軛式搭配生成機制的認知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8-07 20:13
本文關鍵詞:軛式搭配生成機制的認知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心智哲學 意向性 物理屬性 心理屬性 心物隨附性
【摘要】:軛式搭配是一種在文學中使用的語言現(xiàn)象。作為一種修辭手法,其獨特的詞匯搭配以及其產(chǎn)生的美學效果吸引了許多國內(nèi)國外學者的關注。早期的研究主要是針對軛式搭配的定義、分類、美學功能以及翻譯技巧等方面進行大量的描寫和分析。近年來,當代語言學家尤其是語義學家、語用學家、認知語言學家等采用相應的理論對軛式搭配的研究做出新的解釋,為將來軛式搭配的研究提供大量的理論基礎。但是,縱觀語言學對軛式搭配的研究,,從認知視角對軛式搭配的研究非常有限,尤其從心智哲學角度進行的研究仍然是空白。因此,很有必要從心智哲學的視角對軛式搭配的生成機制進行初步的探討。 心智哲學與語言哲學同源,是關于身心關系的哲學。但是與語言哲學不同,心智哲學將語言活動看成心智的反應,通過對語言的研究探索心智的本質(zhì)和工作機制。反過來,心智工作特點、機制和規(guī)律也可以用于語言的研究,因為語言的運用必定涉及人的主觀經(jīng)驗、涉身、意識、情感等因素,而這些因素最終要追究到人的身心關系。正是基于這一認識,本文旨在前人對軛式搭配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徐盛桓關于心智哲學同語言研究的最新成果,特別是將他建構的理論模型作為指導理論框架,采用定性的方法,建構新的理論框架,并配以“軛式搭配程序分析圖”,對隱喻式軛式搭配和轉(zhuǎn)喻式軛式搭配的生成機制進行描摹.據(jù)初步觀察,其生成主要涉及的心智因素包括意向性、心理屬性、心物隨附性和心理涌現(xiàn)性等方面。 本文有五章,其中第一章為引言,主要包括選題動機、研究目標、方法論,語料來源以及論文結構安排;第二章為文獻綜述,回顧了以往從各個角度對軛式搭配的研究,并指出這些研究的不足;第三章借助心智哲學中與語言有關的概念建立本文的理論框架。首先對心智哲學做了總體介紹,并探討其與語言研究之間的關系,然后在心智哲學框架下,建立統(tǒng)一的理論模型;第四章闡述該理論模型在軛式搭配中的運用,詳細分析了隱喻式軛式搭配和轉(zhuǎn)喻式軛式搭配生成機制以說明該理論框架的有效性;第五章為該論文的主要發(fā)現(xiàn),不足以及建議。 本研究表明,軛式搭配生成是從意向性開始,意向性包括意向內(nèi)容和意向態(tài)度。在語言表達中,人們對所感知的東西的選擇和對感知后得到的感受,都是以意向性為向?qū)。事物的屬性包括物理屬性和心理屬性。心理屬性依賴于物理屬性,但由于心對身具有隨附性,心理屬性又受到自由意志的束縛。正是事物的心理屬性決定人們選擇何種表達的方式。軛式搭配的生成其實是將物理事件的感官意向通過以格式塔轉(zhuǎn)換為基礎的聯(lián)想和想象而涌現(xiàn)出來的反思擴展意識轉(zhuǎn)寫成語言符號表達式的過程。
【關鍵詞】:心智哲學 意向性 物理屬性 心理屬性 心物隨附性
【學位授予單位】:四川外國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H05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8
- Acknowledgements8-11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1-16
- 1.1 Motivation of the Study11-13
- 1.2 Objectives of the Study13
- 1.3 Methodology and Data Collection13-14
- 1.4 Layout of the Study14-16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6-26
- 2.1 Introduction16
- 2.2 Zeugma Revisited16-21
- 2.2.1 The Definition of Zeugma16-18
- 2.2.2 The Rheto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Zeugma18-19
- 2.2.3 The Classification of Zeugma19-21
- 2.3 Previous studies on Zeugma21-24
- 2.3.1 Syntactic Studies on Zeugma21-22
- 2.3.2 Semantic Studies on Zeugma22
- 2.3.3 Pragmatic Studies on Zeugma22-23
- 2.3.4 Cognitive Studies on Zeugma23-24
- 2.4 Summary24-26
- Chapter Three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26-62
- 3.1 Introduction26
- 3.2 Philosophy of Mind26-33
- 3.2.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of Mind26-28
- 3.2.2 Philosophy of Mind and Linguistic Study28-33
- 3.3 Useful Concepts of Philosophy of Mind33-47
- 3.3.1 Intentionality33-38
- 3.3.2 Property Dualism38-45
- 3.3.4 Supervenience45-47
- 3.4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Unified Theoretical Framework Based on Philosophy of Mind47-61
- 3.4.1 The Pre-language Phase49-58
- 3.4.2 The Language Phase58-59
- 3.4.3 Description of the Unified Theoretical Framework59-61
- 3.5 Summary61-62
- Chapter Four The Analysis of the New Model to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Zeugma62-71
- 4.1 Introduction62
- 4.2 Analysis of Metaphorical Zeugma62-66
- 4.3 Analysis of Metonymical Zeugma66-70
- 4.4 Summary70-71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71-75
- 5.1 Summery of Study71
- 5.2 Major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71-72
- 5.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72-75
- References75-79
- Dictionaries79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盛桓;;心智哲學與認知語言學創(chuàng)新[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2 陳友勛;;軛式搭配的認知理據(jù)[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3 張傳彪;軛式搭配的語義特征及其漢譯處理[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5年10期
4 楊玲;論zeugma[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5 徐盛桓;;語言研究的心智哲學視角——“心智哲學與語言研究”之五[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6 周燕琳;淺析ZEUGMA的句式結構及其翻譯[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7 蔡曙山;;人類心智探秘的哲學之路——試論從語言哲學到心智哲學的發(fā)展[J];晉陽學刊;2010年03期
8 張寅;;淺析英語中的軛式搭配及其功能[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9年06期
9 韋琴紅;英漢軛式搭配的結構比較[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1年02期
10 牛保義;;自主/依存聯(lián)結:英語軛式搭配的認知研究[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本文編號:63648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636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