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段理論下的移置性限制》評述
[Abstract]:(displacement) is one of the core features of human language. The so-called "shift phenomenon" refers to the element that appears in a certain position in a sentence and can be interpreted at another position in the sentence. The phenomenon of displacement in natural language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generative grammar scholars.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various shifting phenomena, generative grammars have proposed a number of
【作者單位】: 華南師范大學;
【分類號】:H0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葆棠;現(xiàn)代漢語詞的性質(zhì)初探[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77年04期
2 汪縛天;現(xiàn)代漢語多切分結(jié)構(gòu)質(zhì)疑[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4期
3 張寶林!100083;語段的語義中心的獲取及表現(xiàn)形式[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1年03期
4 郭穎雯;篇章語言學與語段、語篇口語教學[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3年05期
5 俞建梁;;生成語法研究的最新進展[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6 聶莉娜;層次與相關(guān)因素[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1998年03期
7 李江;對外漢語教學綜合課課文教學芻議[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8 孫青;略論語段生成的環(huán)境與標準[J];云夢學刊;2003年06期
9 ;《問題征答》答案選登(1984年第6期)[J];漢語學習;1985年02期
10 侯學超 ,吳競存;談談語義在層次切分中的作用[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1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湯秀敏;;針對學生實際 注重培養(yǎng)能力——語文閱讀教學的幾點嘗試[A];2001中國電子教育研究論文集[C];2001年
2 李建東;董粵章;;認知圖式理論:非可正常分析習語的啟示[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3 廖雅章;;TG格理論應用于漢語句子的主賓語和主題的分析[A];自然語言理解與機器翻譯——全國第六屆計算語言學聯(lián)合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1年
4 鄧紅風;;論漢語中的空動詞be[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劉正光;;指稱與句法[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6 湯曉林;;語氣副詞“一旦”及其教學[A];第五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朱志方;代天善;;普遍語法的幾個問題[A];第二屆分析哲學討論會論文集[C];2006年
8 王鐵民;;淺論句群修辭及其思維藝術(shù)[A];文學語言理論與實踐叢書——辭章學論文集(上)[C];2002年
9 劉小濤;;學習理論論證與模塊性假定——喬姆斯基的二難[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shù)論壇(科學技術(shù)哲學)[C];2008年
10 鄭定歐;;漢語動詞詞匯語法[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Ⅱ)[C];2004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8條
1 宋瑞祥;談談語感的形成和培養(yǎng)[N];語言文字周報;2006年
2 《文匯報》“書緣”版編輯 謝娟;穿越“語詞的密林”[N];中華讀書報;2008年
3 記者 周舒 實習記者 王菲宇;橫跨語言學與國際政治的少數(shù)派[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10年
4 胡壯麟;力爭與世界同步的中國語言學[N];中華讀書報;2003年
5 吳福祥整理;人文社會科學前沿掃描(語言學篇)[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6 李加才讓;延邊朝漢雙語教學對藏漢雙語教學的啟示[N];中國民族報;2010年
7 尹洪波 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語言研究所;賦予語言學一級學科地位[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8 記者 沙巖;喬姆斯基北語探討生成語言學[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木再帕爾(Muzappar Abdurusul);論維吾爾語的名詞化短語[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2 姚小烈;生成語法視角下的現(xiàn)代漢語“的”字結(jié)構(gòu)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3 范連義;維特根斯坦后期哲學視角下的語言學習[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4 孫肇春;漢語事體結(jié)構(gòu)[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7年
5 高蓮花;生成句法框架內(nèi)的蒙古語動詞及其句法結(jié)構(gòu)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6 趙美娟;喬姆斯基的語言觀[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7 陳天助;《蝕》的文學語言研究[D];廈門大學;2007年
8 戶進菊;論生成語法的句法象似性[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6年
9 彭家法;附加語的句法位置[D];北京語言大學;2007年
10 彭建武;語言轉(zhuǎn)述現(xiàn)象的認知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卓佳;高級漢語綜合課教材中的語段練習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龔凌虹;中英學術(shù)書評體裁對比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3 賈增紅;最簡方案框架下的英語動詞短詞省略研究及對漢語動詞短語省略的啟示[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4 呂寧;漢語“是…的”強調(diào)句生成語法研究[D];魯東大學;2012年
5 孫麗娟;語段理論框架下對量詞的句法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6 孫晉文;雙賓語結(jié)構(gòu)的最簡方案研究[D];湖南大學;2004年
7 劉娜;對外漢語教學中深層義的研究與教學[D];廣西大學;2007年
8 高敏;基于話語分析理論的高級漢語口語課話題討論模式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9 周曉琴;典型漢語被動句“被”字結(jié)構(gòu)的推導[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10 譚鐵紅;現(xiàn)代漢語被動結(jié)構(gòu)研究[D];中南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24405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244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