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樂器“光邦”與支那村社會建構(gòu)
本文關鍵詞:傣族樂器“光邦”與支那村社會建構(gòu)
更多相關文章: 膜鳴樂器 社會建構(gòu) 盈江縣 宗教儀式 南傳佛教 民俗活動 佛事活動 奘房 音聲 布帶
【摘要】:正在傣族地區(qū)每個寺院的醒目位置,都橫掛或架放著傣族傳統(tǒng)膜鳴樂器"光弄"(漢語稱為"雙面大鼓"1)。它作為一種威儀的象征,在南傳佛教寺院里是用于佛事活動的樂器和法器,平時不能隨意敲響。而在盈江縣支那鄉(xiāng)支那村的傣族村寨,人們卻依據(jù)傣族傳統(tǒng)樂器"光弄"的造型,把其形制縮小為能用布帶掛在脖頸上置于腰腹部演奏的膜鳴樂器"光邦"。光邦作為通神和娛人的工具,在當?shù)?6個傣族村寨的宗教儀式和民俗活動中廣為應用。
【作者單位】: 云南大學人文學院;
【基金】: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云南民族聲樂史”(項目編號:11TJA760060)階段研究成果
【分類號】:J632.52
【正文快照】: 傣族地區(qū)每個寺院的醒目位置,都橫掛或架放著傣族傳統(tǒng)膜鳴樂器“光弄”(漢語稱為“雙面大鼓”1)。它作為一種威儀的象征,在南傳佛教寺院里是用于佛事活動的樂器和法器,平時不能隨意敲響。而在盈江縣支那鄉(xiāng)支那村的傣族村寨,人們卻依據(jù)傣族傳統(tǒng)樂器“光弄”的造型,把其形制縮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楊民康;;云南與周邊南傳佛教音樂文化圈論綱[J];民族藝術(shù);2014年01期
2 高志英;;斢的流動與茶山社會建構(gòu)[J];民族研究;2013年04期
3 申波;;云南南傳佛教信仰族群的鼓樂文化解讀[J];云南藝術(shù)學院學報;2012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楊民康;;鼓樂與南傳佛教音樂文化圈[J];民族藝術(shù);2014年02期
2 楊民康;;南傳佛教節(jié)慶儀式中的吟唱藝術(shù)——以泰國清邁喬木通佛寺安居節(jié)儀式為例[J];民族藝術(shù);2014年03期
3 金紅;;傣族樂器“光邦”的社會建構(gòu)功能[J];思想戰(zhàn)線;2015年02期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匡民;緬甸歌樂舞戲及其風格(上)[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6年02期
2 楊民康;;跨界族群與跨界音樂文化——中國語境下跨界族群音樂研究的意義和范疇[J];音樂研究;2011年06期
3 龍紅;陳鵬;;觀象制器——關于遠古彩陶器形的文化說解[J];民族藝術(shù)研究;2010年03期
4 陳克進;;景頗族的婚姻形態(tài)[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1年01期
5 袁同凱;;地方性知識中的生態(tài)關懷:生態(tài)人類學的視角[J];思想戰(zhàn)線;2008年01期
6 王丹;;崇福道院早課音聲考察——對音聲與儀式、信仰之互動關系的思考[J];原生態(tài)民族文化學刊;2011年04期
7 項陽;;關于音聲供養(yǎng)和音聲法事[J];中國音樂;2006年04期
8 蘇毅苗;姚藝君;;跨越神圣與凡俗——彝族尼蘇支系“花腰”喪儀音樂活動的調(diào)查與詮釋[J];中國音樂;2011年02期
9 韓國,
本文編號:123801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qiyueyz/1238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