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和審美:阿多諾之后
本文關鍵詞:美學和審美:阿多諾之后
【摘要】:阿多諾認為美學的義務在于思考"經(jīng)驗的非同一性"。傳統(tǒng)美學主要研究藝術邊界的灰色地帶,韋爾施認為阿多諾是傳統(tǒng)美學的忠實信徒。比格爾則對先鋒派用力較勤,他在《先鋒派理論》中認為,正是那些真正激進的和顛覆性的先鋒理念引發(fā)了將藝術作為一種體制的思考。和海德格爾一樣,阿多諾也強調(diào)藝術中真理的作用。阿多諾認為偉大的作品可以等待,我們應該從我們自己的優(yōu)勢視角來考察過去的藝術。瓦爾特·本雅明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中指出,一種新的藝術和審美感受力隨著科技的發(fā)展而出現(xiàn)了。結合阿多諾從優(yōu)勢角度來研究過去作品的原則,本雅明的聲明取得了另外的意義:置身于"屬于我們的瞬間",過去的藝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迅速而徹底地被納入到目前或更新的藝術之中。在后現(xiàn)代,商業(yè)化和商品化已經(jīng)滲透到社會的所有領域。藝術可以"找到一種方式"在審美領域里延續(xù)其生命,而不是在純美學領域。當代藝術與當代政治非常相似:它們都已商品化。
【作者單位】: 斯洛文尼亞科學與藝術研究院哲學研究所;
【關鍵詞】: 阿多諾 審美 美學 美學理論 藝術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時期文藝理論建設與文藝批評研究”(12&ZD013)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B83-09
【正文快照】: 屬于我們的瞬間是什么? ———米歇爾·? 正如阿多諾常說的,美學總是相對落后于藝術 的整體發(fā)展。作為一種研究領域,美學已常常無法 實現(xiàn)其為對象提供闡釋、評價和身份確認的目的, 該對象仍然主要是指藝術。更有甚者,往往正是藝 術家們在懷疑美學的作用,他們問,“為什么既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蘇君;論審美的中介作用[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2 A.邁克萊什,陳蓓潔;馬克思對共產(chǎn)主義的審美辯護[J];世界哲學;2005年05期
3 施立峻;;阿多諾美學的總體性及其難題[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4 楊修進,唐俐娟;對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課程的思考[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5 孫桂芝;;《外國文學史》教學中的審美認識追求[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9期
6 張會娟;;論色彩在電影藝術中的功用[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年01期
7 郭春明;;藝術對抗異化——阿多諾的審美救贖之路與現(xiàn)代主義的終結[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0年11期
8 劉培;;技術因素在設計審美中的作用[J];大眾文藝;2011年07期
9 張建瑜;;淺論當代大學生的音樂審美觀[J];黃河之聲;2007年03期
10 陳丹;;阿多諾[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199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成紀;;重新認識中國當代美學中的自然美問題[A];全國第三屆生態(tài)美學會議論文集[C];2004年
2 喬國強;;用異端向正統(tǒng)挑戰(zhàn)的阿多諾[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8年
3 汪行福;;社會批判與審美理論——從本雅明的救贖批判到哈貝馬斯的新啟蒙美學[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6)[C];2008年
4 劉興家;;寫作美學理論體系建構的思考[A];中國寫作學會第六屆(第二次)理事會暨第十二次學術年會會議交流論文集[C];2004年
5 斯蒂芬·哈伯;孫斌;;適應于資本主義的心理學條件:對阿多諾運用精神分析的一個批判[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5)[C];2007年
6 張紅運;;《水滸傳》婦女群象審美新探[A];水滸爭鳴[第六輯]——2000年水滸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7 周顯昌;;淺談語文課堂素質教學中的審美[A];江西省撫州市社科聯(lián)論文集(2002-2003)教育文化類[C];2003年
8 戴冠青;陳志超;;“主體間性”美學理論對中國美學發(fā)展的意義[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9 張道一;;中國審美的意蘊[A];春華秋實——江蘇省美學學會(1981—2001)紀念文集[C];2001年
10 王曉棠;;要培養(yǎng)觀眾的審美[A];電影表演創(chuàng)新集——第九屆“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獎”文集[C];200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有關“裸”的審美疲勞[N];中國文化報;2004年
2 呂晶田;審美的文化眼光[N];美術報;2005年
3 廖全京;真誠——被遺忘的審美前提[N];文藝報;2005年
4 浙江省鄞州中學 王陳香;培養(yǎng)審美的眼睛[N];美術報;2006年
5 劉金祥;與草原的審美約定[N];文藝報;2006年
6 本報記者 宋廣玉;常念如意處,儲蓄美和愛[N];南京日報;2008年
7 本報記者 安仲文;開戶數(shù)下降或致新基金發(fā)行“審美疲勞”[N];上海證券報;2008年
8 馮德良;驚世駭俗的審美[N];中國商報;2004年
9 關耳;北京小學生參加藝術培訓情況調(diào)查分析[N];中國文化報;2000年
10 周海宏;藝術與藝術家的本質及現(xiàn)代藝術“打假”[N];中國藝術報;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曉艷;藝術與技術的辯證法[D];復旦大學;2010年
2 孫利軍;作為真理性內(nèi)容的藝術作品[D];中國人民大學;2004年
3 趙千帆;從哲學到美學:阿多諾摹擬概念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4 何建良;“藝術終結論”批判[D];浙江大學;2008年
5 陳士部;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的歷史邏輯[D];揚州大學;2008年
6 陳蓓潔;藝術·真理·現(xiàn)代性批判[D];復旦大學;2007年
7 楊光;形態(tài)與邏輯[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8 劉琴;審美自律性的歷史考察與反思[D];復旦大學;2009年
9 趙海峰;阿多諾的“否定的辯證法”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1年
10 丁乃順;阿多諾道德哲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夏礫;論聲樂教學實踐中一些觀點的辯證認識[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2 高海燕;關于祁太秧歌的探索[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3 鄒啟華;現(xiàn)代纖維藝術視覺語言審美研究[D];蘇州大學;2004年
4 孫相寧;服裝審美探微[D];吉林大學;2005年
5 孫鵬翮;論阿多諾《美學理論》中的現(xiàn)代藝術觀[D];遼寧大學;2011年
6 何軍民;審美和藝術的自由[D];安徽師范大學;2002年
7 張千里;風格與審美——英語散文翻譯初探[D];上海海事大學;2003年
8 劉念祖;論生態(tài)建筑的審美趨勢[D];武漢理工大學;2005年
9 石遠鵬;論大學校園文化在美育中的作用[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10 范瑞紅;殷商王畿故地《詩經(jīng)》“風詩”與殷商文化[D];曲阜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02981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029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