歌調(diào)查與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0年
6 李夢瑩;論黑龍江省花棍秧歌的教學現(xiàn)狀與發(fā)展[D];延邊大學;2012年
7 王媛;辛安村音樂文化的調(diào)查與研究[D];青島大學;2011年
8 齊飛飛;東永安村的秧歌活動[D];南京藝術(shù)學院;2008年
9 唐麗娜;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認同思想與當代中國政治認同[D];安徽大學;2010年
10 王健;建國初期中國共產(chǎn)黨獲取新解放區(qū)農(nóng)民政治認同的方法(1949-1952)[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99874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wdlw/1998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