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程結構“V/A+得+程度補語”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2-30 17:44
述程結構“V/A+得+程度補語”是漢語中很有特色的一種結構式。其中有一類補語,如“要命、要死、可以、不行、驚人、嚇人、不得了、了不得”等,學界看法不一,有的學者認為是準副詞,也有學者把它們看為固化補語等等,鑒于其特殊性,本文詳細分析了它們的共性與差異,并且從句法、語義及語用角度全面考察這類述程結構,以期為對外漢語教學提供借鑒。第一章是緒論部分。闡述了選題意義、研究現(xiàn)狀及本文研究所采用的理論方法和語料來源等。第二章在界定本文研究范圍的基礎上,對述語“V”、“A”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類描寫,指出“V/A+得+程度補語”主要的句法功能是充當謂語,并分析了其充當賓語、定語、補語的情況。該結構不同于粘合式述程結構,補語中一般不能出現(xiàn)賓語,但可用介詞“把”引介賓語或重復述語動詞的形式來表達。第三章從語義和語用角度對“V/A+得+程度補語”做了全面考察,文中分析述語和“得”字結構的語義,并指出“V/A+得+程度補語”表示的是主觀評價或感受的高程度量。經分析發(fā)現(xiàn)該結構多用于口語語體,具有很強的主觀性,而夸張量是其主觀量表達的重要手段之一。補語是整個結構的語義重心和焦點所在。第四章考察了程度補語程度義的獲...
【文章來源】:上海師范大學上海市
【文章頁數(shù)】:7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選題意義
1.2 研究現(xiàn)狀簡介
1.2.1 述程結構中補語的研究
1.2.2 述程結構中述語的研究
1.2.3 “V/A+得+程度補語”結構的專門研究
1.3 現(xiàn)有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問題
1.5 解決問題擬采用的理論、方法及語料來源
1.5.1 理論和方法
1.5.2 語料來源
第二章 述程結構“V/A+得+程度補語”的特點及句法分析
2.1 結構的界定
2.1.1 研究范圍的界定
2.1.2 程度補語與情態(tài)補語的區(qū)分
2.2 結構對述語的選擇
2.2.1 結構對動詞“V”的選擇
2.2.2 結構對形容詞“A”的選擇
2.3 結構的句法功能
2.3.1 作謂語
2.3.2 作定語
2.3.3 作賓語
2.3.4 作補語
2.4 結構與賓語的共現(xiàn)情況
2.5 本章小結
第三章 “V/A+得+程度補語”的語義及語用分析
3.1 結構的語義分析
3.1.1 結構中述語的語義分析
3.1.2 “得”字結構的語義分析
3.1.3 “V/A+得+程度補語”的語義分析
3.1.4 結構的色彩義分析
3.2 結構的語用功能
3.2.1 表述的主觀性
3.2.2 結構的焦點分析
3.2.3 結構的語體色彩
3.3 本章小結
第四章 “程度補語”程度義的獲得及認知解釋
4.1 “程度補語”程度義的獲得
4.1.1 “要命”、“要死”程度義的獲得
4.1.2 “可以”程度義的獲得
4.1.3 “不行”程度義的獲得
4.1.4 “驚人、嚇人”的程度義獲得
4.1.5 “不得了”、“了不得”的程度義獲得
4.2 程度義獲得的認知解釋
4.2.1 評價域到程度域
4.2.2 結果域到程度域
4.3 本章小結
第五章 結語及余論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死”作程度補語的歷時發(fā)展及跨語言考察[J]. 唐賢清,陳麗. 語言研究. 2011(03)
[2]臨界頻率和非臨界頻率——頻率和語法化關系的重新審視[J]. 彭睿. 中國語文. 2011(01)
[3]補語“透”語義的泛化和虛化[J]. 宗守云. 漢語學習. 2010(06)
[4]表程度的“A得C”構式分析[J]. 丁加勇,謝櫻. 漢語學習. 2010(02)
[5]固化式述程結構考察[J]. 朱軍,魏紅. 楚雄師范學院學報. 2009(02)
[6]程度義“V+到”結構的配價分析[J]. 曾海清. 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7(06)
[7]幾個含“死”義動詞的虛化軌跡[J]. 李宗江. 古漢語研究. 2007(01)
[8]程度補語極性意義的獲得——以“死”類詞為例[J]. 朱賽萍. 溫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06)
[9]性質形容詞重論[J]. 張國憲. 世界漢語教學. 2006(01)
[10]關于“要”類詞的認知解釋——論“要”由動詞到連詞的語法化途徑[J]. 古川裕. 世界漢語教學. 2006(01)
博士論文
[1]程度范疇及其在補語系統(tǒng)中的句法實現(xiàn)[D]. 蔡麗.暨南大學 2010
[2]現(xiàn)代漢語程度量及其表達形式研究[D]. 趙軍.華東師范大學 2010
[3]現(xiàn)代漢語程度副詞組合研究[D]. 吳立紅.暨南大學 2006
[4]漢語“主觀量”的表達研究[D]. 李善熙.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2003
碩士論文
[1]基于對外漢語教學的極限性程度補語研究[D]. 馬超.山東大學 2008
[2]程度補語“極”、“透”、“死”、“壞”個體研究[D]. 農朗詩.廣西師范大學 2007
[3]“得”字補語句考察及留學生“得”字補語句偏誤分析[D]. 張傳立.廣西大學 2006
[4]現(xiàn)代漢語極限性程度補語的多維考察[D]. 方芳.四川大學 2006
[5]現(xiàn)代漢語“得”字句研究[D]. 陶瑞仁.安徽師范大學 2006
[6]帶“得”字的述程結構和述狀結構[D]. 董寧.華中科技大學 2005
[7]程度范疇的韓漢對比研究[D]. 樸銀周.華東師范大學 2005
本文編號:2948042
【文章來源】:上海師范大學上海市
【文章頁數(shù)】:7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選題意義
1.2 研究現(xiàn)狀簡介
1.2.1 述程結構中補語的研究
1.2.2 述程結構中述語的研究
1.2.3 “V/A+得+程度補語”結構的專門研究
1.3 現(xiàn)有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問題
1.5 解決問題擬采用的理論、方法及語料來源
1.5.1 理論和方法
1.5.2 語料來源
第二章 述程結構“V/A+得+程度補語”的特點及句法分析
2.1 結構的界定
2.1.1 研究范圍的界定
2.1.2 程度補語與情態(tài)補語的區(qū)分
2.2 結構對述語的選擇
2.2.1 結構對動詞“V”的選擇
2.2.2 結構對形容詞“A”的選擇
2.3 結構的句法功能
2.3.1 作謂語
2.3.2 作定語
2.3.3 作賓語
2.3.4 作補語
2.4 結構與賓語的共現(xiàn)情況
2.5 本章小結
第三章 “V/A+得+程度補語”的語義及語用分析
3.1 結構的語義分析
3.1.1 結構中述語的語義分析
3.1.2 “得”字結構的語義分析
3.1.3 “V/A+得+程度補語”的語義分析
3.1.4 結構的色彩義分析
3.2 結構的語用功能
3.2.1 表述的主觀性
3.2.2 結構的焦點分析
3.2.3 結構的語體色彩
3.3 本章小結
第四章 “程度補語”程度義的獲得及認知解釋
4.1 “程度補語”程度義的獲得
4.1.1 “要命”、“要死”程度義的獲得
4.1.2 “可以”程度義的獲得
4.1.3 “不行”程度義的獲得
4.1.4 “驚人、嚇人”的程度義獲得
4.1.5 “不得了”、“了不得”的程度義獲得
4.2 程度義獲得的認知解釋
4.2.1 評價域到程度域
4.2.2 結果域到程度域
4.3 本章小結
第五章 結語及余論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死”作程度補語的歷時發(fā)展及跨語言考察[J]. 唐賢清,陳麗. 語言研究. 2011(03)
[2]臨界頻率和非臨界頻率——頻率和語法化關系的重新審視[J]. 彭睿. 中國語文. 2011(01)
[3]補語“透”語義的泛化和虛化[J]. 宗守云. 漢語學習. 2010(06)
[4]表程度的“A得C”構式分析[J]. 丁加勇,謝櫻. 漢語學習. 2010(02)
[5]固化式述程結構考察[J]. 朱軍,魏紅. 楚雄師范學院學報. 2009(02)
[6]程度義“V+到”結構的配價分析[J]. 曾海清. 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7(06)
[7]幾個含“死”義動詞的虛化軌跡[J]. 李宗江. 古漢語研究. 2007(01)
[8]程度補語極性意義的獲得——以“死”類詞為例[J]. 朱賽萍. 溫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06)
[9]性質形容詞重論[J]. 張國憲. 世界漢語教學. 2006(01)
[10]關于“要”類詞的認知解釋——論“要”由動詞到連詞的語法化途徑[J]. 古川裕. 世界漢語教學. 2006(01)
博士論文
[1]程度范疇及其在補語系統(tǒng)中的句法實現(xiàn)[D]. 蔡麗.暨南大學 2010
[2]現(xiàn)代漢語程度量及其表達形式研究[D]. 趙軍.華東師范大學 2010
[3]現(xiàn)代漢語程度副詞組合研究[D]. 吳立紅.暨南大學 2006
[4]漢語“主觀量”的表達研究[D]. 李善熙.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2003
碩士論文
[1]基于對外漢語教學的極限性程度補語研究[D]. 馬超.山東大學 2008
[2]程度補語“極”、“透”、“死”、“壞”個體研究[D]. 農朗詩.廣西師范大學 2007
[3]“得”字補語句考察及留學生“得”字補語句偏誤分析[D]. 張傳立.廣西大學 2006
[4]現(xiàn)代漢語極限性程度補語的多維考察[D]. 方芳.四川大學 2006
[5]現(xiàn)代漢語“得”字句研究[D]. 陶瑞仁.安徽師范大學 2006
[6]帶“得”字的述程結構和述狀結構[D]. 董寧.華中科技大學 2005
[7]程度范疇的韓漢對比研究[D]. 樸銀周.華東師范大學 2005
本文編號:294804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948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