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詞語語義隱喻性及其制動機制研究
本文關鍵詞:人體詞語語義隱喻性及其制動機制研究 出處:《外語學刊》2013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隱喻系統(tǒng)性 制動機制 人本主義驅(qū)動原則 詞義本質(zhì)
【摘要】:人體詞語意義具有顯著的隱喻系統(tǒng)性,包括兩方面的系統(tǒng)隱喻,一是針對外界事物的整體系統(tǒng)隱喻,二是針對人體部位的部分系統(tǒng)隱喻。人將其身體與世界同構(gòu),使人體詞語語義呈現(xiàn)隱喻系統(tǒng)性特征,只是出于認知方便需要,為維護其尊嚴和服務其自身利益,人使用隱喻制動——人本主義驅(qū)動原則,將自己和動物嚴格區(qū)分。因此,(人體)詞語的意義由兩部分構(gòu)成:等同于(身體)構(gòu)件的認知隱喻義和人本主義原則驅(qū)動下的意義——社會意義。在進行對外漢語詞匯教學和面向外族漢語學習者的漢英詞典釋義時,應該重視詞義的隱喻構(gòu)建機制研究,同時關注和分析詞匯(詞條)的人本、民族或者地域的心理向力以及社會文化等多方面信息,充分揭示詞義因子,把握詞義本質(zhì),切實做到譯義等值。
[Abstract]:The meaning of human words has a significant metaphorical system, including two aspects of systematic metaphor, one is the overall system metaphor for external things, and the other two is part of system metaphors of human parts. The same structure of human body and the world makes human body words and expressions semantically presented metaphorical features. Just for the sake of cognitive convenience, people use metaphor drive, the principle of humanism drive, to distinguish themselves from animals in order to safeguard their dignity and serve their own interests. Therefore, the meaning of human body consists of two parts: the cognitive metaphor meaning equivalent to (body) component and the meaning driven by humanism principle -- social significance. In vocabulary teaching in TCFL and Chinese English Dictionary for foreign learn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meaning of the metaphor mechanism, at the same time attention and analysis of vocabulary (term), the national or regional people's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to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information, fully reveal the meaning of factors, grasp the meaning of nature. To achieve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作者單位】: 上海海洋大學;
【分類號】:H030;H05
【正文快照】: 1引言“身體既是一個環(huán)境(自然的一部分),又是自我的中介(文化的一部分)。通過寫作、語言和宗教為中介,身體恰好處于人類勞動作用于自然的結(jié)合點上,因此,身體決定性地處于世界的自然秩序和世界的文化安排結(jié)果之間的人類結(jié)合點上!(布萊恩·特納2000:99)我們的祖先在認知世界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張燕芬;;從“豬舌頭”看漢民族語言禁忌的特點[J];民俗研究;2009年02期
2 萬晉紅;;語言與身體[J];外語學刊;2009年06期
3 張紹全;;詞義演變的動因與認知機制[J];外語學刊;2010年01期
4 李紅儒,孫赫杰;認知鏈條上詞的意義與指稱對象[J];外語學刊;1999年01期
5 黃碧蓉;;從人體詞語的意義分布看語義的認知性[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良平;從原始思維看《詩經(jīng)》興體詩的文化底蘊[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2 周福娟;湯定軍;;英語詞匯語義的認知機制——概念轉(zhuǎn)喻視角[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3 朱麗玲;Transferred Epithet的表現(xiàn)形式及其修辭功能[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4 張薇;;基于語言學理論的高校英語教學探討[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5 張艷;;平原上的小草花——李佩甫小說中“花”的意象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4期
6 劉希;;論英語中“red”和漢語中“紅色”的隱喻認知對比[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0期
7 侯可怡;;關于英漢人體隱喻化認知異同原因的研究[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2期
8 劉華;;“身體”視域下的英語教學反思[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8期
9 梅惠;;從批評性話語分析看政治修辭[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年06期
10 黃珊;;一部解釋型的漢語史——對《漢語語法化的歷程》的解讀[J];安康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胡佳;;普通法漢詞典新增文化義項的參考原則與模式[A];第二屆全國雙語詞典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辭書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1996年
2 韋忠生;;英語擬人句英譯漢探微[A];福建師大福清分校2003年會議論文匯編[C];2003年
3 石夢婕;;文化翻譯學建構(gòu)新探——基于文化語義學的翻譯學建構(gòu)[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4 姜向榮;;小說語言形象變異與語境適應[A];文學語言理論與實踐叢書——辭章學論文集(上)[C];2002年
5 何懷遠;;“生產(chǎn)主義批判”的歷史和邏輯[A];第五屆馬克思哲學論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研究會議論文集(上)[C];2005年
6 潘欣敏;;身體美學視野下的劉謙“魔術熱”現(xiàn)象思考[A];2009江蘇省美學學會年會“當代審美文化與藝術傳統(tǒng)”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7 朱炳祥;;何為“原生態(tài)”? 為何“原生態(tài)”?[A];走進原生態(tài)文化——人類學高級論壇2010卷[C];2010年
8 王琛;;文化語義學視角下的翻譯初探[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2年會論文集[C];2012年
9 袁愛清;周巖;;媒介轉(zhuǎn)向城市:走向融合的殷切呼喚[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11)——交往與溝通:變遷中的城市論文集[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文兵;漢英維護言語行為[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趙方杜;身體規(guī)訓:中國現(xiàn)代性進程中的國家權(quán)力與身體[D];南開大學;2010年
3 吳越民;中美報紙新聞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跨文化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4 廖述務;身體:美學的與實踐的[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李青;現(xiàn)代漢語把字句主觀性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7 白宇;發(fā)展觀與人的全面發(fā)展[D];吉林大學;2011年
8 張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國家建構(gòu)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9 張國棟;中華武術現(xiàn)代傳承困境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10 郭海霞;論身體資本與身體教育[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萬正輝;委婉語的三維視角研究[D];南昌航空大學;2010年
2 顧錚;英漢比喻類顏色詞語對比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姚雅寧;漢語“玉”的多角度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耿冰;“實現(xiàn)事件”結(jié)構(gòu)詞匯化模式的英漢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劉陽;基于框架語義學的語篇連貫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6 李玲;婚聯(lián)隱喻的語篇功能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7 王泓;非規(guī)約性間接言語行為的語用推理機制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8 王小颯;基于非范疇化理論的英語動詞名詞化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9 戈芮卿;委婉語的翻譯中的順應論:《紅樓夢》個案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10 代麗君;論哈羅德·布魯姆的文學史觀[D];湘潭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公曉;長春語義學討論會略述[J];東北師大學報;1988年02期
2 侯玲文;“心”義文化探索[J];漢語學習;2001年03期
3 王寅,嚴辰松;語法化的特征、動因和機制——認知語言學視野中的語法化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4 華劭;從符號學角度看轉(zhuǎn)喻[J];外語學刊(黑龍江大學學報);1996年04期
5 李洪儒;;意見命題意向謂詞與命題的搭配——語言哲學系列探索之六[J];外語學刊;2007年04期
6 張紹全;;詞義演變的動因與認知機制[J];外語學刊;2010年01期
7 李紅儒,孫赫杰;認知鏈條上詞的意義與指稱對象[J];外語學刊;1999年01期
8 黃碧蓉;翻譯視角下的習語文化差異探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9 黃碧蓉;;語言意義的哲學追問:從意義的指稱論到意向論[J];求索;2009年01期
10 王文斌;;再論隱喻中的相似性[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悅;論隱喻性詞語的功能、構(gòu)成及理解[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2 延俊榮;張尹瓊;;理解與成功的交流[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3 岳輝;李莉莉;;淺析動物隱喻詞語的語言表達與語義系統(tǒng)[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6年01期
4 張斌科;李英軍;;隱喻的認知功能淺析[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5 曾劍;;從認知語言學角度看介詞“在”的意義多元性[J];萍鄉(xiāng)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1期
6 孟青;;從漢字中看隱喻的認知特征[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年14期
7 潘婧;張思銳;;語篇幽默中的隱喻闡釋[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09年11期
8 王炳社;;文學隱喻概說[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9 朱志聰;;從體驗哲學看隱喻可譯的相對性[J];長沙師范?茖W校學報;2009年02期
10 閔娜;;漢語人體詞隱喻的系統(tǒng)分析[J];德宏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王文斌;;同隱喻性·異隱喻性·主體性·主體間性·隱喻間性·主體自洽——對隱喻認知構(gòu)建與解讀的思考[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2 于云玲;楊一博;;哲學視角中的隱喻——從修辭隱喻到認知隱喻[A];高教科研2006(下冊:專題研究)[C];2006年
3 吳禮權(quán);劉風玲;;認知視野中的比喻造詞[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4 謝勁松;;隱喻與形而上學[A];現(xiàn)代德國哲學與歐洲大陸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7年
5 袁艷;;網(wǎng)絡隱喻的認知性研究[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谷化琳;;同類比較的字面話語與隱喻話語[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7 莊麗媚;;當代語言哲學的隱喻研究及其意義[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李艷;吳念陽;徐凝婷;;垂直性空間隱喻的心理基礎——上-下意象圖式對理解空間隱喻句影響的實驗研究[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王彬;“超隱喻”的透明度[N];文藝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章黎平;漢語方言人體詞語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2 趙學德;人體詞語語義轉(zhuǎn)移的認知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3 武恩義;英漢典故對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4 黃碧蓉;人體詞語語義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5 張瑋;隱喻視角下的語篇連貫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6 王松鶴;隱喻的多維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7 黃潔;基于參照點理論的漢語隱喻和轉(zhuǎn)喻名名復合詞認知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8 蘇艷;回望失落的精神家園:神話—原型視閾中的文學翻譯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9 阮氏黎心;漢越人體名詞隱喻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祝子媛;三組人體詞語詞義演變的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3年
2 豐福華;漢語人體眉眼詞語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1年
3 葛春意;關于人體隱喻詞語的探究[D];吉林大學;2011年
4 朱學嵐;人體詞語的語義、語用考察[D];天津師范大學;2001年
5 趙翠英;隱喻和相似性的辯證關系[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6 李萌;隱喻的人本原則及其在語言中的表現(xiàn)[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6年
7 張玉蓉;隱喻的銜接與連貫功能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9年
8 金國旗;詞義理據(jù)和隱喻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9 劉怡瑋;中西時間隱喻的對比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10 鄭寶花;中英人體動作隱喻對比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34310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343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