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的批評:艱難的指向——兼談阮籍
本文選題:美術(shù)批評 + 書法創(chuàng)作 ; 參考:《美術(shù)觀察》2012年09期
【摘要】:當年桐城派諸君論學.就曾主張"義理、考據(jù)、辭章"三合一.但近年來的藝術(shù)批評,卻往往在對語言文字方面的雕琢上顯得欠缺。其實相對于理論研究而言,藝術(shù)批評少了許多刻板的規(guī)范,也因此更有利于展現(xiàn)寫作中個人性情的發(fā)揮。本期刊發(fā)的兩篇文章,作者不僅僅是書法與美術(shù)批評領域中的資深專家,在文字方面也字斟句酌。希望透過這樣的文風,在讓讀者感受到說理與思辨的愉悅的同時,也體味到美文的魅力和閱讀的快感。主持人/祝帥
[Abstract]:At that time, Tongcheng School of monarchs on the study. Once advocated "righteousness, textual research, ci Zhang" three-in-one.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artistic criticism is often lacking in language and writing. In fact, compared with theoretical research, artistic criticism lacks a lot of rigid norms, and therefore is more conducive to the display of personal temperament in writing. In the two articles published in this issue, the author is not only a senior expert in the field of calligraphy and art criticism, but also writes carefully. I hope that through this style of writing, readers will feel the pleasure of reasoning and speculation, but also appreciate the charm of beauty and the pleasure of reading. Moderator / Joo Shuai
【作者單位】: 福建師范大學;中國書協(xié)學術(shù)委員會;
【分類號】:J292.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潘良楨;;書法創(chuàng)作與書法史談[J];書法之友;1997年06期
2 陳池瑜;中國美術(shù)批評學研究提綱[J];美術(shù)觀察;2003年04期
3 許后;美術(shù)批評史研究方法之我見[J];濟寧師專學報;1996年02期
4 田永元;;字情,詩情,人情[J];青年文學;2010年08期
5 ;楊光融的書法[J];杉鄉(xiāng)文學;2011年01期
6 葉鵬飛;周俊杰臨《開通褒斜道刻石》[J];青少年書法;2003年24期
7 張鑫;王恒茂;;下筆劍出鞘 揮毫仁義揚——專訪著名軍旅書法家張濟海先生[J];大舞臺(雙月號);2008年01期
8 朱以撒;;對當代書法創(chuàng)作文化形態(tài)的沉思[J];文藝研究;1996年04期
9 喬志強;;一場值得期待的“研究型”展覽——寫在陳振濂北京書法大展之前[J];畫刊;2009年12期
10 鄭軍健;;走出低谷——關于書法批評的困境及出路[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顧農(nóng);;阮籍的政治態(tài)度及其作品[A];中國語言文學資料信息(1999.1)[C];1999年
2 蘇夢輝;;清代書法家呂世宜及其佳作[A];廈門博物館建館十周年成果文集[C];1998年
3 何清新;;超越“二元對立”——關于中國當代美術(shù)批評方法論的一種思考[A];2005年當代藝術(shù)與批評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何桂彥;;失語與重建——對中國當代美術(shù)批評的幾點思考[A];2006年當代藝術(shù)與批評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宋文翔;;網(wǎng)絡傳播媒介對當代美術(shù)批評方法論的拓展[A];2005年當代藝術(shù)與批評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朱中原;;困境與抉擇:關于當代藝術(shù)批評制度的批評與反思[A];中央美術(shù)學院青年藝術(shù)批評獎獲獎論文集[C];2009年
7 金春郊;;高校書法教學應側(cè)重實用性[A];高等學校藝術(shù)教育研究[C];2003年
8 由興波;;論黃庭堅晚年詞、詩、書創(chuàng)作的互補[A];紀念辛棄疾逝世800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7年
9 田原;;姑妄言之[A];論漫畫——中國漫畫交流文集[C];2003年
10 孟云飛;;文字與書法[A];北京三希堂藝術(shù)院藝術(shù)家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王婷邋王凱;書法,在生活和生命中躍動[N];美術(shù)報;2007年
2 彭利銘;浸潤傳統(tǒng)有心得[N];人民日報;2007年
3 張瑞田;理融情暢 清剛雅正[N];美術(shù)報;2006年
4 彭利銘;清雅之意 和諧之美[N];人民日報;2007年
5 記者 趙廣軍;市書協(xié):以“六個一”工程促工作[N];武威日報;2006年
6 本報記者 王錦華;將魏碑文化發(fā)揚光大[N];大同日報;2008年
7 蔡樹農(nóng);硯農(nóng)一體可耕耘[N];美術(shù)報;2006年
8 王岳川;墨銘奇妙 妙在墨中[N];中國藝術(shù)報;2006年
9 袁明云;筆墨精到意境“美”[N];江淮時報;2006年
10 肖新民;書法家鄭和的張弛人生[N];人民公安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汪世基;當代臺灣書法創(chuàng)作之研究[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10年
2 劉明輝;魏晉士人政治心態(tài)類型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汪軍;魏晉南北朝的藝術(shù)批評[D];東南大學;2005年
4 謝萌;王鐸藝術(shù)思想的心學基礎及其實踐[D];中央美術(shù)學院;2008年
5 樸相泳;論“松雪體”對高麗末朝鮮初書畫藝術(shù)的影響[D];山東大學;2005年
6 李放;蘇軾書法思想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7 黃一鳴;王鐸書法的形式與空間研究[D];中國美術(shù)學院;2008年
8 徐頌華;中國書畫藝術(shù)電子化創(chuàng)作的初步算法性探索[D];浙江大學;2007年
9 趙偉平;身心與書法審美關系之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10 張俊松;書法碑帖圖像去噪、輪廓擬合及紋理建模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文芳;民國美術(shù)批評論綱[D];浙江師范大學;2010年
2 徐秋子;小學美術(shù)批評教學模式的探索[D];浙江師范大學;2011年
3 徐朝新;斗方書法創(chuàng)作談[D];中國美術(shù)學院;2010年
4 劉玉坤;陰陽互補與書法創(chuàng)作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5 肖鉆;阮籍政治態(tài)度與詩文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6 錢定志;書法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之可能性淺探[D];武漢理工大學;2008年
7 張曉婧;阮籍名士形象考辯[D];廣西民族大學;2011年
8 劉斌元;論草書創(chuàng)作的癲狂狀態(tài)[D];河南大學;2009年
9 朱建華;陳獨秀書法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10 崔嵐;淺論禪意對書法的影響[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88109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shufayishu/1881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