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研究的人文—本體論傾向評價
[Abstract]:In the 20th century, the study of aesthetics theory in China has experienced a process of turning from politics-oriented to people-oriented. One of the important problems is how to get rid of the closed vision of traditional instrumentalism and essentialism. Return to humanistic spirit and independent ontology, then find the basic foothol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esthetic theory: the tendency of humanism-ontology appearing in recent years will show more and more strong vitality in the study of aesthetic theory in the 21 ~ (st) century.
【作者單位】: 無錫教育學院中文系!江蘇無錫214063
【分類號】:B83-0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洪增流,彭發(fā)勝;詩歌語言的維度:“Image”與意境的差異[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2 吳登峰;戴著鐐銬舞蹈——《許三觀賣血記》寓言性之初探[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3 邢華平;有限政府論之哲學基礎探略[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4 熊延柳;淺論《詩經·國風》中的水文化意象與女性情感表達[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04期
5 戴兆國;馬克思倫理精神的現(xiàn)代性審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6 賀飛,陳世永;傳統(tǒng)文化的解構與重建——從文化傳統(tǒng)看中國的現(xiàn)代化[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7 單永軍;;醉:詩意的自遠與本能的迷醉——中西酒文化精神之比較[J];安康師專學報;2006年02期
8 鄒吉忠;現(xiàn)代制度與自由秩序的形成[J];北方論叢;2002年02期
9 陳才訓;小說可以興——淺論“興”對中國古典小說的影響[J];北方論叢;2005年03期
10 王長才;詩歌寫作中的靈感與抽象思維——瓦雷里詩學一瞥[J];北方論叢;2005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萬力維;;教育中,,究竟是什么在妨礙創(chuàng)造[A];慶祝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成立20周年大會暨2003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C];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鳳亮;詩·思·史:沖突與融合——米蘭·昆德拉小說詩學引論[D];暨南大學;2001年
2 許正林;中國現(xiàn)代文學與基督教[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3 常為群;西晉詩歌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4 劉國永;德性涌現(xiàn)與道德教育[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5 何玉興;社會群體溝通平衡問題學理資源探析[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應星;從“討個說法”到“擺平理順”[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趙明;近代中國的自然權利觀[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李茹;政府干預市場的倫理分析[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馮文坤;“自然”思微與詩學再識[D];蘇州大學;2002年
10 徐新建;民歌與國學[D];四川大學;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聶偉;寫作者的話語姿態(tài)[D];鄭州大學;2000年
2 高健;康德的啟蒙思想及其對德國現(xiàn)代化進程的影響[D];中共中央黨校;2001年
3 姚亮;愛默生與美國民族文學進程[D];蘇州大學;2001年
4 易小斌;后殖民理論語境下的中國當代文論建設[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5 陳琰;朱光潛與中國傳統(tǒng)美學[D];四川師范大學;2001年
6 孫寧;“文氣”的生命內涵與美學意蘊[D];西北大學;2002年
7 張愛武;宗白華生命美學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2年
8 李祖德;40年代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啟蒙敘事和現(xiàn)代性話語[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9 佘俊臣;論懲罰性法律責任的合理性[D];蘇州大學;2002年
10 張宏輝;道與邏各斯:文化異質及其現(xiàn)代性與詩性闡釋[D];四川大學;2002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邱艷艷;張二艷;;論愛與美的相通性[J];考試周刊;2011年43期
2 張?zhí)N艷;;“鄉(xiāng)村與城市”的中英美學與文化差異:中英審美現(xiàn)代性的一種比較——首屆“中英馬克思主義美學雙邊論壇”綜述[J];社會科學家;2011年06期
3 王蓓;;也談美、審美與藝術——兼與王祖哲先生商榷[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4 白洪菊;;淺談當代丑學的發(fā)展[J];青年文學家;2011年13期
5 張法;;休閑與美學三題議[J];甘肅社會科學;2011年04期
6 閻國忠;;美·愛·自由·信仰[J];學術月刊;2011年02期
7 鄭惠生;;生態(tài)時代的城市交通美學問題[J];鄱陽湖學刊;2011年04期
8 陳博;;美學生活論轉向的社會利弊[J];社會科學家;2011年08期
9 羅紱文;;西方“游戲”審美理論模式的類型研究[J];藝術百家;2010年S2期
10 李翔;;讀李澤厚《中國美學史》[J];美術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周安華;;美學與高科技時代[A];春華秋實——江蘇省美學學會(1981—2001)紀念文集[C];2001年
2 范藻;;美學 怎樣面對電視文化的時代挑戰(zhàn)[A];中華美學學會第五屆全國美學會議論文集[C];1999年
3 劉成紀;;重新認識中國當代美學中的自然美問題[A];全國第三屆生態(tài)美學會議論文集[C];2004年
4 周憲;;審美現(xiàn)代性的四個層面[A];探尋美與藝術——江蘇省美學學會(2001—2006)紀念文集[C];2006年
5 ;江蘇省美學學會歷年主要活動情況[A];春華秋實——江蘇省美學學會(1981—2001)紀念文集[C];2001年
6 魯晨光;;科學派美學來龍去脈[A];全國第三屆生態(tài)美學會議論文集[C];2004年
7 張奎志;;體驗美學:當代美學的一種可行性選擇[A];全國第三屆生態(tài)美學會議論文集[C];2004年
8 石文年;;馬爾庫塞美學的功能論和異化論[A];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第十八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9 肖世敏;;一個違反科學的美感界定——與劉驍純同志商榷[A];2004生態(tài)美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10 毛萍;;論美學的知識論框架[A];中華美學學會第五屆全國美學會議論文集[C];199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玉能;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美學的考察[N];文藝報;2009年
2 丁來先;瀕危的“美學”[N];中華讀書報;2004年
3 廈門大學中文系 楊春時 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 王德勝 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中心 彭鋒;“美學與日常生活”[N];光明日報;2009年
4 高山杉;從藝文美學到梵藏玄言[N];東方早報;2010年
5 周憲;美學何處尋[N];中華讀書報;2003年
6 劉成紀;美學:要思想還是要知識[N];文藝報;2004年
7 丁來先;當代美學應往何處去?[N];中華讀書報;2004年
8 韓德信;生態(tài)美學——美學轉型的一種嘗試[N];文藝報;2004年
9 劉悅笛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通過自然問題實現(xiàn)美學進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10 陳定家;推動美學從實踐研究向關系研究的當代轉型[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程金海;當代西方對話美學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2 劉旭光;海德格爾與美學[D];復旦大學;2003年
3 趙彥芳;作為倫理學的美學:從康德到?耓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馬正應;退溪美學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5 王耘;唐代美學范型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6 詹志和;佛陀與維納斯之約——近代佛學與近代美學關系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7 金雅;梁啟超美學思想述評[D];浙江大學;2004年
8 湯擁華;先驗論美學批判[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9 趙建軍;魏晉般若與美學[D];復旦大學;2004年
10 鄧瑩輝;兩宋理學美學之形成初探[D];福建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潘崗;老子的非主體美學[D];首都師范大學;2003年
2 雷瓊芳;論荀子禮學思想的美學訴求[D];新疆大學;2007年
3 張公善;海德格爾美學思想述評[D];安徽大學;2002年
4 任亞榮;福柯的倫理學—美學初探[D];西北大學;2004年
5 段圣玉;張競生美學思想的現(xiàn)代性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6 胡寧非;普羅提諾美學思想中的神圣與世俗[D];四川師范大學;2008年
7 劉軍平;洪毅然美學思想的演變軌跡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8 王偉;荀子性惡論人學與美學[D];鄭州大學;2000年
9 楊增菊;康德先驗美學及其現(xiàn)代意義[D];安徽大學;2003年
10 劉穎;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地域觀的美學意義[D];廣西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46611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2466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