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反諷詩學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
本文關鍵詞:西方反諷詩學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湖南師范大學》 2008年
西方反諷詩學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
龔敏律
【摘要】: 引論部分概括地闡述了研究本課題的意義及其研究方法。本文認為,反諷是西方文藝理論中的一個重要詩學范疇,是20世紀至今世界文學研究中最具有前沿意義的重要概念之一。近百年來中國文學在現(xiàn)代化轉型過程中,接受過西方文學和西方理論話語的的強勢影響,對西方反諷詩學也有所借鑒、吸收和運用,而且有些作家即使沒有直接閱讀或接觸過反諷的理論著作,但是他們在20世紀西方文學的濃郁的反諷氛圍的熏染下也具有了反諷的生命意識和世界視角?梢哉f,正是西方文學反諷詩學的深刻影響為近百年的中國文學建構起了一種過去從來沒有過的意義維度,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現(xiàn)代性的一種突出的標志。 第一章從縱向的時間維度考察、總結了反諷詩學在中國現(xiàn)當代文壇的譯介、研究和運用的歷史狀況。本文認為,20世紀30年代反諷詩學開始被中國文學界翻譯介紹,許多作家從不同的資源接受了西方反諷詩學的影響。80年代后,我國學界對反諷詩學的譯介在理論上有所提升,注意到了新批評派反諷、浪漫主義反諷和后現(xiàn)代主義反諷這三大體系的辨析,學界尤其是文學評論界對反諷理論運用的興趣大為增加,但在反諷詩學對現(xiàn)代作家影響的研究方面大多仍然停留在反諷詩學的修辭意義上,很少有人對現(xiàn)代作家與反諷詩學的關系進行世界觀和思維方式層面上的探討。因而關于反諷詩學與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關系研究具有相當大的理論空間期待研究者去開拓。 第二章探討魯迅與西方反諷詩學的關系。本文認為研究魯迅的文學世界和精神世界,可以從多角度、多側面、多視域進行,反諷詩學的探討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而且具有巨大的理論空間的學術視角。魯迅主要是從克爾凱郭爾和尼采那里吸取了反諷式的世界觀、人生態(tài)度與思維方式。魯迅作為反諷者其偉大之處就在于他清醒地意識到了克爾凱郭爾所說的“反諷者也是世界發(fā)展所要求的犧牲品”的意義,并且把這種“犧牲”視為自己無可回避的歷史宿命,最終以“歷史中間物”的姿態(tài)肩起黑暗的閘門。悖論思維成為魯迅反諷思維甚至可以說是他的整個思想的本質性特征,不僅是在被魯迅稱之為自己的哲學的《野草》中,而且在魯迅的思想歷史上也貫以始終。魯迅無疑是一個“長著看得見反諷的眼睛的人”。不僅看得見反諷,而且看得見自身的反諷,不僅虛無世界的一切,而且虛無這虛無本身,從而成就為一位反抗絕望的精神界戰(zhàn)士。 第三章、第四章分別探討錢鐘書、張愛玲兩位小說家與西方反諷詩學的關系。本文認為錢鐘書和張愛玲都深受西方文化傳統(tǒng)的浸染,他們的小說創(chuàng)作都喜歡運用反諷的修辭技巧來達到精妙的諷刺作用,但他們小說中的反諷性并不止于反話正說、正話反說、悖謬、戲擬、佯裝無知等修辭意義。錢鐘書受到西方存在主義影響,反諷成了他對人類生存困境的總體性的生命感受,所以無論是方鴻漸人生之旅的圓圈結構、是《圍城》中的三次出現(xiàn)在作品中的“船”的意象,還是那只永遠跟不上時間步伐的古老的鬧鐘,都是錢鐘書為人類文明的存在方式和人類生存困境所布下的反諷象征。張愛玲出身沒落的封建世家,天生就具有反諷的氣質,張愛玲的反諷意識來之于西方文學的深厚素養(yǎng),也來之于她對于生命存在的穎悟。她是運用一種存在意義上的反諷精神,徐徐展現(xiàn)了20世紀中國現(xiàn)代化轉型時期的社會種種真實的歷史情境和人性狀態(tài),表現(xiàn)了存在所具有的荒謬境況,矛盾情境,虛無感受,她的那句經常被人引用的經典名句“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卻爬滿了虱子”,其實就是一種最為絕妙的對于存在的反諷表達。所以,錢鐘書和張愛玲都具有反諷者的銳利目光,他們所體現(xiàn)出來的對于人生和存在的深刻思考,以及在這種思考中突出的反諷者的主觀意識和個性色彩,都說明他們的反諷乃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反諷,也是一種存在意義上的反諷。他們的作品中所揭示出的生存悖論,不是一時的,也不是一地的,不是某個人的,也不是某一類型人的,而是人類共同的,共有的,永存的,沒有人能夠從這種生存悖論的怪圈中脫逃出去,正是這些基本的悖論,構成了人類生存本質的反諷性特征。 第五章探討九葉詩人同西方反諷詩學的關系。本文認為九葉詩人對于西方反諷詩學的傳播和譯介,是在一種理論體系比較完備、知識結構比較系統(tǒng)、個人境遇比較契合的狀態(tài)下進行的,因而他們在介紹西方反諷詩學的現(xiàn)代意義方面有著突出的貢獻。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九葉詩人借鑒和吸收20世紀30年代英國新批評派的反諷理論,在中國現(xiàn)代詩歌史上率先提出了新詩戲劇化的重要原則,這個詩學原則的中心觀念即悖論與反諷的運用,即強調矛盾、沖突的因素,并在詩歌內部使矛盾的因素互相聯(lián)系,互相影響,最終達到了平衡的狀態(tài)。正是九葉詩人對反諷這種現(xiàn)代詩語形式的借鑒、融化與創(chuàng)造,一方面,從反諷的修辭層面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運用反諷性對比的手法在詩歌內部產生一種矛盾、沖突的張力,豐富了詩歌的語言形式;另一方面,從反諷的哲學層面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運用悖論式的思維方式,質疑存在,思考存在中的價值解體問題。所以,九葉詩人在一種全新的意義上,使中國新詩在現(xiàn)代性的構置上與西方最前衛(wèi)的現(xiàn)代派詩歌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也使中國新詩在現(xiàn)代化的道路上出現(xiàn)了質的變化。 第六章以韓少功與王小波為例,探討了昆德拉式的反諷精神對中國當代小說創(chuàng)作的影響,本文認為這種影響首先表現(xiàn)在用反諷構建思與笑的張力方面,正是在游戲的狂歡和語言的嬉戲之中,在真實和非真實之間,在嚴肅和玩笑之間,在時間與空間的交錯之中,構成了一個開放型的、富有豐富性和曖昧性的反諷意義場。在這個意義場之中,反諷用笑聲的力量在表象與事實之間撕開了一道裂縫,正是在這種裂縫中,讀者看到了世界的本質,看到了存在的真相。其次是表現(xiàn)在用反諷來批判人們習以為常的媚俗方面,也就是說對周圍的世界保持著清醒的、睿智的距離,運用質疑批判的反諷目光,層層剝離媚俗的抒情表象,還原生存的豐富性和暖昧性。這樣,不僅使人們在大地上保持一種詩意的生活方式,同時也使他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具有一種令人心醉神迷的主題深刻性和美學豐富性。 第七章以當代先鋒詩歌為例,探討了西方反諷詩學對中國當代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本文認為當代先鋒詩歌是在一種現(xiàn)代主義文化語境中來接受西方反諷詩學的,因而它的反諷精神本質上是屬于后現(xiàn)代主義文化類型的,它的基本特征表現(xiàn)在以語言反詞、游戲、狂歡、和歧義來解構工具理性,以開放的姿態(tài)和非確實性本真存在來質疑歷史理性,以精神實體的自我分裂來形成異已的力量,達到獨立詩意的自由存在。正是這種反諷詩學的展現(xiàn),使得當代先鋒詩歌并不像有些評論家所批評的只是一種解構和破壞的力量,而是在解構和破毀之外同時蘊含著一種新鮮的世界詩意的創(chuàng)造。 總而言之,本文認為反諷詩學是一個具有多重立體含義的理論體系,它的核心質素是指向否定與顛覆的,應該說,正是這種否定性與顛覆性的藝術思維與觀物方式應合了近百年中國作家在解構傳統(tǒng)禮教文化與極左權力話語方面的需要,促進了中國文學的多元主體性的建立。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反諷運用的基本范疇是語言,通過對語境的扭曲來達到諷喻的效果,給人一種新鮮而突如其來的審美感受。在當代大眾文化和視像文化正在演變?yōu)樯鐣幕陌灾?大眾趣味、媒體語言與廣告方式正使人類的審美能力與語言表述日益粗鄙和俗濫的時候,中國當代文學藉助反諷詩學這種充滿靈性、機智的思維方式,通過審美間距與陌生化,通過揭示歷史主體的獨特性、異質性、自律性、批判性來解構媚俗和單向度的總體化觀念,確實顯示出中國作家對文學的精英性與言說方式的獨異性的堅守。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I206.6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證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魏英;;王小波到底喜不喜歡昆德拉?[J];當代文壇;2012年04期
2 陳仲義;;反諷:基于表里內外語境的“佯裝”、“歪曲”——張力詩語探究之四[J];中國文學研究;2012年02期
3 李國華;;腹語者的詩學:論魯迅《傷逝》[J];現(xiàn)代中文學刊;2011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崔紹懷;中國魯迅《野草》研究史論[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陳娟;張愛玲與英國文學[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3 孫放遠;魯迅與夏目漱石[D];吉林大學;2012年
4 楊婧;作曲家個人風格形成及演變機制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王萍;論T.S艾略特詩歌的反諷詩學[D];安徽大學;2011年
2 管淑波;王蒙“季節(jié)”系列小說的反諷敘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年
3 路逾;法國政治諷刺事件與法國政治[D];西安外國語大學;2011年
4 李曉晨;魯迅與卡夫小說社會批判主題與反諷藝術的比較[D];吉林大學;2010年
5 易瑋瑋;新批評反諷的中國化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2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許建章;論《聊齋志異》“弄假成真”的藝術技巧[J];蒲松齡研究;2003年04期
2 王光福;聊齋鬼狐源[J];蒲松齡研究;2005年02期
3 鄒宗良;;隱含作者與真實作者——《聊齋志異·嬌娜》篇創(chuàng)作心態(tài)探析[J];蒲松齡研究;2008年01期
4 王軍明;;《鳳陽士人》情愛模式的敘事倫理學詮釋[J];蒲松齡研究;2011年04期
5 李占偉;;視覺霸權反思與多重審美感知重建[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4期
6 孫慧;;安貝托·艾柯的小說敘事策略研究[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1期
7 林頤;;“自我”的兩個維度——讀丹尼爾·貝爾《社群主義及其批評者》[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3期
8 唐敏;;媚俗與抗爭——九十年代文學的兩個對抗性特征[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9 馮正強;;個性的解釋學張力——從康德的天才論美學到施萊爾馬赫的普遍解釋學[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10 方守金;論朦朧詩的終結[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程光煒;;一個被重構的“西方”——從“現(xiàn)代西方學術文庫”看八十年代的知識范式[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上)[C];2012年
2 陳劍暉;;散文觀念的突破與當代散文的前途[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上)[C];2012年
3 廖全京;;存在之鏡與幻想之鏡——讀阿來長篇小說《塵埃落定》[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下)[C];2012年
4 李楊;;具體性的追尋——讀馬爾庫塞《歷史唯物主義現(xiàn)象學論稿》[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9)[C];2011年
5 林珍;;《遠山淡影》中的不可靠敘述與讀者解讀[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6 鄭恩兵;;文學世界性與民族性的內質即二者之關系[A];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諧——河北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專輯[C];2008年
7 蔣紅艷;徐曉杰;;修辭性敘事理論框架中交流模式研究[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8 王東;;接受視野下的抽象藝術理論[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9 楊冰瑩;;作為仿像的卡通與作為卡通的藝術[A];中央美術學院青年藝術批評獎獲獎論文集(2011年)[C];2012年
10 俞可;;校長專業(yè)發(fā)展研究的方法論探索:社會化路徑[A];教育領導研究(第一輯)[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魏曉紅;喬治·艾略特小說的心理描寫藝術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王娟;理論旅行:吸收與變異[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施佳勝;經典 闡釋 翻譯——《文心雕龍》英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蘇勇;解構批評:形態(tài)與價值[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楊素秋;“文革文學”與“新時期文學”的關聯(lián)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8 張美宏;生生之道與圣人氣象:北宋五子萬物一體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劉義;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研究:概念、歷史與實踐[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10 靳寶;批判哲學的現(xiàn)象學批判[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連青;后現(xiàn)代廣告設計語言的風格及其操縱性[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2 關學銳;《莊子》生存美學思想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宋明珠;米蘭·昆德拉小說敘事形態(tài)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石實;隱秘的參與[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于海霞;主體間性視域下高校德育主體間矛盾的消解[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張麗;論奧斯丁筆下的中老年女性人物[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7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學倫理學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8 周麗雯;說海透珠——論吳興華的作品[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蔡芝武;畢飛宇小說創(chuàng)作論[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10 李軍;偵查權下沉之檢察監(jiān)督制約模式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同被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傅湘莉;;反抗絕望與絕望的抗戰(zhàn)——論《野草》的生命哲學[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6期
2 史久興;;魯迅與“過客”形象的精神比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0期
3 黃昕瑞;;穆斯林移民難以融入歐洲探因[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8期
4 趙小虎;試論《野草》語言烏托邦建構[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5 張東焱;論中國當代小說中的反諷[J];保定師范?茖W校學報;2002年01期
6 韓林合;維特根斯坦論“語言游戲”和“生活形式”[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1期
7 肖國棟;論《野草》愛與憎的悖論語境[J];北方論叢;2001年02期
8 賓恩海;;論魯迅《野草》的生命意識[J];北方論叢;2006年03期
9 申小龍;;語言符號二重性的實體特征及其差別性消解——索緒爾語言符號理論研究[J];北方論叢;2007年03期
10 肖國棟;;論《野草》的悖論語境與人學意義[J];北方論叢;2009年04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李梅;張愛玲的小說傳統(tǒng)與文學中的日常敘事[D];暨南大學;2005年
2 陳振華;中國新時期小說反諷敘事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3 臧運峰;新批評反諷及其現(xiàn)代神話[D];北京師范大學;2007年
4 周保彬;海因里希·沃爾夫林藝術風格理論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5 夏滟洲;西方作曲家的社會身份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
6 劉冠君;利奧塔的“崇高美學”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韓蕊;張愛玲與毛姆小說比較研究[D];西北大學;2002年
2 林雙泉;生與死的對抗[D];福建師范大學;2002年
3 閆玉剛;當代語境下的文學反諷[D];山東師范大學;2002年
4 孫凱;不幸婚姻下的吉特魯?shù)潞推咔蒣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5 田霖;二十世紀末張愛玲在中國的經典化歷程[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6 丁純;論《野草》的生命美學思想[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7 鮑明暉;論《野草》的現(xiàn)代性特征[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8 張曉玥;生命之詩—魯迅《野草》論[D];安徽大學;2004年
9 從月;《野草》的文體選擇與抒情策略[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10 張娟;魯迅《野草》的人本學解讀[D];遼寧師范大學;2004年
【二級引證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趙一妲;;一個人的戰(zhàn)斗——論魯迅散文詩《野草》的生命意識[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年03期
2 李國華;;行動如何可能——魯迅《故事新編》主體構建的邏輯及其方法[J];魯迅研究月刊;2012年09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謝謹;“逃”逝傷春—“個人”性愛維度下的《傷逝》、《春桃》[D];廣西師范大學;2012年
2 王蒙;橫亙的孤獨[D];海南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勇;張弛;;關于“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選編史”研究的幾個問題[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2 趙冬梅;;關于20世紀中外文學關系研究的梳理與思考[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3 陳振中;;三代人同時面對文學[J];云夢學刊;2007年03期
4 稅海模;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教改十年探索[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1998年03期
5 姜波;高校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教學模式研究[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6 朱曉進;;略論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課程教學中的歷史意識[J];江海學刊;2006年03期
7 龔敏律;;錢鐘書《圍城》與西方反諷詩學[J];中國文學研究;2008年03期
8 王炳中;;教育部高校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中青年骨干教師高級研修班綜述[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08年06期
9 梁遠帆;;新形勢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課的反思[J];大舞臺(雙月號);2008年06期
10 晏杰雄;;聯(lián)結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血脈——評《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通史》[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謝麗微;吳紅芳;周伶俐;周玲玲;王宗敏;;延遲固定對免疫組化表達的影響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病理學分會2010年學術年會日程及論文匯編[C];2010年
2 鐘瀾;江迪錦;史耀熊;顧維恒;陸敏;;康復治療對社區(qū)肢殘人員心理和活動參與影響研究[A];2011年浙江省物理醫(yī)學與康復學學術年會暨康復新進展學習班論文匯編[C];2011年
3 張福貴;;兩種文學史: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本質差異[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屆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0年
4 趙春艷;;我國居民收入差距現(xiàn)狀、原因及影響研究[A];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探析[C];2002年
5 查軒;黃少燕;林金堂;;林地針葉化對土壤微生物特征影響研究[A];認識地理過程 關注人類家園——中國地理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文集[C];2003年
6 李怡;;中國文學的現(xiàn)代與當代:國家社會形態(tài)的全新認定——重審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概念、性質與研究模式[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屆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0年
7 李憲瑜;;首都師范大學《文學評論》編輯部“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學科建設及教學改革研討會”紀要[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5.2)[C];2005年
8 周云鵬;;關于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經典教學的思考[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屆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0年
9 余暉;;與中緯度槽相互作用對兩臺風強度變化的影響研究(摘要)[A];新世紀氣象科技創(chuàng)新與大氣科學發(fā)展——中國氣象學會2003年年會“熱帶氣旋和季風”分會論文集[C];2003年
10 金冠軍;鄭涵;龍錦;林振豪;;加入WTO對中國影視業(yè)影響研究[A];沖突·和諧:全球化與亞洲影視——第二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文集[C];200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立青;[N];深圳商報;2005年
2 楊劍龍;[N];文匯報;2008年
3 孔愛峰;[N];光明日報;2008年
4 李萬武;[N];遼寧日報;2008年
5 本報記者 陳競;[N];文學報;2009年
6 郜元寶;[N];文學報;2004年
7 本報特約記者 清衣;[N];社會科學報;2010年
8 吳娜;[N];光明日報;2007年
9 早報記者 石劍峰;[N];東方早報;2008年
10 王曉峰;[N];遼寧日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龔敏律;西方反諷詩學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2 劉忠;思想史視野中的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曹芳萍;民營化改革對中國林業(yè)產業(yè)的影響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05年
4 涂麗平;焦慮下的罪感[D];浙江大學;2012年
5 李斌;生態(tài)家園富民工程“三位一體”項目對寧夏鹽池縣農戶生計影響的研究[D];中國農業(yè)大學;2005年
6 趙英日;儒學思想對朝鮮半島醫(yī)學的影響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9年
7 許麗青;錢鐘書與英國文學[D];復旦大學;2010年
8 羅新河;錢鐘書文學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9 張安;信息產業(yè)對國民經濟發(fā)展影響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6年
10 雷相東;東北過伐林區(qū)幾種典型森林類型的物種和林分結構多樣性及采伐的影響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0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素;田漢對王爾德唯美主義的接受及其演變[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2 湯菊平;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科學技術的影響研究[D];東華大學;2006年
3 尚妍;大眾傳媒對大學生道德認知的影響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07年
4 齊輝;第十一屆全運會對濟南市經濟發(fā)展的影響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8年
5 滕繼果;大眾傳媒對國有企業(yè)下崗職工再就業(yè)的影響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05年
6 智翔;體育對高校保健班學生生活習慣的影響研究[D];蘇州大學;2005年
7 奉美鳳;中小學教師的工作滿意度與組織承諾對其離職傾向的影響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8 王曉鵬;勞動力成本對南京勞動密集型制造業(yè)的影響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7年
9 楊潔;2008年奧運會對北京市旅游住宿業(yè)的影響與對策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6年
10 王升利;不同類型樣例對化學學習的影響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關鍵詞:西方反諷詩學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3794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237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