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語學習中母語遷移的心理學闡釋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sychological drivers of mother tongue transfer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behaviorism, spirituality and connectionism, and examines the explanations of different schools of psychology for mother tongue transfer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t points out that the study of mother tongue transfer is multi-sided and multi-angle, which provides a new way for the use of mother tongue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作者單位】: 安徽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
【基金】: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項目(批準文號2011sk331zd) 安徽科技學院高教所項目(批準號GJ2010ZB01)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H09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芙蓉;試探影響有效記憶的情感因素[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2 樓青青;Krashen二語習得理論對高職英語教學的啟示[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3 李紅;論以頻率為基礎的二語習得觀[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4 羅瑜;頻率效應在二語習得中的作用[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5 回坤;英語聽力教學中的口語訓練[J];長春大學學報;2002年01期
6 劉芬;鄧云華;;詞匯教學的認知研究[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6年08期
7 魏云;語言遷移與二語習得[J];常熟高專學報;2004年06期
8 岳彩虹;淺析母語在日語學習中的正負遷移[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4年06期
9 高霞;年齡差異與第二語言習得[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10 林黌;網(wǎng)絡聊天軟件:大學英語教學課外輔導“e”資源[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6條
1 彭建武;;連通主義和認知語言學的對比研究[A];2008'中國信息技術(shù)與應用學術(shù)論壇論文集(一)[C];2008年
2 盧福波;;對外漢語教學語法的內(nèi)容確定、層級劃分與項目排序問題[A];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2年
3 蔣以亮;;漢語問句的習得和組織學生課堂提問的意義[A];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2年
4 蔣以亮;;以“學生”為中心,改進口語教學[A];第八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5年
5 朱旗;;商務漢語教學基本特征初探[A];第八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5年
6 徐昌火;甘良梅;趙汶修;;中高級韓國學生漢語合成詞習得研究[A];第八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蔡金亭;語言因素對英語過渡語中使用一般過去時的影響[D];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2年
2 王莉穎;雙語教育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王棟;大學外語教師認知研究及其對教師發(fā)展的啟示[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4 許蘇;基于默會認識論的體悟?qū)W習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5 陳萬會;中國學習者二語詞匯習得認知心理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黃崇嶺;雙語教學的理論和中國雙語教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6年
7 黃遠振;生態(tài)哲學視域中的中國外語教育[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8 任慶梅;構(gòu)建外語環(huán)境下的中介語發(fā)展認知心理模式[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林;三種認知語言觀與外語教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1年
2 林敏;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詞匯記憶與觀念、策略[D];暨南大學;2001年
3 蘇奕華;第二語言習得模式理論與口語教學[D];黑龍江大學;2001年
4 馬駿;第二語言習得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D];黑龍江大學;2001年
5 王敏;“三步一體”教學法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實驗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6 符紅云;中國英語及其層級性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1年
7 何旭良;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英語作文選詞策略分析[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8 楊玲;試論石化現(xiàn)象的成因及應對策略[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9 魏耕耘;留學生表趨向意義趨向補語的習得研究[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1年
10 許哲;朝鮮族小學生漢語述補結(jié)構(gòu)偏誤分析[D];延邊大學;2002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田原;曾德波;;語料庫語言學的西方語言哲學探源[J];作家;2011年14期
2 汪建峰;;“同意”與“傾聽”:布斯修辭思想的由來與發(fā)展[J];當代修辭學;2011年04期
3 仝志敏;;語言的身體維度及其認知效應[J];中州學刊;2011年05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4條
1 王善平;;語言遷移之探討[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4年會論文集[C];2004年
2 孫艷;;淺議第一語言習得和第二語言習得[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3 李穎;;詞匯觸發(fā)理論與聯(lián)想主義心理學[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4 向朝紅;余渭深;;對多媒體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外語習得理論的研究[A];全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外語教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張穎;回應交際的動態(tài)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2 成軍;論詞項的概念指向性[D];西南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麗嬌;行為主義與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在外語教學中的融合研究[D];西北大學;2008年
2 陳惠軍;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看語言遷移[D];武漢理工大學;2006年
3 王娟;對奎因行為主義意義理論的探析[D];黑龍江大學;2009年
4 劉艷;普遍語法在第二語言習得中的可用性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5 謝舒婷;年齡和學習時間對第二語言習得的影響[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6 方芳;外語課堂中教師的中介者作用[D];遼寧師范大學;2002年
7 于洋;心理學理論的發(fā)展與外語教學法流派的形成[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8 王夢婭;符號指表模式在女性用品郵件廣告語中的應用特點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8年
9 湯莉娜;對外漢語課堂有效教學行為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10 薛鳳環(huán);一語對二語寫作詞匯搭配錯誤的負遷移—一項基于語料庫的研究[D];貴州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12356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123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