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淵沖翻譯作品_《江蘇科技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
本文關鍵詞:許淵沖翻譯理論的美學闡釋,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江蘇科技大學》 2012年
許淵沖翻譯理論的美學闡釋
雷飛
【摘要】:許淵沖是中國當代著名翻譯家,他不僅孜孜不倦地致力于翻譯實踐,翻譯了大量的中國經(jīng)典古詩詞,傳播了中國文化,而且還在實踐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一套自成體系的翻譯理論。與此同時,,許淵沖又堪稱中國近代翻譯領域最有爭議的人物之一,針對他的學說國內大致形成了涇渭分明的兩派:一方高度贊揚、充分肯定,另一方則提出質疑甚至加以批判!懊阑囆g,創(chuàng)優(yōu)似競賽”從根本上動搖了以“信”為本的中國傳統(tǒng)翻譯理論,針對文學翻譯的本質提出了求“美”的藝術追求,在學術界引起了強烈反響。目前翻譯界對許氏譯論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使得我們非常有必要也迫切需要進行深入研究以期公正、客觀地對其進行評價。 傳統(tǒng)的翻譯理論和美學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無論是在西方還是東方翻譯和美學的結合都是一種歷史必然。借鑒美學思想并在翻譯理論與實踐中融合美學思想在西方翻譯史上是并不鮮見的,而在中國翻譯史上,中國歷代的翻譯家們都從未放棄過對美的執(zhí)著追求。美學的核心在于美,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以及達到實現(xiàn)并欣賞美的目標。從以上意義來講,翻譯和美學的結合一定具有重大的意義。 所以,從美學角度對許氏譯論進行闡釋無疑是具有學術價值和意義的,鼓勵人們將對許氏譯論的評價、批評都建立在深刻理解的基礎上。本文擬從美學角度對許氏譯論中“三美”論、“創(chuàng)造”論、“競賽”論和“三之”等核心概念進行美學闡釋。 許淵沖認為文學翻譯是真正的藝術。如果美是藝術的自然屬性,如果一件作品是因為有了美才有藝術性,那么文學翻譯一定要盡力表現(xiàn)原文的美。換句話說,文學翻譯的最高目標就是對原文“三美”(意美、音美、形美)的傳達。美學上,美是內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和諧。許氏“三美”也正是強調意美(內容)與音美、形美(形式)的和諧統(tǒng)一。 美不僅是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統(tǒng)一,也是對自然的摹仿,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tǒng)一。美的客觀性在于對自然的忠實反映,美的主觀性在于人的創(chuàng)造。許淵沖認為,對文學翻譯來說,譯者(主體性)與原文(客體性)之間的差異就要求在翻譯時有必要進行一定的創(chuàng)造。如此一來,就能以所創(chuàng)補翻譯之所失,也才有可能超越看似不可逾越的對原文的“忠實”。許氏的“創(chuàng)造”論不僅不是對原文意義上的背離,反而以保持原文的藝術美為目的,以譯者所創(chuàng)補翻譯所失。 雖然世界藝術的審美具有普遍的共同性,但是審美趣味會因為生活習慣、意識形態(tài)、文化傳統(tǒng)、審美心理和情感的不同而有地域性或者民族性的差異。但是,審美是一種有關欣賞者發(fā)現(xiàn)與創(chuàng)造的心理活動,而且再創(chuàng)造是包括文學翻譯在內的審美活動的高級階段。許氏認為競賽對譯者來說更多的是義務而不是可選項。翻譯中兩種文化的融合有賴于二者的競爭,競爭的目的為了創(chuàng)造出最好的譯作。許氏“競賽”論看似對以“信”為本的中國傳統(tǒng)譯論的背離,實則對“忠實”的無限追求。 此外,藝術通過表達喚醒情感、達到審美快感,而創(chuàng)造主體的情感表達意在喚醒欣賞主體同樣的情感以及審美快感。美的普遍共同性保證了藝術喚起人們同情、共鳴的前提。許氏“三之”論認為文學翻譯不僅要讓讀者知之、好之更要讓讀者樂之,第一次在歷史上把讀者的審美快感納入了中國傳統(tǒng)譯論的體系之中。 總之,對許氏譯論從美學角度進行闡釋能將理解全面化、深刻化。反過來說,許氏譯論有著非常堅實的美學基礎!叭馈闭摵汀皠(chuàng)造論”建立在其對翻譯的藝術性和美的二元性的基礎上;由于美的相對性,在翻譯藝術中原文譯文、原作者譯者等必須進行一定的競賽;最后,由于讀者在欣賞譯作時審美快感的存在,譯者在翻譯時永遠不應該忽視讀者的因素。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江蘇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I046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英凱;“形美”、“音美”雜議——與許淵沖教授商榷[J];外語學刊;1982年03期
2 許淵沖;談李商隱詩的英譯[J];外語學刊(黑龍江大學學報);1987年03期
3 張海源;認識論與本體論·哲學基本問題[J];人文雜志;1995年02期
4 楊自儉;譯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山東師大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年01期
5 劉季春;揚起創(chuàng)造的風帆——許淵沖學術思想研究[J];山東外語教學;2003年01期
6 吳文安;試論翻譯與美學[J];山東外語教學;2003年05期
7 劉重德;介紹伊恩·F.芬雷的譯論——兼評所謂“翻譯超越論”[J];上?萍挤g;1998年01期
8 周來祥;;再論美是和諧[J];社會科學輯刊;1985年01期
9 許淵沖;知之·好之·樂之·三之論——再談發(fā)揮譯文語言優(yōu)勢[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年06期
10 桂乾元;“翻譯超越論”評析──兼論翻譯創(chuàng)造[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6年05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子超;;雙重孤獨之后的幻影——談《聊齋志異》中的狐鬼戀[J];蒲松齡研究;2006年04期
2 文軍;馮丹丹;;國內《聊齋志異》英譯研究:評述與建議[J];蒲松齡研究;2011年03期
3 方燦;翻譯批評:從印象到科學——淺談翻譯批評的科學性[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02期
4 周文斌;淺談董其昌的審美理想[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01期
5 方向紅;;命意宏博 氣貫一篇——論司馬相如辭賦的氣勢[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1期
6 鐘文華;;論審丑意識在鐘馗形象中的體現(xiàn)[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04期
7 趙洋;;羌族釋比羊皮鼓舞的美學思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1期
8 張富文;;馬克思人本思想探析——以《共產(chǎn)黨宣言》為中心的考察[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01期
9 鄭歲黎;胡曉紅;;淺析象罔是意象而非意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1期
10 趙曦;趙洋;;羌藏文化對話發(fā)展中的羌族釋比文化——論中西多元文化對話中的羌族釋比文化(下)[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海濤;;科技譯文的審美標準[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九輯)[C];2011年
2 姚瓏;;網(wǎng)格理論在翻譯中的應用——以林語堂編譯《虬髯客傳》為例[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蔣祈楠;;翻譯目的論指導下中國古典詩詞的意象和意境美的翻譯[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孔燕;;從文化角度看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第二輯[C];2011年
5 蔣國良;;美的本質新論[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6 祁志祥;;中國美學史研究的觀念更新及路徑創(chuàng)新[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7 謝興偉;;韓拙《山水純全集》繪畫美學思想中的“理”論[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8 朱存明;;新時期以來中國美學史書寫的形態(tài)與反思[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9 陳勝祥;;中國農民土地所有權幻覺探析[A];2010年(第十屆)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集[C];2010年
10 嚴春友;;論實踐美學的理論缺陷[A];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上卷)[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凱波;屈騷評論與漢代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李淑敏;翻譯的歷史觀—《獨立宣言》中譯本的歷時共時比較實證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謝云才;文本意義的詮釋與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黃德先;文化途徑翻譯研究:爭議與回應[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王娟;理論旅行:吸收與變異[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陸秀英;中國當代翻譯文學系統(tǒng)中主體間關系的生態(tài)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高玉蘭;解構主義視閾下的文化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施佳勝;經(jīng)典 闡釋 翻譯——《文心雕龍》英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10 王厚平;美學視角下的文學翻譯藝術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許耕耘;靜觀萬象——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審美境界[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高潔;賽、沙《水滸傳》英譯本文化因素的翻譯策略對比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3 韓芳;從翻譯標準的變化看譯者主體性的變化[D];河北大學;2009年
4 王穎;談水彩畫的裝飾性語言[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楊婧;從西方繪畫中的“豐滿”女性形象看藝術夸張[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鄭新新;現(xiàn)代書籍設計中材料運用的新趨向[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7 張園園;論戴望舒詩歌對中國古典詩歌的接受[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8 關學銳;《莊子》生存美學思想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9 楊國;試論倪瓚“聊以自娛”的繪畫美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10 欒慶偉;論武術套路的表演藝術[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許淵沖;;譯家之言[J];出版廣角;1996年06期
2 許淵沖;談翻譯理論的研究──楊振寧給我的啟發(fā)[J];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7年06期
3 許淵沖;再創(chuàng)作與翻譯風格[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年03期
4 趙辛而;從兩部英譯古詩集看近年來古詩英譯之趨勢[J];外語學刊;1986年04期
5 劉英凱;許淵沖教授“音美”理論與實踐質疑[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6年02期
6 林同端;譯詩的一些體會[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0年01期
7 江楓;譯詩,應該力求形神皆似——《雪萊詩選》譯后追記[J];外國文學研究;1982年02期
8 趙毅衡;關于中國古典詩歌對美國新詩運動影響的幾點芻議[J];文藝理論研究;1983年04期
9 許淵沖;談重譯──兼評許鈞[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6年06期
10 許淵沖;知之·好之·樂之·三之論——再談發(fā)揮譯文語言優(yōu)勢[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年06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文杰;;錢鐘書翻譯理論探秘[J];濰坊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2 朱明海;;化俗為雅、化雅為俗——許淵沖英譯《西廂記》賞析[J];瘋狂英語(教師版);2008年03期
3 黃萍;;從翻譯中發(fā)現(xiàn)美——淺談許淵沖教授古詩英譯“三美”論[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9年10期
4 劉安軍;;從《大風歌》的翻譯看許淵沖的三美論[J];瓊州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5 張進;;陳子昂《登幽州臺歌》英譯比較[J];出國與就業(yè)(就業(yè)版);2011年10期
6 張孜婷;;許淵沖的“三美”理論在李清照詞的英譯中的再現(xiàn)(英文)[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2011年07期
7 陳彥;;“聯(lián)大人”你將站在哪一邊?[J];中國圖書評論;2008年06期
8 鄭莉;;許淵沖的文學翻譯思想研究[J];語文學刊;2008年23期
9 閆培瑜;;中國古典詩歌翻譯比讀——以許淵沖與龐德詩歌翻譯為例[J];現(xiàn)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09年12期
10 殷航;;譯中探“美”——許淵沖英譯唐詩《將進酒》賞析[J];海外英語;2010年1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巖;;許淵沖古詩英譯的藝術[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酈青;;論韻體譯詩之可行性[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管筱明;;從出版角度看譯者的責任與譯本的市場定位[A];出版科學探索論文集第6輯[C];2003年
4 李玉良;;《詩經(jīng)》翻譯的兩大難題[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李允;;從文體特征的對比分析評《上邪》的英譯[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王萍;;毛澤東詩詞與語義模糊數(shù)字的翻譯[A];福建省外文學會2007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第四屆外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吉靈娟;;論文化翻譯與文學翻譯的意境傳達[A];福建省首屆外事翻譯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曾惟民;;永恒的缺失之美——關于中國古代詩歌漢譯法的思考[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9 王應云;唐建初;;漢語格律詩英譯方法論[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10 高璐夷;;從讀者反映論見英譯《西廂記》中的文化因素的應對策略[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許淵沖;[N];中華讀書報;2009年
2 高民;[N];光明日報;2004年
3 李菡;[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3年
4 許鈞;[N];文匯報;2006年
5 吳學昭;[N];南方周末;2010年
6 秋葉;[N];中華讀書報;2007年
7 吳岳添;[N];南方周末;2004年
8 朱曼華;[N];中國信息報;2001年
9 余斌;[N];中國藝術報;2005年
10 葉之青 楊詠梅;[N];中國教育報;200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明海;許淵沖翻譯研究:翻譯審美批評視角[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2 王厚平;美學視角下的文學翻譯藝術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賈卉;符號意義再現(xiàn):杜甫詩英譯比讀[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4 禹一奇;東西方思維模式的交融[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5 楊全紅;錢鍾書翻譯思想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6 莊剛琴;由否定性到不可譯性[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7 吳珺如;論詞之意境及其在翻譯中的重構[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8 陳奇敏;許淵沖唐詩英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9 劉建剛;語用選擇與等效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10 王明樹;“主觀化對等”對原語文本理解和翻譯的制約[D];西南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洋;許淵沖與龐德中詩英譯思想與成就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2 錢雅欣;許淵沖文學詩歌翻譯理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李晶;從許淵沖翻譯美學視角看李清照詞的英譯[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4 索彥英;基于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論探討許淵沖英譯唐詩的審美再現(xiàn)[D];內蒙古大學;2011年
5 錢晨;從許淵沖的詩歌翻譯論譯者主觀性[D];天津財經(jīng)大學;2008年
6 祝琳;許淵沖的翻譯理論與實踐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
7 韓昆;論許淵沖的翻譯美學思想[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8 聶韶峰;從譯者的主體性看許淵沖唐詩英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9 肖琳;論許淵沖唐詩翻譯中的主體性發(fā)揮[D];重慶大學;2008年
10 寧濟沅;論許淵沖古詩英譯中的譯者主體性彰顯[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關鍵詞:許淵沖翻譯理論的美學闡釋,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8125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1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