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器樂論文 >

試從“形而上”性質(zhì)的角度研究貝多芬晚期三首鋼琴奏鳴曲中的哲理敘事

發(fā)布時間:2017-05-17 22:02

  本文關(guān)鍵詞:試從“形而上”性質(zhì)的角度研究貝多芬晚期三首鋼琴奏鳴曲中的哲理敘事,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文學作品中對“形而上”性質(zhì)的研究可以借鑒到音樂作品中來。音樂作品形而上性質(zhì)的產(chǎn)生需要經(jīng)過好幾個步驟的提煉。筆者根據(jù)羅曼·茵加爾頓(Roman Ingarden)對形而上性質(zhì)(metaphysische qualitaten/metaphysical qualities)的論述,將其成全審美對象的四個階段(準備、醞釀成型、被主體感悟、生成與顯現(xiàn))提煉出來,運用于音樂學分析,并以作曲家、演奏者與欣賞者的整體視域出發(fā),聯(lián)系三首奏鳴曲的樂譜-音響-心理三個層面說明形而上性質(zhì)對音樂作品的哲理式構(gòu)筑作用。 并不是每一首作品都具備產(chǎn)生“形而上”性質(zhì)的素質(zhì),只有一些特殊的,構(gòu)思精深的杰作才具備這種條件。筆者從三個方面概括了貝多芬晚期三首鋼琴奏鳴曲中形而上性質(zhì)存在的合理性。貝多芬善于運用音響材料進行思考和雄辯,晚期這三首作品中的升華性和嚴密的邏輯性、抽象性與宗教信仰、崇高性使音樂能夠揭示出高于音響材料本身的特殊意象,具備一定審美素質(zhì)的聽眾欣賞了這些音響之后,都能夠收獲并感悟到從中構(gòu)建起來的“隱蔽”的意思。因此,在這些作品中,形而上性質(zhì)存在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增強了。筆者總結(jié)出了形而上性質(zhì)所具有的兩個主要特點:1、它作為一種精神動力,以“氣氛”的形式顯現(xiàn),并彌漫于音樂的某些段落中,支持著音樂作品核心素材在樂曲中貫穿發(fā)展。2、它通常存在于偉大的作品中,既不屬于音響客體本身的屬性,也不單純是演奏者、欣賞者的心態(tài),而是一種脫離了人類普遍情感特征的、升華了的生命存在狀態(tài),揭示出高于日常生活的隱蔽的涵義。 本文的音樂分析注重審美經(jīng)驗維度,從形而上性質(zhì)的觀點切入,基于“音響氛圍”對作品進行分析。貝多芬音樂家式的哲理性與康德等人哲學家式的哲理性是略有不同的,考察貝多芬式的哲理性更應(yīng)該從他作品的音響特征上得出結(jié)論來。筆者結(jié)合茵加爾頓所概括的十多種形而上性質(zhì),選擇出貝多芬作品中幾種具有代表性的形而上性質(zhì),將它們的哲理性構(gòu)筑作用分別予以敘述總結(jié)。分析中所遵循的正是各種音樂語匯構(gòu)成的音響氣氛對作曲家情感邏輯的勾勒,捕捉到形而上性質(zhì)在音樂中辯證結(jié)合所營造的特殊氣氛——“彌漫與張力”、“流逝與升華”、“凝聚與延綿”,通過對這三種音響氣氛特征的分析,進一步解讀出其中所暗含的貝多芬“從黑暗走向光明”“向死而生與靈魂不朽”“上帝在我頭頂,亦在我心中”的情感邏輯。尤其是最后一首奏鳴曲中大量出現(xiàn)的“滿天星斗式”音響,既是貝多芬所追求的終極的“合”、“虛”、“靜”,也是作曲家對這“人神對話”三部曲以及他全部32首奏鳴曲中動力沖突的最終解決方式。
【關(guān)鍵詞】:升華 哲理性 情感邏輯 茵加爾頓 “形而上”性質(zhì)
【學位授予單位】:福建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J624.1
【目錄】:
  • 中文摘要2-4
  • Abstract4-6
  • 中文文摘6-12
  • 第一章 緒論12-20
  • 一、文獻綜述12-16
  • 二、論文選題的理由及意義16-18
  • 三、本選題的研究內(nèi)容和擬解決的關(guān)鍵問題18-19
  • 四、研究方法19-20
  • 第二章 關(guān)于“形而上”性質(zhì)的釋義20-28
  • 第一節(jié) 文學作品中的“形而上”性質(zhì)20-22
  • 第二節(jié) 音樂作品中的“形而上”性質(zhì)22-24
  • 第三節(jié) “形而上”性質(zhì)的主體間性以及它的哲理式構(gòu)筑性能24-26
  • 本章小結(jié)26-28
  • 第三章 貝多芬晚期三首奏鳴曲中“形而上”性質(zhì)的解析28-40
  • 第一節(jié) 貝多芬晚期三首奏鳴曲中“形而上”性質(zhì)存在的合理性28-32
  • 第二節(jié) “形而上,,性質(zhì)在三首奏鳴曲中的生成過程32-37
  • 第三節(jié) “形而上”性質(zhì)研究對于音樂表演、欣賞的影響37-38
  • 本章小結(jié):三首奏鳴曲中“形而上”性質(zhì)的主要特點38-40
  • 第四章 彌漫與張力——“從黑暗走向光明”40-60
  • 第一節(jié) “形而上”性質(zhì)的彌漫與張力在音響-心靈氛圍中的體現(xiàn)41-43
  • 第二節(jié) 彌漫與張力的結(jié)合在音樂整體結(jié)構(gòu)上的反映43-47
  • 第三節(jié) 晚期作品中音樂主題的滲透性、彌漫性以及兩相對抗47-57
  • 本章小結(jié)57-60
  • 第五章 流逝與升華——“向死而生與靈魂不朽”60-74
  • 第一節(jié) 力的流失與崩潰61-66
  • 第二節(jié) 靈魂升華之旅66-70
  • 第三節(jié) 宗教體驗:兩種勢力的斗爭70-72
  • 本章小結(jié)72-74
  • 第六章 凝聚與延綿——“上帝在我頭頂,亦在我心中”74-84
  • 第一節(jié) “形而上”性質(zhì)的凝聚與延綿在音響-心靈氛圍中的體現(xiàn)74-76
  • 第二節(jié) 康德式的思考所造就的極高音區(qū)飄渺音響76-78
  • 第三節(jié) “漫天星斗式”音響在三首樂曲中的體現(xiàn)78-80
  • 第四節(jié) 凝聚、延綿的藝術(shù)效果在音樂語言風格上的概括80-82
  • 本章小結(jié)82-84
  • 音樂哲學相關(guān)問題的延伸84-88
  • 結(jié)論88-90
  • 參考文獻90-94
  • 攻讀學位期間承擔的科研任務(wù)與主要成果94-96
  • 致謝96-98
  • 個人簡歷98-102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但昭明;;從“靈魂不朽”到“向死而生”——柏拉圖與海德格爾生死觀之比較[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2 張宇;;貝多芬鋼琴奏鳴曲OP.110末樂章分析[J];大眾文藝;2012年10期

3 方在慶;歌德的《顏色論》及其文化背景[J];大自然探索;1996年03期

4 李曉囡;;“悲情”——肖邦音樂作品的形而上質(zhì)[J];音樂藝術(shù)(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5 林苗;;貝多芬鋼琴奏鳴曲與其交響曲的共性研究[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6 李曉林;;杜夫海納的審美形而上學[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7 趙柯麗;;貝多芬晚期鋼琴奏鳴曲作品111的結(jié)構(gòu)思維[J];浙江藝術(shù)職業(yè)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8 楊焱;;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中持續(xù)音技法的類型分析[J];皖西學院學報;2013年01期

9 于潤洋;;試從中國的“意境”理論看西方音樂[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3年03期


  本文關(guān)鍵詞:試從“形而上”性質(zhì)的角度研究貝多芬晚期三首鋼琴奏鳴曲中的哲理敘事,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7455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qiyueyz/37455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53280***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