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術史學中的現代中國畫
發(fā)布時間:2021-07-31 22:16
西方美術史學中的現代中國畫研究經歷了由古代向現代轉變的過程,在研究過程中又經過了1970年代以前展開的初步研究到1980年代以后深入的研究階段。這個必然的過程既是20世紀西方美術史學發(fā)展、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以及現代中國畫自身變革三方面影響的結果,也是蘇立文、高居翰、安雅蘭等幾代西方學者傾力于現代中國畫研究的結果。現代中國畫進入西方美術史學研究范疇始于1950年代,其標志是蘇立文1959年出版的《20世紀中國藝術》。1980年代以后頻繁出現在西方國家的現代中國畫展覽意味著展開的研究視野,而1990年代專門研究著作的相繼出版則體現了深入的研究進程,其間形成的多個研究者類型又印證了西方現代中國畫研究體系的初步建立。在這個體系之內,藝術與社會的關系是西方對現代中國畫集中關注的課題,其中尤對“傳統(tǒng)”與“現代”、現代中國畫與政治等問題投以更多精力。在研究過程中,西方學者運用社會學與圖像學、情境分析、心理學相結合的方法展開現代中國畫的綜合研究、比較研究和個案研究。美術史的書寫受到文化價值觀和文化史觀的制約和影響,西方對現代中國畫的研究也反映了他們在幾個世紀的歷史發(fā)展中所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文化史觀。西方...
【文章來源】:中央美術學院北京市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7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兩種文化之間:大都會美術館安思遠收藏的19世紀末到20世紀的中國繪畫》封lH]
其中蘇立文的《20世紀中國的藝術和藝術家》(如圖3)是繼《20世紀中國藝術》以后目前西方對20世紀中國美術總體介紹最完善的一部著作,盡管有人批判這本書包括了很多個人與中國藝術以及中國藝術家的功利性聯系而引發(fā)的不客觀評價,但是該書仍然是蘇立文教授親歷中國現代美術發(fā)展的見證。如此一來,與中國的許多藝術家的親身經歷,不僅不是研究的障礙,反為他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使這本書成為西方進行20世紀中國美術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990年代以后,西方學者已經不滿足于對現代中圖3國畫的畫家或流派進行傳統(tǒng)美術史的介紹,藝術與政《20世紀中國的藝術和藝術家》封面治、傳統(tǒng)與現代、地域特征、文化認同等課題都成為他們關注的焦點
坤的英文助手,開始接觸中國藝術,不僅這正是弓}發(fā)蘇立文學習和研究興趣的緣起。有多少興趣,可想而知,一位學習建筑的經歷的結果。言和藝術史,由此開始廣泛接觸當時的中龐熏琴、吳作人、劉開渠、丁聰、葉淺予了當時中國畫壇的發(fā)生與發(fā)展。他曾在一有的中國人都非常焦慮。最難過的是藝術西部無數人關心的只不過是還要多久才能入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習藝術史。1950人生存環(huán)境的變遷促使他開始有意識、有后數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問題與方法:中國藝術史研究答問(上)[J]. 方聞,謝伯柯,何金俐.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 2008(03)
[2]中國山水畫的意義和功能[J]. 高居翰,楊振國. 美苑. 2006(05)
[3]中國繪畫中的政治主題——“中國繪畫的三種選擇歷史”之一[J]. 高居翰,楊振國. 藝術探索. 2005(04)
[4]危機中的一個世紀:二十世紀中國藝術中的傳統(tǒng)與現代[J]. 安雅蘭,鐘文睿,韓姝麗. 藝術探索. 2003(01)
[5]藝術史:比較的課題[J]. 丁寧. 美術. 1990(05)
[6]美國研究中國畫史方法述略[J]. 薛永年. 文藝研究. 1989(03)
[7]美國的中國美術史研究概況[J]. 林嘉琳. 美術. 1989(05)
[8]三十余年來的海外中國美術家[J]. 李鑄晉. 美術研究. 1987(03)
本文編號:3314274
【文章來源】:中央美術學院北京市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7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兩種文化之間:大都會美術館安思遠收藏的19世紀末到20世紀的中國繪畫》封lH]
其中蘇立文的《20世紀中國的藝術和藝術家》(如圖3)是繼《20世紀中國藝術》以后目前西方對20世紀中國美術總體介紹最完善的一部著作,盡管有人批判這本書包括了很多個人與中國藝術以及中國藝術家的功利性聯系而引發(fā)的不客觀評價,但是該書仍然是蘇立文教授親歷中國現代美術發(fā)展的見證。如此一來,與中國的許多藝術家的親身經歷,不僅不是研究的障礙,反為他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使這本書成為西方進行20世紀中國美術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990年代以后,西方學者已經不滿足于對現代中圖3國畫的畫家或流派進行傳統(tǒng)美術史的介紹,藝術與政《20世紀中國的藝術和藝術家》封面治、傳統(tǒng)與現代、地域特征、文化認同等課題都成為他們關注的焦點
坤的英文助手,開始接觸中國藝術,不僅這正是弓}發(fā)蘇立文學習和研究興趣的緣起。有多少興趣,可想而知,一位學習建筑的經歷的結果。言和藝術史,由此開始廣泛接觸當時的中龐熏琴、吳作人、劉開渠、丁聰、葉淺予了當時中國畫壇的發(fā)生與發(fā)展。他曾在一有的中國人都非常焦慮。最難過的是藝術西部無數人關心的只不過是還要多久才能入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習藝術史。1950人生存環(huán)境的變遷促使他開始有意識、有后數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問題與方法:中國藝術史研究答問(上)[J]. 方聞,謝伯柯,何金俐.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 2008(03)
[2]中國山水畫的意義和功能[J]. 高居翰,楊振國. 美苑. 2006(05)
[3]中國繪畫中的政治主題——“中國繪畫的三種選擇歷史”之一[J]. 高居翰,楊振國. 藝術探索. 2005(04)
[4]危機中的一個世紀:二十世紀中國藝術中的傳統(tǒng)與現代[J]. 安雅蘭,鐘文睿,韓姝麗. 藝術探索. 2003(01)
[5]藝術史:比較的課題[J]. 丁寧. 美術. 1990(05)
[6]美國研究中國畫史方法述略[J]. 薛永年. 文藝研究. 1989(03)
[7]美國的中國美術史研究概況[J]. 林嘉琳. 美術. 1989(05)
[8]三十余年來的海外中國美術家[J]. 李鑄晉. 美術研究. 1987(03)
本文編號:331427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huihuayishu/3314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