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陰陽”觀與中國美學之“生化”構成思想
本文關鍵詞: 陰陽 }j 激蕩 生化 構成 出處:《中華文化論壇》2011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中國文化所有重要的思想與理論,都沒有脫離《周易》的影響。研究《周易》與中國文化之間的承接關系,對準確把握中國文化及其生長于其中的美學思想與精神,具有重要的意義。其中,作為中國美學最基元的"陰陽"}j 、"生化"構成思想更是秉承于《周易》?梢哉f,"陰陽"的}j 、激蕩、生化、構成是《周易》的核心思想,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影響及中國美學思想,在中國美學思想中,處處體現(xiàn)著"陰陽"、"生化"構成的思想。
[Abstract]:All the important thoughts and theories of Chinese culture are not divorced from the influence of the Book of change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mong them, as the most basic element of Chinese aesthetics, "yin and yang"} j The thought of "biochemistry" is inherited from the "Zhouyi". It can be said that "yin and yang" is a kind of "yin-yang" Agitation, biochemistry and constitution are the core thoughts of the Book of changes. The so-called "one Yin and one Yang is the Tao", "the Yin and Yang unexpected is God", the influence and the Chinese Aesthetics thought, in Chinese aesthetic thought, everywhere embodies the "yin and yang", "biochemistry" composition thought.
【作者單位】: 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08BZX068)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B221;B83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峧!100083;現(xiàn)代漢語“V一V”式和“VV”式的來源[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0年04期
2 孫慶偉;西周玉圭及相關問題的初步研究[J];文物世界;2000年02期
3 王國良;戴震對理學的解構與中國哲學的近代轉(zhuǎn)向[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4 姚徽;論朱熹《論語集注》的特點及貢獻[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04期
5 李鳳鳴,王為東;皇權政治與清末法律近代化[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6 李梅訓;簡論歐陽修《詩本義》對《毛傳》、《鄭箋》的批評[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7 張衛(wèi)東;略論孔子的軍事思想[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8 肖建新;;宋代的監(jiān)察機制[J];安徽史學;2006年02期
9 汪大白;傳統(tǒng)《詩經(jīng)》學的重大歷史轉(zhuǎn)折──朱熹“以《詩》言《詩》”說申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10 郭淑新;朱子、陽明圣人觀比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姚文造;;論徽州學者的《春秋》學研究[A];安徽省徽學學會二屆二次理事會暨“徽州文化與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吳懷棋;;太極文化與和諧思維[A];和諧社會自主創(chuàng)新與文化交融——2006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上卷)[C];2006年
3 高建立;;閩學與佛學之關系研究——以朱熹哲學思想為中心[A];閩學與武夷山文化遺產(chǎn)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朱承;;朱熹格物學說的傾向和矛盾[A];朱熹理學與晉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韓東屏;潘紅霞;;朱熹理欲觀新釋[A];朱熹理學與晉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周天慶;徐朝旭;;靜、虛工夫與明中后期儒、道交涉——以朱熹后學蔡清為例[A];朱熹理學與晉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高建立;;從心性論看朱熹對佛學思想的吸收與融會[A];朱熹理學與晉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楊華;;說“舉禱”——兼論楚人貞禱的時間頻率[A];第二屆傳統(tǒng)中國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一)[C];2007年
9 林志鵬;;釋楚系簡帛中的“弼”字——兼論車蔽之形制及別名[A];第二屆傳統(tǒng)中國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一)[C];2007年
10 李若暉;;諸子出于王官說平議——春秋時期世官制度之崩頹與褚子興起[A];第二屆傳統(tǒng)中國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一)[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韓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論[D];西北大學;2001年
2 任俊華;儒道佛生態(tài)倫理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3 王芳恒;馮友蘭社會文化觀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4 黃黎星;《易》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藝觀[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5 劉生良;《莊子》文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6 傅新營;宋代格韻說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7 胡忠雄;正其誼以謀其利[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8 李宏復;枕頂繡的文化意蘊及象征符號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9 汪祚民;《詩經(jīng)》文學闡釋史(先秦—隋唐)[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10 李亞光;周代荒政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悅;詩與思之和諧交融——論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意象思維[D];陜西師范大學;2001年
2 戴和冰;《漢書·藝文志》至《宋史·藝文志》易類書目研究[D];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2001年
3 張青;論湯顯祖詩歌的主情特色[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4 董煜宇;朱熹科學思想管窺[D];鄭州大學;2001年
5 陳穎;宋代動量詞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1年
6 周莉;論個體價值觀的培養(yǎng)[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7 邱才楨;關于宋代繪畫中的國家觀念的考察[D];中央美術學院;2002年
8 吳忠華;敬德與敬業(yè)精神建設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3年
9 李志霞;關于《二拍》思想傾向的再審視[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3年
10 王黨輝;本體與存在:王陽明哲學的一體兩面[D];河南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孫宇男;;試論地天泰、天地否卦所蘊含的哲理[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2 孫玉明;;宋明理學中道器問題的生命哲學思考[J];文藝評論;2011年06期
3 冷啟霞;;《周易》八卦與自然養(yǎng)生[J];文史雜志;2011年05期
4 陳力祥;;“和”為性情之德何以可能——王船山關于“和”為性情之德的形上學批判[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5 蕭漢明;陳仁仁;;船山易學哲學體系簡論[J];船山學刊;2011年03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姜國柱;中國古代哲學的和諧論[N];天津日報;2007年
2 王東風;吸取老子“和合”思想 努力構建和諧周口稅務[N];周口日報;2007年
3 王武鋼;老子的道與西方神哲學思想[N];財會信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孫欽香;天道、人道、王道[D];復旦大學;2011年
2 劉梁劍;際:對王船山的形而上學闡明[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3 張國洪;吳澄的象數(shù)義理之學[D];山東大學;2006年
4 蘇曉晗;船山易學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5 王棋;荀爽易學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影;以陰陽論人性[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文波;京房八宮易學探微[D];山東大學;2008年
3 陳之斌;胡瑗易學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4 張新萍;王充思想融合性研究[D];鄭州大學;2006年
5 黃紅兵;向天的回歸[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6 馬鑫焱;張載《橫渠易說》研究芻議[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7 謝盛華;莊子生命美學思想理論體系結構探微[D];貴州大學;2008年
8 陳旭輝;李覯易學思想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10年
9 許立莉;張載與王夫之人性論思想比較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9年
10 包成君;蒙古族關于“忽扎兀爾”思想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55003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550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