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發(fā)合作”視域下隱喻的修辭功能
本文關(guān)鍵詞: 修辭功能 隱喻 誘發(fā)合作 出處:《當代修辭學》2011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傳統(tǒng)上,修辭學把隱喻當作修飾、美化語言的辭格來研究,因此缺乏哲學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自從Lakoff和Johnson的著作《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問世后,隱喻在修辭學中的地位也隨之提高。本文以當今修辭學的主流修辭觀即修辭是誘發(fā)合作的符號行為作為闡釋框架,探討了隱喻的修辭功能,涉及情感激發(fā)功能、認知導向功能、知識生成與現(xiàn)實建構(gòu)的功能、論題建構(gòu)功能,這些功能都是誘發(fā)合作的具體表現(xiàn)。
[Abstract]:Traditionally, metaphor as a rhetoric of modification, beautification of the language to study, so the lack of philosoph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Since metaphor > we depend on Lakoff and Johnson's book "after the advent of metaphor in rhetoric, position increases. According to the mainstream concept of rhetoric rhetoric is rhetorical symbol by cooperation as the frame of interpretation, discusses the rhetorical function of metaphor involves stimulating emotion function, cognitive function oriented, knowledge generation and reality function, subject construction function, these functions are specifically induced by cooperation.
【作者單位】: 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項目(10BYY084)“當代美國修辭批評的理論與范式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H15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鄧志勇;;試論伯克修辭學與亞里士多德修辭學在運作機理上的關(guān)聯(lián)[J];外國語文;2011年04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4條
1 鄧志勇;修辭三段論及其修辭運作模式[J];外國語言文學;2003年01期
2 李鑫華;規(guī)勸與認同:亞里士多德修辭學與博克新修辭學比較研究[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3 顧曰國;西方古典修辭學和西方新修辭學[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0年02期
4 鄧志勇;;伯克與亞里士多德:差異及“血脈”關(guān)聯(lián)——從修辭學的定義、功能和范疇來看[J];修辭學習;2009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全生;中國隱喻研究十年綜述[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2 宗守云;篇章反語的修辭功能[J];閱讀與寫作;2003年04期
3 陸美善;淺談古漢語“見V”結(jié)構(gòu)的修辭功能[J];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1998年03期
4 彭增安,吳云;隱喻研究的熱點問題[J];修辭學習;2003年02期
5 康家瓏;數(shù)詞的修辭功能[J];閱讀與寫作;2002年12期
6 李曉春;略論漢字的修辭功能[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7 楊培松;積極綽號的修辭功能[J];學語文;2005年05期
8 丁衛(wèi)東;誘問的修辭功能[J];閱讀與寫作;2003年10期
9 王玉仁;文獻語言詞類活用修辭功能試說[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10 晁代金;試析“不是X勝似X”的結(jié)構(gòu)特點和修辭功能[J];語文學刊;2004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彭增安;;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西方隱喻研究管窺[A];文學語言理論與實踐叢書——辭章學論文集(上)[C];2002年
2 楊成虎;;喻體的事件性[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3 朱琳;;泰興話疑問句語氣詞及其修辭功能[A];修辭學新視野——漢語修辭與漢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4 于云玲;楊一博;;哲學視角中的隱喻——從修辭隱喻到認知隱喻[A];高教科研2006(下冊:專題研究)[C];2006年
5 張福源;;漢字符號的形體修辭功能[A];第一屆、第二屆東亞符號學國際會議論文集[C];1998年
6 彭懿;;《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新論[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7 譚學純;;修辭功能三層面——修辭技巧·修辭詩學·修辭哲學[A];文學語言理論與實踐叢書——辭章學論文集(上)[C];2002年
8 莊麗媚;;當代語言哲學的隱喻研究及其意義[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9 戴衛(wèi)平;高艷紅;;垂直方位詞“上/下”“UP/DOWN”隱喻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10 汪如東;;淺析“不差錢”[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劉揚錦;漢語詞匯隱喻的認知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2 徐慈華;選擇與適應[D];浙江大學;2007年
3 李顯杰;鏡像“話語”——電影修辭格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4 王霜梅;漢語定中結(jié)構(gòu)的認知隱喻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5 王松鶴;隱喻的多維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6 陳家旭;英漢隱喻認知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張繼文;中日古典定型詩歌中隱喻的認知對比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9年
8 汪如東;漢語方言的語音差異對修辭的影響[D];復旦大學;2003年
9 高明強;新聞報導中語法隱喻的系統(tǒng)認知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韓甲祥;隱喻在線加工模式探索[D];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2008年
2 劉賽忠;隱喻及其翻譯的認知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3 陳伊娜;甌語隱喻研究[D];溫州大學;2011年
4 薛紅勤;敘事與個人隱喻特征[D];廣西師范大學;2009年
5 李曉露;俄漢隱喻辭格的對比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6 武敬麗;數(shù)字入句論[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孔元元;對《詩經(jīng)》中意象的隱喻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9年
8 張玉蘋;“上下”、“左右”、“前后”的空間隱喻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9 韓蘭;漢日量詞對比[D];延邊大學;2003年
10 申曉偉;行政公文中的修辭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53790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537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