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美術館內(nèi)部展示環(huán)境設計研究
本文關鍵詞:當代美術館內(nèi)部展示環(huán)境設計研究
【摘要】:隨著藝術的發(fā)展,人們審美意識的不斷提高及當代藝術在形式、體量上的突破,使得傳統(tǒng)美術館的展示設計受到了挑戰(zhàn)。單一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已不再能滿足當代藝術展示的需要。多種形式、媒體、材料的當代藝術正以它們豐富多元的姿態(tài)吸引著觀眾的目光。當代藝術品要求展示設計為它們量身定做特定的展示空間。因此,從當代藝術表現(xiàn)的要求,來對當代美術館展示設計進行研究已成為迫切的需要。本課題從當代藝術形式影響下的藝術展示空間的多樣性變化研究入手,以當代美術館與傳統(tǒng)美術館相比而具有的新特征為主線,分析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美術館展示設計的新特征、新面貌。在當代社會的公共領域中,以展示最前沿藝術為宗旨的當代美術館作為公眾認識和了解當代藝術的一種有效媒介,是在當代生活中日漸形成的一種特定的文化展示環(huán)境。文章重點針對傳統(tǒng)美術館的展示環(huán)境與當代的異同來分析當代美術館展示的空間特質;當代美術館內(nèi)展出的不同的藝術品形式(當代繪畫、雕塑、裝置、新媒體藝術)與展示設計的交互作用;當代美術館內(nèi)部展示環(huán)境的影響要素。其內(nèi)容不僅涉及到美術館展示內(nèi)部空間中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對比,而且還將這個環(huán)境中涉及到的主要影響因素作了系統(tǒng)研究的與分析。文章中分別從共性和個性兩個方面對當代藝術影響下的美術館展示環(huán)境設計進行了全面細致的論述。什么樣的藝術形式對應什么樣的美術館空間展示狀態(tài),如何讓當代美術館能充分展現(xiàn)盡可能多的藝術形式是內(nèi)容論述的重心,也是對各類展品充實的藝術展館展示設計研究進行的一個總結。如今,當代美術館的展示空間已不再是被動的放置藝術品的容器,藝術作品也不再是空間中孤立的主角,展品和空間在不斷的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兩者的界限也顯示出一定的模糊性,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整體藝術,給進入空間中的觀眾以整體的印象與享受。當代的美術館不僅在空間的自由度上大大提高了,人們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來選擇要參與的活動,而且展示設計的概念也在隨之不斷的擴大,其形態(tài)變的日益豐富多彩。
【關鍵詞】:當代藝術 當代美術館 展示設計 空間 交互
【學位授予單位】:天津工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U242.5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緒論10-16
- 1.1 課題背景10-11
- 1.2 課題研究現(xiàn)狀11-12
- 1.2.1 國內(nèi)外研究進展及成果11-12
- 1.2.2 存在的不足及待深入解決的問題12
- 1.3 課題研究主要內(nèi)容12-13
- 1.4 課題研究的意義13-16
- 1.4.1 理論意義13
- 1.4.2 實用價值13-16
- 第2章 當代美術館展示環(huán)境的空間理論16-22
- 2.1 美術館展示空間概述16-17
- 2.1.1 空間的概念16
- 2.1.2 美術館的展示空間16-17
- 2.2 美術館展示空間的功能17-18
- 2.2.1 功能與空間密切相關17-18
- 2.2.2 當代美術館空間功能的多元拓展18
- 2.3 當代美術館的物理、心理空間18-20
- 2.3.1 空間的分類19
- 2.3.2 空間的構成19-20
- 2.3.3 空間的感受20
- 2.4 本章小結20-22
- 第3章 當代美術館展示的空間特質22-28
- 3.1 當代美術館內(nèi)部空間的變化發(fā)展22-24
- 3.1.1 傳統(tǒng)美術館的內(nèi)部空間22
- 3.1.2 當代美術館的內(nèi)部空間22-23
- 3.1.3 關系及變化發(fā)展23-24
- 3.2 當代美術館中展示空間的秩序性與臨時性24-25
- 3.2.1 秩序性和流動性24
- 3.2.2 空間區(qū)域的臨時性與移動性24-25
- 3.3 當代美術館中展覽活動的文化性與娛樂性25-26
- 3.4 館中的互動性與參與性26-27
- 3.4.1 審美主體和客體之間的交互26
- 3.4.2 審美主體之間的互動26
- 3.4.3 展館內(nèi)的時空交互26
- 3.4.4 虛擬與現(xiàn)實的交互26-27
- 3.5 本章小結27-28
- 第4章 當代藝術與美術館展示空間設計的交互28-40
- 4.1 當代藝術作品在展示環(huán)境設計中的重要性28
- 4.2 當代藝術概況28-29
- 4.2.1 當代藝術的發(fā)展28-29
- 4.2.2 當代藝術的特征29
- 4.3 當代繪畫藝術與展示空間29-33
- 4.3.1 當代繪畫的藝術特征29-31
- 4.3.2 當代繪畫藝術與空間的互動31-33
- 4.4 當代雕塑藝術展示空間33-35
- 4.4.1 當代雕塑藝術的新特征33-34
- 4.4.2 當代雕塑藝術與空間的關系34-35
- 4.5 裝置藝術展品與空間的互動35-37
- 4.5.1 裝置藝術的發(fā)展及概念35
- 4.5.2 裝置藝術的特征35-36
- 4.5.3 裝置藝術與空間體驗36-37
- 4.6 新媒體藝術的影像與空間37-39
- 4.6.1 新媒體藝術37-38
- 4.6.2 當代新媒體藝術與空間38-39
- 4.7 本章小結39-40
- 第5章 當代美術館展示空間重點設計要素分析40-52
- 5.1 藝術展廳中的人體工程40-42
- 5.1.1 人的體位和尺度的設計原則40
- 5.1.2 美術館展示環(huán)境中人的視覺要求40-41
- 5.1.3 人的環(huán)境行為和美術展示環(huán)境41-42
- 5.2 展廳內(nèi)光環(huán)境設計42-46
- 5.2.1 美術館展示區(qū)的光環(huán)境作用42-43
- 5.2.2 館內(nèi)展示區(qū)的采光方式43-45
- 5.2.3 當代美術館照明設計原則及照度要求45-46
- 5.3 館內(nèi)色彩設計46-48
- 5.3.1 色彩設計的理解46-47
- 5.3.2 美術館色彩設計的原則與應用47-48
- 5.4 展示的材料運用48-50
- 5.4.1 材料的基本概念和分類48
- 5.4.2 材料的形態(tài)與尺度48
- 5.4.3 材料的質感與審美48-50
- 5.5 本章小結50-52
- 結論52-54
- 參考文獻54-58
- 發(fā)表論文和參加科研情況58-60
- 致謝60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寧秋;;建筑信息[J];華中建筑;2008年11期
2 余中元;當代美術館的內(nèi)部空間[J];新材料新裝飾;2004年07期
3 呂澎;;當代的凱旋——關于“青城山·中國當代美術館群”的建筑[J];世界建筑;2008年03期
4 ;青城山·中國當代美術館群,成都,中國[J];世界建筑;2008年03期
5 ;崎嶇山中巧盤旋:四方當代美術館[J];中國建筑裝飾裝修;2011年06期
6 葉洋;曹煒;;當代美術館形式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演變[J];城市建筑;2012年04期
7 路易斯·曼西利亞;埃米利奧·圖尼翁;徐知蘭;;萊昂當代美術館,萊昂,西班牙[J];世界建筑;2006年09期
8 Jie Yang;Nila Liem;Russell Thomson;;城市窗口 垂直的當代美術館[J];城市環(huán)境設計;2012年12期
9 Steven Holl;馮程程;;云上的日子 南京四方當代美術館[J];室內(nèi)設計與裝修;2012年10期
10 安藤忠雄 ,顯榮;直島當代美術館及加建工程,香川縣,日本[J];世界建筑;2003年06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樓德升;從賀蘭山房到當代美術館群地產(chǎn)商的藝術實踐之路[N];中國房地產(chǎn)報;2007年
2 本報記者 崔艷邋通訊員 王婭蕾;解讀中國首個當代美術館群[N];美術報;2007年
3 記者 王慶芳邋顧曉萍;當代美術館推出“共振”油畫邀請展[N];石家莊日報;2007年
4 本報記者 陸虹;當代藝術凸顯地域風范[N];中國文化報;2007年
5 魏曉霞;都江堰:這個創(chuàng)意讓藝術家驚喜[N];中國旅游報;2007年
6 藍慶偉;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卷土重來”[N];美術報;2011年
7 本報記者 王嘉;成都當代藝術 聚合各方力量[N];成都日報;2007年
8 記者 朱小鈞;中國當代藝術館落戶“北京一號地”[N];中國文化報;2008年
9 周文翰;京城最大民營當代美術館現(xiàn)身宋莊[N];中國文化報;2005年
10 霍茂林;文化振興樣本:長安地產(chǎn)整合藝術力量[N];重慶日報;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張諾然;中國民營當代美術館品牌建設與管理初探[D];中央美術學院;2016年
2 孫文科;當代美術館內(nèi)部展示環(huán)境設計研究[D];天津工業(yè)大學;2016年
3 李鴻儒;當代美術館互動式體驗空間構成初探[D];中央美術學院;2014年
4 錢晶;當代美術館觀眾博物館體驗的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4年
5 趙軼;中國民營當代美術館策展機制分析[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6 李丹丹;“我”的畫語[D];中央美術學院;2008年
,本文編號:56906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569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