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英國大選電視辯論中回指現(xiàn)象的順應性分析
本文選題:回指 + 順應; 參考:《暨南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
【摘要】:人類話語中的回指是一種非常復雜的現(xiàn)象,近幾十年也引起了語言學界廣泛的關注,,語言學者從句法、語義、語用和認知等不同角度來研究回指現(xiàn)象且在各自領域內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以往的回指研究大多是運用單維度和靜態(tài)的視角,對自然話語中出現(xiàn)的各種復雜的回指現(xiàn)象以及回指的深層選擇機制難以提供充分的、令人信服的解釋。 本研究以Verschueren提出的順應論為理論基礎,它是“從認知、社會和文化的角度對語言使用行為的綜觀”,語用綜觀視角下的順應論為回指現(xiàn)象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此研究以2010年英國大選的三場電視辯論為語料,以辯論當中出現(xiàn)的回指為探討對象,運用順應論分析各位首相候選人在自我陳述、回答問題及質問對手時言語中出現(xiàn)的回指,探討辯論過程中回指選擇和變換的深層運作機制。由于這是英國歷史上的首次電視辯論大選關注度極高,各選手在面對英國觀眾的時候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辭與表達。作為一種語言策略,回指被廣泛地運用到他們的言語中,并為他們的目的與利益服務。 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有諸多因素影響回指的選擇,主體意識、語用和認知機制、動態(tài)語境及社會文化規(guī)約等因素相互協(xié)商,相互順應,各選手隨著動態(tài)的過程和信息的推進而不斷做出回指選擇。他們根據(jù)順應原則動態(tài)地不斷地選擇合適貼切的回指形式,以此傳達自己的政治意圖與動機,說服廣大的選民,以及巧妙地攻擊對手,駁斥對手。而那些比較善于利用回指的選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獲勝的可能性。
[Abstract]:Anaphora in human discourse is a very complicated phenomenon. In recent decades, anaphora has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in the field of linguistics. The anaphora phenomenon is studied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such as pragmatics and cognition, and som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ir respective fields. However, most of the previous anaphora studies are based on single dimension and static perspective. It is difficult to provide sufficient and convincing explanations for the complex anaphora phenomenon and the deep anaphora selection mechanism in natural discourse. This study is based on Verschueren's adaptation theory, which is a "cognitive, soci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 on language use behavior", and provides a new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anapho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 perspective. In this study, three television debates in the 2010 British election were used as corpus, anaphora appeared during the debate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anaphora in self-statement, answering questions and interrogating opponents by using adaptation theory.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deep operating mechanism of anaphora sele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course of debate. As this is the first television debate in British history, the general election has received so much attention that the contestants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ir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front of the British audience. As a language strategy, anaphora is widely used in their speech and serves their purposes and interest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many factors influencing anaphora selection, subject consciousness, pragmatic and cognitive mechanism, dynamic context and sociocultural regulations, etc. Along with the dynamic process and the advancement of information, the players continue to make anaphora selection. They dynamically choose appropriate anaphora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compliance to convey their political intentions and motives, convince the general electorate, and skillfully attack and refute opponents. Those who are better at taking advantage of anaphora increase their chances of winning to some extent.
【學位授予單位】:暨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H030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侯國金;this的語用綜述[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2 李克;;轉喻理論關照下的英語語篇回指[J];宜賓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3 匡鵬飛;;論復句中時間詞語的回指[J];長江學術;2009年01期
4 高衛(wèi)東;;顯著性與可及性——對可及性理論基本范疇的質疑[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9年01期
5 李艷微;;俄漢主從復合句中的回指現(xiàn)象對比研究[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0年04期
6 徐赳赳;《漢語話語語法》介紹[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年05期
7 張俊閣;;明清山東方言指示代詞回指的特殊句法位置及其功能[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8 許保芳;肖德法;;語篇回指的多維研究綜述[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08年01期
9 方經民;現(xiàn)代漢語第三人稱代詞指稱及其語境制約——兼與日語第三人稱代詞比較[J];當代語言學;2004年03期
10 石毓智;指示代詞回指的兩種語序及其功能[J];漢語學習;1997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侯敏;孫建軍;;基于漢英機器翻譯的名詞回指分析——句組研究之二[A];語言計算與基于內容的文本處理——全國第七屆計算語言學聯(lián)合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3年
2 王鶴云;;光桿名詞回指分析[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3 陳香蘭;周流溪;;轉喻與回指研究[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4 許余龍;;認知語法框架中的英漢下指研究——兼談漢語人稱代詞照應的單向性問題[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5 施棟琴;;從篇章的角度看漢語的“名-代/代-名”同位結構[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閆秀梅;莫雷;伍麗梅;張慶;;文本閱讀中空間距離的心理表征[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7 梅淑娥;;“至于”的篇章銜接功能[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8 譚斌;;指代消解的原理和實現(xiàn)方法[A];2008'中國信息技術與應用學術論壇論文集(二)[C];2008年
9 王德亮;;語篇連貫性的量化測量——基于向心理論的研究[A];中國計算機語言學研究前沿進展(2007-2009)[C];2009年
10 何彥誠;;紅豐仡佬語的人稱代詞系統(tǒng)[A];中國民族語言學會第10屆學術討論會摘要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祝秀國 蘇科精;坪寨鄉(xiāng)啟動“云嶺先鋒”工程促經濟發(fā)展[N];中國特產報;2004年
2 吉林 余旭光;用VC++編程控制多光驅[N];電腦報;2001年
3 農行上海 余 屹;美元救命稻草——升息 G7會議?[N];證券日報;2005年
4 本報記者 徐超;3G,一種新的生活[N];通信產業(yè)報;2005年
5 兆民;水利數(shù)碼通[N];中國水利報;2004年
6 本報駐華盛頓記者 張孟軍;輕巧上陣安全多變[N];科技日報;2003年
7 張彥武;汽車召回全程攻略[N];中國汽車報;2004年
8 宗學哲;居民理財結構大變遷[N];經濟參考報;2005年
9 本報記者 時寒冰;消費者熱盼“汽車召回”[N];華夏時報;2003年
10 記者 孫麗華 通訊員 王文華;市領導心系受傷群眾[N];通遼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旭紅;回指的DRT形式方案的問題及其解決[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2 曹羽菲;西班牙語定冠詞回指功能研究:漢西對比[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3 劉禮進;視點回指和漢英長距離反身代詞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4 蔣平;零形回指的句法和語篇特征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5 王道英;“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6 高衛(wèi)東;語篇回指的功能意義解析[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11年
7 陳舜婷;漢語主從句間回指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8 孫珊珊;向心理論的參數(shù)設定及其在英漢指代消解中的應用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9 梁魯晉;語篇中回指的功能[D];廈門大學;2007年
10 邱明波;動詞的指向對漢語第三人稱代詞和反身代詞的句內回指的制約[D];復旦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凱;2010英國大選電視辯論中回指現(xiàn)象的順應性分析[D];暨南大學;2012年
2 申文靖;英語新聞語篇中回指的轉喻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趙巍巍;英漢篇章回指分布特征對比分析[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1年
4 潘凡;英漢第三人稱代詞回指對比分析[D];中南民族大學;2010年
5 張云英;漢語立法文本中的回指及其英譯[D];西南政法大學;2010年
6 劉曉青;烏魯木齊市初中雙語班學生漢語篇章回指表現(xiàn)分析[D];新疆師范大學;2011年
7 洪煥;基于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的文言虛詞“之”的回指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8 陳麗娟;處所義名詞成分回指研究[D];延邊大學;2011年
9 宋佳;基于統(tǒng)計的漢英篇章回指對比及互譯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10 余德華;英語廣播新聞回指現(xiàn)象研究[D];南昌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86063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860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