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美學呼喚精神的回歸
本文選題:精神 切入點:美學 出處:《晉陽學刊》2012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精神的缺失或去魅是當代社會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美學作為追求審美價值的學科與精神密不可分,呼喚精神的回歸成為當代美學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因為精神的內(nèi)涵中包孕了美學的意蘊,美學追求的理性、自由、主體性等價值只有建立在精神的基礎上才具有合理性。而美學在歷史上曾經(jīng)充滿精神,當代個人主義的膨脹導致精神的異化;個人主義悖離了實體信仰,導致了美學的價值異化;當代審美實踐中個人主義的盛行,國家、民族等實體信仰面臨著解構(gòu)的危險,決定了美學的歷史發(fā)展、理論建構(gòu)以及審美實踐三個方面精神回歸的迫切性。
[Abstract]:The lack or disenchantment of the spirit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that needs to be solved urgently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As a discipline of pursuing aesthetic value, aesthetics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spirit. Calling for the return of the spirit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historical mission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because the connotation of the spirit contains the implication of aesthetics, the rationality and freedom pursued by aesthetics, The value of subjectivity is reasonable only on the basis of spirit, and aesthetics was once full of spirit in history, the expansion of contemporary individualism led to the alienation of spirit. It leads to the alienation of aesthetic value, the prevalence of individualism in contemporary aesthetic practice, and the danger of deconstruction in the country, nation, and other entity beliefs, which determin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s. The urgency of spiritual regression in three aspects: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aesthetic practice.
【作者單位】: 東南大學人文學院;
【基金】:2009年度江蘇省博士后科研資助計劃”課題“倫理美學研究”(0902083C) 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2010年度課題“當代美育功能有限性的原因探究”(2010B446)
【分類號】:B834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振國;蒲松齡癡狂意象論[J];蒲松齡研究;2003年01期
2 李華;客觀真實是訴訟證明的終極目標——訴訟證明標準之理性分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4期
3 陳義平;智者運動與西方社會政治哲學的興起[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4 胡萬年;王陽明良知自律的研究——兼與康德意志自律比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5 張輝;復修懿范 繼美前賢——論我國古代書院教育的人文理念及現(xiàn)代啟示[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6 高新華;論以人為本司法觀的理論基礎——從新憲法修正案談起[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7 葉遠厚;王陽明哲學的現(xiàn)代詮釋[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8 郭淑新;朱子、陽明圣人觀比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9 陳愛萍;馬克思“市民社會”概念的演變[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10 楊立江;大學生道德人格建構(gòu)芻議[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陳清春;;王陽明的格物實踐及其本體論轉(zhuǎn)變[A];紀念孔子誕生255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卷一)[C];2004年
2 吾淳;;由精英而大眾:荀子與孔孟倫理思想之別及其意義[A];國際儒學研究(第十五輯)——2006國際儒學論壇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寇鵬程;作為審美范式的古典、浪漫與現(xiàn)代的概念[D];復旦大學;2004年
2 叢日云;基督教二元政治觀與近代自由主義[D];天津師范大學;2001年
3 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權力分析[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4 楊偉東;行政行為司法審查強度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5 陳章樂;社會主義法治化初論[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6 張軍;人的發(fā)展的歷史形態(tài)及其當代意蘊[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7 鐘愛軍;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政治權力關系[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8 劉君栩;資本與生產(chǎn)力關系的哲學審視[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9 宋繼杰;柏拉圖《蒂邁歐篇》的宇宙論[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10 葛明珍;論權利沖突[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梁宏輝;民事起訴權保障研究[D];湘潭大學;2004年
2 楊玉翠;科學與人文之間[D];安徽師范大學;2004年
3 楊世理;《詩經(jīng)·秦風》新解[D];蘭州大學;2006年
4 陳迎年;海德格爾存在論差異中的世界[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5 李斌;有關合同法中顯失公平規(guī)則的探討[D];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0年
6 蔡書貴;實踐性道德主體的建構(gòu)與發(fā)展[D];首都師范大學;2001年
7 蘇擘;柏拉圖Vs.荷馬——西方文明史上哲學與文學的第一次激烈對抗與融合[D];河北大學;2001年
8 姚亮;愛默生與美國民族文學進程[D];蘇州大學;2001年
9 王志軍;從馬克思早期對宗教的批判看哲學的根本變革[D];黑龍江大學;2001年
10 高巍;英美法三國行政訴訟制度比較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申冰冰;;《莊子》中的“畸人”之美[J];中國研究生;2011年06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陸曉光;;《資本論》的結(jié)構(gòu)藝術與馬克思的美學實踐[A];社會進步與人文素養(yǎng)——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文集(2006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曹利華;和諧社會的美學追求[N];中國文化報;2005年
2 宋生貴;鄉(xiāng)土情結(jié)的文化美學意義[N];中國文化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田智祥;宗白華的精神人格與美學之路[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2 魏紅珊;郭沫若美學思想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鄧微星;梁啟超趣味主義美學思想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2 李志勇;公共關系的審美之維與日常生活的審美化[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3 王東昌;中國傳統(tǒng)閑逸美學與現(xiàn)代人的精神生態(tài)[D];蘇州大學;2011年
4 朱曉虹;愛倫·坡美學思想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2年
5 王文君;《淮南子》生態(tài)美學智慧探微[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63097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630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