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芥子園畫傳》論中國山水畫程式
本文關鍵詞:從《芥子園畫傳》論中國山水畫程式
【摘要】:每一種藝術都有其程式。程式可以說是一種載體,通過規(guī)定的動作、形象表達固定的意思或是具體物象。它是在某種藝術達到足夠成熟后才有可能出現的一種固化的表現形式。程式的形成決不可缺少的一個要素就是歷史經驗的累積。也正因此,程式可以被看作傳統(tǒng)技藝的流傳方式之一。中國山水畫程式也不例外,從早期畫譜直到程式的集大成刊物《芥子園畫傳》,我們看到在山水畫的發(fā)展中,程式體系的逐漸完備。然而,這個體系并非人人稱贊,它即被人們所推崇也為人們所詬病。山水畫程式對經驗的提煉給了學習者一個方便法門,其所特有的符號性使得傳統(tǒng)技藝被更有效的接受,吸收;秩序性使得學習的目標更加明確;寫意性則另使用者能在造型與筆墨之間獲得更大的傳達自己意思的空間。其本身當然算得是繪畫發(fā)展的成果。但,由于學習過程中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空摹其形不得其意而使得畫面變得千篇一律。這樣,程式反倒被一部分人認為是一種桎i[。人們對程式的矛盾態(tài)度也正是對傳統(tǒng)畫法的態(tài)度。這種矛盾在“一切皆有可能”的今天越發(fā)深重。那么,今天作為一個山水畫的學習者應不應該學習程式呢?換言之,究竟應否傳習傳統(tǒng)呢?我想多數人的答案是肯定的。但,這里要進一步提出的問題是:程式給予了什么,我們究竟可以向它學習什么?最顯而易見的當然是極具符號性的圖式,以及與圖式互相發(fā)明的文字說明。它們是歷史經驗最為直接同時也是最為典型的呈現。這是程式給與的最表層的營養(yǎng),而我們更應該看到對繁多的經驗進行選取,及典型化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套完整的、并且是公認的審美標準。程式的形成所反映的是整個領域的審美取向。只有了解程式為什么顯現出這樣的表象之后,我們才能更好地使用它所給出的表象,而不陷入一種僵死的抄寫。所以,程式問題其實是一個繪畫標準的問題。真正的矛盾并不在是不是學習程式,而在于是否能面對或者說承認曾經有過的標準。本文將由《芥子園畫傳·初集》出發(fā),探討程式背后的繪畫標準。并以一個畫人的角度,嘗試去探索這些標準的形成原因。
【關鍵詞】:芥子園 程式 符號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J212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第1章 緒論6-10
- 1.1 題目來源6-7
- 1.2 文獻綜述7-8
- 1.3 研究范圍與方法8-10
- 第2章 《芥子園畫傳》中山水畫程式的梳理10-21
- 2.1 程式及《芥子園畫傳》的歷史定位10-14
- 2.2《芥子園畫傳》程式梳理14-16
- 2.3《芥子園畫傳》繪畫程式中標準的呈現16-20
- 2.4 本章小結20-21
- 第3章 《芥子園畫傳》中繪畫標準的由來21-33
- 3.1 “游藝悟道”21-23
- 3.2 “形”與“神”與“形神”23-28
- 3.3 程式對形神關系的和諧呈現28-31
- 3.4 本章小結31-33
- 第4章 山水畫程式具體呈現出的特性33-42
- 4.1 符號性33-37
- 4.2 秩序性37-39
- 4.3 寫意性39-40
- 4.4 本章小結40-42
- 第5章 山水畫程式的“承”與“傳”42-45
- 5.1《芥子園畫傳》的普及教育作用42-43
- 5.2《芥子園畫傳》的再創(chuàng)造43-44
- 5.3 本章小結44-45
- 第6章 結論45-46
- 參考文獻46-48
- 附錄A《樹譜》及《山石譜》畫法分析表48-58
- 附錄B《芥子園畫傳·初集》所錄畫家分布表58-60
- 附錄C 實景、畫譜及畫作比對表60-62
- 附錄D《芥子園畫傳》翻畫62-63
- 致謝6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趙慶泉;;我與《芥子園畫傳》——推介深受影響的一本書[J];花木盆景(盆景賞石);2012年11期
2 徐桂敏;“雕蟲小技”繪出一個大世界——寫在《新編芥子園畫傳》前兩卷出版之際[J];美術之友;1998年02期
3 王鳳云;《新編芥子園畫傳》之新[J];美術之友;2000年01期
4 劉越;;《芥子園畫傳》的版本及流傳[J];文藝評論;2006年06期
5 吳峰風;;《芥子園畫傳》評述[J];電影評介;2008年13期
6 劉越;;《芥子園畫傳初集》刻本辨正[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7 劉越;;《芥子園畫傳初集》法譯本注釋之評述[J];學術界;2009年01期
8 劉越;;《芥子園畫傳》在中國的影響[J];文藝評論;2009年05期
9 姚亞龍;;我對《芥子園畫傳》山水畫學習當中的理解與體會[J];大眾文藝;2011年21期
10 沈鵬;再現生活的技巧積淀──《新編芥子園畫傳》序言[J];美術之友;1996年06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沈波峰;《芥子園畫傳》[N];中國商報;2001年
2 四川 彭雄;周日淘得康熙版《芥子園畫傳》[N];中國商報;2001年
3 李維基;畫譜畫冊收藏行情見漲[N];市場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劉越;《芥子園畫傳初集》考評[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2 袁學軍;《芥子園畫傳》中的山水畫法式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夏生龍;《芥子園畫傳》花鳥畫范式研究[D];山東大學;2016年
2 楊立一;從《芥子園畫傳》論中國山水畫程式[D];上海師范大學;2016年
3 潘劍鋒;《芥子園畫傳初集》探析[D];天津美術學院;2009年
4 張大源;新舊《芥子園畫傳》比較研究[D];河北大學;2007年
5 房亮;《芥子園畫傳》版印藝術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6 楊晴;《芥子園畫傳》考[D];廣西師范大學;2012年
7 王倩;《芥子園畫傳》雕版技法的再探究[D];西安美術學院;2013年
8 許洪林;不要符號的符號[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3年
9 何永祥;《芥子園畫傳》的歷史價值[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10 聶曉玲;論《芥子園畫傳》中的繪畫藝術思想[D];河北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69796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huihuayishu/697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