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求美美在和諧
本文關鍵詞:藝術美學與構建和諧社會斷想,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仲呈祥先生文藝評論選《審美之旅》,凡四十余篇文章,是自他從事文藝評論工作30年里的數(shù)百篇論文中選出的。通觀之,便會發(fā)現(xiàn)著者一以貫之的“至境”美學思想,那就是“文藝求美,美在和諧。人類審美的終極目標,在于堅守神圣的精神家園,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該文選中和諧的文藝美學思想,尤其是影視美學部分,在現(xiàn)實語境下,在紛繁的影視文化現(xiàn)象中,具有重要的學識意義。
《審美之旅》強調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作用,注重用優(yōu)秀的作品鼓舞人,要求文藝作品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引領人民精神生活。所選之文,在哲學的統(tǒng)攝功能、文藝作品尤其是影視作品的審美標準、以及文選本身的輯文理念等諸方面,體現(xiàn)出和諧的審美觀。
首先,《審美之旅》強調了哲學對諸多藝術門類的統(tǒng)攝指導作用。文選尤其在影視美學的學科定位和建設上,強調哲學對影視美學的貫穿性和穿透力,辯證地將哲學、文藝美學作為影視美學的理論支撐,具有可貴的學理價值。毫無疑問,影視藝術學作為一門藝術學分支,相較于小說、詩歌、散文、戲劇以及建筑、雕刻、繪畫等藝術,具有相對獨立性。但是,如果單靠所謂的符號學、現(xiàn)象學、影像技巧造就“影像奇觀”等,影視美學勢必割裂賴以生存的經過歷史積淀的哲理真知。誠如作者所說“我從實踐中深知:欲通藝術學,文學是基礎;離開了宏闊的人文背景的滋養(yǎng)和主體健全審美神經的鍛造,弄藝術是難成氣候的!弊髡咛岢,“藝術美學和美育的一切創(chuàng)新,都根源于哲學思維方式的創(chuàng)新!蹦敲,文藝美學特別是影視美學的思維方式是什么?作者認為,就是防止思想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不和諧之風——“形而上學猖獗”之風,就是防止諸如發(fā)生階段的創(chuàng)作動機純政治方式和純利潤方式、構思階段的創(chuàng)作選材“題材決定論”和“題材無差別論”、物化階段的“高大全”的偽浪漫主義形象塑造和“非英雄主義”的無批判的唯美主義人物塑造等等極端思維,并就這些現(xiàn)象做了深刻剖析。作者始終強調哲學的指導性和穿透力,以科學的審美思維方式觀照影視美學,啟示我們影視藝術生產應該從哲學層面的思維方式上按科學發(fā)展觀的要求來完成。
其次,從文藝作品特別是影視藝術作品的品評標準上,《審美之旅》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美學觀和歷史觀的辯證統(tǒng)一。當今文藝作品尤其是影視作品的品評標準可謂林林總總,有些觀點值得研究,如唯觀賞性論、唯收視率論、“藝術無標準”論等等。此書高妙之處,就是從邏輯層面上給予了理性回答,認為思想性、藝術與觀賞性不在同一邏輯起點。的確,沒有“質”的相同性便沒有“量”的可比性:思想性、藝術性(創(chuàng)作主體是藝術家)本是創(chuàng)作美學范疇,觀賞性(觀賞的主體是受眾)實屬接受美學范疇,況且“觀賞性”已本是“藝術性”題中應有之義。在實踐中,如果一味追求觀賞性、收視率及所謂“唯美視聽奇觀”等,拿來指導藝術創(chuàng)作,就很容易使藝術家忽視思想性和藝術性這兩條根本標準,很容易混淆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動機、抑制藝術家自由求美的熱情,甚至會誘發(fā)利潤衡量下的商品拜物教之風;在歷史觀上,定會忽視對重塑民族形象與靈魂的莊嚴的使命感,忘記人民群眾所思所想所求,缺乏“對現(xiàn)實人生深刻的洞察與精辟的判斷,對歷史扎實的研究與嚴肅的思考,對吾土吾民之命運的熾烈關注情懷”,一句話,不利于繁榮先進文化、建設和諧文化。這些辯證觀點,在文選《藝術美學與構建和諧社會斷想》、《想起了蔡楚生的“票房奇跡”》、《收視率與收視質量》等諸篇中有精辟論述,是作者對文藝作品尤其是影視藝術作品品評標準的現(xiàn)實憂思和理性回答。
另外,在輯文理念上,《審美之旅》不但從現(xiàn)實作品中提出理性思考,還從影視藝術的發(fā)展史上給予經驗回答,是一種和諧的治學之思。作為熟稔新中國文藝思潮史、親歷且通透新時期影視藝術發(fā)展史的文藝理論家,仲呈祥先生在《審美之旅》的選文理念上,不僅僅針對當下“熱”現(xiàn)象、“火”人物進行具體而微的“冷”思考,,而且將“史”的經驗與時下現(xiàn)象深度融合,在“史”中尋求答案。回顧是為了前瞻,可以說,對《紅高粱》、《共和國不會忘記》、《牽手》、《長征》等影視作品的品評都是“史中覓詩”的現(xiàn)實觀照,又具有“文化自覺”的前瞻意義。
本文關鍵詞:藝術美學與構建和諧社會斷想,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5813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58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