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機械反映論到實踐論——《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與中國當代馬克思主義美學的哲學基礎(chǔ)
[Abstract]:The philosophical basis of contemporary Marxist aesthetics in China has undergone a transformation from mechanical reflection theory to practice theory. In the course of this transformation, the academic circl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reference of the manuscript of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in 1844. Due to the difference of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manuscript of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in 1844, there are three angles in the process of accepting its related theories, that is, the theory of labor practice, the theory of man's essence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ut they are not isolated from each other, but related to each other, they are all linked to labor practice.
【作者單位】: 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
【基金】:山東省藝術(shù)科學重點課題“《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與中國當代美學的互動關(guān)系研究”(20103008)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A811.6;B83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宋傳東;李澤厚美學批判[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2 王海洋;;薛寶釵文化人格及其哲理評價[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3 劉偉;試論唐代傳奇小說的詩化特征[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4 韓德民;李澤厚與20世紀后半期中國美學[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5 朱志榮;實踐論美學的發(fā)展歷程[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6 喬東義;李澤厚實踐論美學的問題與反思[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7 王麗梅;中國店名的文化特征[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8 匡調(diào)元;我的治學心路[J];浙江中醫(yī)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9 李建盛;方法論與20世紀中國美學[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10 許金;美育命題的現(xiàn)代性轉(zhuǎn)換[J];濱州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4條
1 宋丹;俞書偉;;設(shè)計無格,借景有因——淺談產(chǎn)品中的透明性設(shè)計[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二)[C];2007年
2 宋丹;俞書偉;王俊濤;;設(shè)計無格,,借景有因——淺談產(chǎn)品中的透明性設(shè)計[A];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2)[C];2007年
3 王偉;;從經(jīng)典化到大眾化——李澤厚“美的歷程”[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shè)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費鄧洪;費茸;;我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不可忽視的內(nèi)容——音樂的數(shù)學性[A];全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發(fā)展與教學研究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袁禾;論中國宮廷舞蹈[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0年
2 周武忠;理想家園[D];南京藝術(shù)學院;2001年
3 李紅霞;唐代隱逸風尚與詩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4 劉永紅;詩筑的遠離[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5 程波;先鋒及其語境:中國當代先鋒文學思潮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6 黃漢華;抽象與原型——音樂符號論[D];暨南大學;2003年
7 周敬山;從“藝術(shù)偏至”到“政治偏至”[D];復旦大學;2003年
8 陳海靜;審美自由論[D];復旦大學;2003年
9 白晨曦;天人合一:從哲學到建筑[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趙曉峰;禪與清代皇家園林——兼論中國古典園林藝術(shù)的禪學淵涵[D];天津大學;200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席建彬;回歸與超越[D];山東師范大學;2000年
2 齊成民;論新潮社對新文化建設(shè)的意義[D];山東師范大學;2000年
3 余意;論宋代文人雅詞的審美品格[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4 侯深;蔡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5 唐兵;近百年中國美育觀念演變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6 華偉麗;試論明末清初傳奇中的風情喜劇[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7 程遠;王蒙審美理想初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8 張華;網(wǎng)絡(luò)文學初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9 李文記;論競技體操的美學特征[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10 劉三秀;論審美超越性[D];廈門大學;200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蔡儀;馬克思思想的發(fā)展及其成熟的主要標志——《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再探(上篇)[J];文藝研究;1982年03期
2 郭春鳳;唯物主義美學觀從萌芽到確立——從《手稿》到《神圣家族》看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的發(fā)展[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3 劉曉英;美的本質(zhì)與馬克思《手稿》的實踐美學思想[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6期
4 蔡儀;論人本主義、人道主義和“自然人化”說——《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再探(下篇)[J];文藝研究;1982年04期
5 王開國;“人再生產(chǎn)整個自然界”與美學問題[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年01期
6 章建剛;理解馬克思的一次積極嘗試——讀朱立元《歷史與美學之謎的求解》[J];學術(shù)月刊;1995年05期
7 殷波;;試論馬克思主義美學的哲學基礎(chǔ)[J];理論月刊;2006年06期
8 張玉能;;也論生態(tài)美學的哲學基礎(chǔ)[J];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6年03期
9 邱艷艷;秦瑞林;;論愛是一個美學問題[J];美與時代;2007年03期
10 王南;馬克思關(guān)于人的本質(zhì)與自然人化的理論探微——與蔡儀同志商榷[J];天津社會科學;1983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5條
1 趙伯飛;劉樝;;哲學視野中的價值論美學淺析[A];改革開放三十年與價值哲學發(fā)展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2 胡家祥;;中華文化講求生態(tài)美的哲學基礎(chǔ)[A];全國第三屆生態(tài)美學會議論文集[C];2004年
3 ;全國美學學會第二屆年會大會發(fā)言[A];中華全國美學學會第二屆年會簡報[C];1983年
4 陳曉春;熊良智;;從中國傳統(tǒng)本然美學看實踐美學[A];中華美學學會第五屆全國美學會議論文集[C];1999年
5 毋海波;李紅軍;;橋梁美學的哲學思考[A];河南省土木建筑學會2008年學術(shù)大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7條
1 肖建華;主體間性美學與和諧社會的建構(gòu)[N];光明日報;2007年
2 曾繁仁;論生態(tài)審美觀[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3 毛崇杰;蔡儀美學思想的堅實基石[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4 邱紫華 宋雄華;宏大的范疇體系[N];光明日報;2007年
5 蘇州大學文學院 王懷義;繼往開來 銳意創(chuàng)新[N];社會科學報;2008年
6 曾繁仁 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生態(tài)美學究竟有哪些新突破?[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7 湯擁華 浙江工商大學中國文化理論創(chuàng)新研究中心;中國美學強調(diào)“原創(chuàng)性努力”[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周維山;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與中國當代美學[D];山東大學;2007年
2 石長平;劉綱紀實踐本體論美學思想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3 劉長庚;馬克思的感性理論與美學問題[D];復旦大學;2004年
4 董宏;蔡儀美學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邱艷艷;論美學中的愛[D];鄭州大學;2007年
2 王環(huán)宇;《審美教育書簡》與《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美學思想比較[D];南昌大學;2006年
3 曹秋月;審美超越淺論[D];山東大學;2008年
4 高春民;生態(tài)美學:一種新的美學形態(tài)[D];新疆大學;2008年
5 秦明;生態(tài)美學視域下的大學學科建設(shè)初探[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8年
6 沈燕;重返精神的家園——榮格的集體無意識與美學思想[D];安徽大學;2003年
7 趙婷;生態(tài)美學研究的現(xiàn)狀、問題與出路[D];蘭州大學;2007年
8 劉瑋;當前國內(nèi)生態(tài)美學研究中的哲學基礎(chǔ)問題探索[D];延安大學;2010年
9 王艷麗;曾繁仁生態(tài)美學思想哲學基礎(chǔ)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10 何軍民;審美和藝術(shù)的自由[D];安徽師范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246666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2466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