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錫林郭勒盟露天煤礦排土場植被重建與恢復效果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2-04 14:34
  內蒙古的露天煤礦多集中在生態(tài)脆弱的草原地區(qū),在開采過程中,會對草原生態(tài)造成極大破壞。其中,影響最大的區(qū)域是排土場,不僅形成新的裸露景觀,還造成周邊環(huán)境的大規(guī)模污染,甚至產(chǎn)生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因此,對露天煤礦排土場進行植被重建和生態(tài)恢復是急需解決的難題。本研究以錫林浩特市勝利煤田西一、西二露天煤礦排土場為研究對象,在經(jīng)過多年生態(tài)修復工作的基礎上,通過野外調查和實驗室分析相結合的手段,研究了不同人工恢復措施和不同坡向排土場的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質的變化。研究區(qū)植被重建工作開始于2007年,調查工作于2016年進行。人工恢復措施包括生物笆恢復措施、沙障恢復措施和對照恢復措施,不同坡向排土場均為生物笆恢復措施,朝向為:東、南、西、北。主要研究結果如下:1.露天煤礦排土場上,共出現(xiàn)植物18科44屬56種,以禾本科、菊科、豆科和藜科植物為主。3種不同恢復措施中,生物笆恢復措施下物種數(shù)最多,其次為沙障恢復措施,對照恢復措施最少。4個不同坡向排土場,南坡、西坡物種數(shù)較多,東坡和北坡較少。各植物群落的生活型均以多年生草本植物為主,其次為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半灌木;優(yōu)勢種均由耐旱耐貧瘠的物種組成,... 

【文章來源】: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內蒙古自治區(qū)

【文章頁數(shù)】:6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1.3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及進展
        1.3.1 生態(tài)恢復學研究概況
        1.3.2 礦區(qū)排土場生態(tài)恢復技術研究進展
2 材料與方法
    2.1 研究區(qū)概況
        2.1.1 地理位置
        2.1.2 氣候特征
        2.1.3 土壤、植被狀況
    2.2 實驗設計
        2.2.1 植被重建及試驗區(qū)概況
        2.2.2 試驗區(qū)選取
    2.3 研究內容、方法與技術路線圖
        2.3.1 研究內容
        2.3.2 樣地設置
        2.3.3 植物調查方法
        2.3.4 土壤調查方法
    2.4 數(shù)據(jù)處理
        2.4.1 植物樣品處理及計算
        2.4.2 土壤樣品的處理及計算
    2.5 技術路線圖
3 礦區(qū)排土場植物群落特征研究
    3.1 排土場植物群落組成
        3.1.1 不同恢復措施下植物組成
        3.1.2 不同恢復措施下植物生活型分析
    3.2 植物重要值及自然侵入物種
        3.2.1 不同恢復措施下植物重要值
        3.2.2 不同恢復措施下自然侵入物種
    3.3 植物群落的多樣性分析及群落生物量
        3.3.1 不同恢復措施下植物群落多樣性
        3.3.2 不同恢復措施下群落生物量
4 礦區(qū)排土場土壤特征研究
    4.1 土壤有機質
        4.1.1 3種不同恢復措施下土壤有機質特征
        4.1.2 4個不同坡向排土場土壤有機質特征
        4.1.3 礦區(qū)周邊草場土壤有機質特征
    4.2 土壤全磷
        4.2.1 3種不同恢復措施土壤全磷特征
        4.2.2 4個不同坡向排土場土壤全磷特征
        4.2.3 礦區(qū)周邊草場土壤全磷特征
    4.3 土壤全氮
        4.3.1 3種不同恢復措施下土壤全氮特征
        4.3.2 4個不同坡向排土場土壤全氮特征
        4.3.3 礦區(qū)周邊草場土壤全氮特征
    4.4 土壤全鉀
        4.4.1 3種不同恢復措施下土壤全鉀特征
        4.4.2 4個不同坡向排土場土壤全鉀特征
        4.4.3 礦區(qū)周邊草場土壤全鉀特征
    4.5 土壤水分含量
        4.5.1 3種不同恢復措施下土壤含水量
        4.5.2 4個不同坡向排土場土壤含水率
5 討論
    5.1 露天煤礦排土場植物群落特征
    5.2 露天煤礦排土場土壤物理化學性質分析
6 緒論
7 展望
致謝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本文編號:289777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89777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a6cfc***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