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引言《毛詩故訓傳》(以下簡稱《毛傳》),西漢毛亨所著,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系統(tǒng)解釋《詩經》的著作,在學術史和文化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訓詁學是以解釋詞義為基礎工作的,《毛傳》的主要內容正是對《詩經》詞義方面的解釋,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準確性,是《毛傳》最有價值的部分!墩f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東漢許慎編著的中國第一部分析字形、說解字義、辨識聲讀的文字工具書!墩f文》最早是為釋經服務的,《說文解字·敘》明言《詩》宗毛氏,《說文》必然廣泛參考、征引《毛傳》的訓詁成果,同時,也存在對《毛傳》改造的地方。本文以《毛傳》為基礎,主要對單音詞進行考察,將二者進行比較,并解釋《說文》與《毛傳》不同的原因,發(fā)現其中訓詁方法與內容的發(fā)展。第一部分緒論本章首先談到前人學者對《毛傳》相關內容的研究,角度各異,成果頗豐,但是對《毛傳》單音詞的研究寥寥無幾。隨后對于當前國內對《說文》的研究作了總結,并對《毛傳》和《說文》與其他訓釋著作的比較研究作出總結,發(fā)現二者分別多與《鄭箋》、《爾雅》比較。結合前人研究情況,本論文作出嘗試,將《毛傳》單音詞訓釋與《說文》對相關字的訓詁釋義進行比較。最后,對于本論文的研究內容與意義作了必要的說明。第二部分《毛傳》單音詞訓釋與《說文》訓詁比較本章將《毛傳》單音詞與《說文》所收錄詞在形與義兩方面進行對比,分為形同義同、形同義異、形異義同、《說文》沒有收錄相關字形四種情況。形義皆相同有兩種情況:《說文》直接吸收、沿用《毛傳》訓釋和釋義相同、形式不同。形同義不同是此章的重要部分,這一部分具體分為幾種情況:釋義角度不同、假借與引申、聲訓與義訓。兩書所收字存在異體字、古今字、假借字的情況,從而書寫方式有異,造成義同形不同的現象。第三部分《毛傳》單音詞訓釋與《說文》不同的原因本章對兩本著作的相關訓釋內容不同的原因作出分析!睹珎鳌匪寙我粼~與《說文》收錄字不同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二者產生的時間不同,存在異體字的情況。其次,《說文》兼收三家《詩》,存在古今字和假借字的情況。兩書釋義不同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二者釋義內容不同,《毛傳》釋經,訓釋內容更為豐富,包括訓釋詞義、說明字形、點明語法等內容。第四部分《說文》對《毛傳》的吸收與改造本章闡述《說文》對《毛傳》的吸收與改造,有完全吸收和部分改造兩種情況!墩f文·敘》明言《詩》宗毛氏,《毛傳》在訓詁研究上有不可逾越學術價值,《說文》成書于今古文經爭論不休的時期,許慎極力維護古文,必定會廣泛參考、征引《毛傳》的訓詁成果。就訓詁方法而言,《毛傳》的直訓和義界對《說文》影響頗大!墩f文》在吸收《毛傳》訓釋方法和訓釋內容的同時,也結合自身字書的特點,在《毛傳》訓釋的基礎上,對其加以改造。在釋義內容上,《說文》遵循形義統(tǒng)一的原則,使得釋義更加準確、形象、更具有廣義性。在釋義方法上,將《毛傳》大量直訓改造為義界,使得釋義更加準確,同時采用聲訓的方法,分析詞義來源。
【學位授予單位】:遼寧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H13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茂林;;《毛傳》《爾雅》關系考辨[J];蘭州學刊;2014年08期
2 毛毓松;;《段注》對《毛傳》的考察[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1期
3 柳建鈺;;新附字在《說文》《類篇》中釋義之對比分析[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10期
4 周靖雨;;簡述《說文》的釋義[J];大眾文藝;2010年12期
5 岳海燕;;《說文》訓釋方式論析[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6 門藝;;《說文》、《玉篇》kz部字意義分析與比較[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7 史靜薇;高光新;;《詩》毛傳單音詞到鄭箋的雙音化[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8 宋鐵全;;《說文》雙字結構釋義研究[J];邢臺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9 羅榮華;;《毛傳》、《鄭箋》、《孔疏》訓詁術語評析[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10 羅榮華;;《毛傳》、《鄭箋》中的詞類觀[J];廣西社會科學;2006年05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夏軍;《說文》會意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鄧珍;《說文解字·蟲部》與《爾雅·釋蟲》對比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5年
2 張芳;《說文》《爾雅》《玉篇》玉器命名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4年
3 劉娟;《說文解字·倄部》與《爾雅·釋草》對比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3年
4 馮珊珊;《說文解字》釋義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3年
5 任莉莉;《說文解字》釋義考證[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6 謝明文;《大雅》《頌》之毛傳鄭箋與金文[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7 張風嶺;《說文解字》釋義方法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陳錦春;毛傳鄭箋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9 華敏;《詩經》毛傳、鄭箋比較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10 陳炳哲;《毛傳》、《鄭箋》訓詁術語比較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
本文編號:
262404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624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