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表情與影視動畫形象的比較研究
本文選題:IM表情 + 影視動畫形象 ; 參考:《山東工藝美術學院》2012年碩士論文
【摘要】:我們正處在一個視覺傳媒高度發(fā)展的時代,對于當下大眾來說,接受媒體信息已經成為人們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特別是互聯網的產生,使人們的生活與溝通方式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并由此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化現象——網絡文化。伴隨著網絡交流的深入,IM表情作為網絡文化中一種獨特的網絡語言,在網絡即時通訊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并利用自己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為越來越多的人熟知并廣泛使用。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IM表情的設計也由表情字符逐漸向動畫表情符號,成為動畫形象中的一員,它的產生和存在與影視動畫形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本論文通過研究發(fā)現,IM表情與影視動畫形象有許多共性和差異。作為網絡媒介的寵兒,同時也是一種特殊的動畫形象,IM表情憑借影視動畫形象無法比擬的高速傳播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中國動漫業(yè)長久的制度沉迷。然而,IM表情更新換代過快,用戶難以培養(yǎng)長期使用同一形象的慣性,這種曇花一現的特性顯然無法與經典影視動畫形象頑強的生命力和持久力抗衡。因此,通過IM表情與影視動畫形象的比較研究,探究如何更好的發(fā)展IM表情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本文采取文獻檢索、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及比較學的研究方法,創(chuàng)造性地從藝術、技術、風格及意義等方面對IM表情與影視動畫形象進行比較研究,并分析差異的原因,旨在從理論上探究IM表情優(yōu)勢和弊端,提出解決方案,總結出IM表情未來的發(fā)展趨勢。 全文共三章,另有緒論與結語不計章節(jié)。 在緒論部分,筆者主要對IM表情與影視動畫形象的研究背景進行梳理,,并闡釋了IM表情與影視動畫形象的基本概念,說明了本研究的意義所在。通過對目前國內外研究現狀的分析,歸納與總結了全文的研究思路和內容,并對研究范疇進行了界定,提出了本文的創(chuàng)新點。 第一章題為“IM表情與影視動畫形象的共性”,分別從藝術基礎、藝術特征及符號特征方面總結出兩者的共性,闡明IM表情與影視動畫形象都是一種視覺符號。 第二章題為“IM表情與影視動畫形象的差異”,分別從兩者的歷史發(fā)展的差異、概念的不同以及技術實現方式、傳播載體、符號意義的區(qū)別等方面,對兩者進行對比,從而為更好地分析出IM表情的不足提供了理論支持。 第三章題為“IM表情所面臨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案”,根據前兩章有關IM表情與影視動畫形象的比較研究,深入分析了IM表情發(fā)展現狀以及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議,預測了未來的發(fā)展趨勢。
[Abstract]:We are in the era of high development of visual media. For the public at present, accepting media inform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s social life, especially the emergence of the Internet. It makes people's life and communication way change dramatically, and forms a new cultural phenomenon-network cultur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as a unique network language in network culture, IM express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network instant communication, and it is widely used by more and more peopl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design of IM emoji has gradually changed from the emoji to the animated emoji, and has become a member of the animation image. Its emergence and existence are inextricably related to the animation image of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In this paper, we find that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ovie-animation image and the movie-animation image. As the favorite of the network media, it is also a special animation image, which can not be compared with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animation image, which breaks the long-lasting system addiction of the Chinese animation industry to a certain extent. However, it is difficult for users to cultivate the inertia of using the same image for a long time because of the rapid updating of IM expression. This short-lived feature obviously cannot compete with the tenacious vitality and persistence of the classic movie and television animation image. Therefore,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how to develop IM expression better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IM expression and movie animation image. This paper adopts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trieval,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comparative study, creatively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M expression and movie animation image from the aspects of art, technology, style and significance,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IM expression theoretically, put forward solutions and summarize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IM expression in the future. There are three chapters in the full text, and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are not counted. In the introduction part, the author mainly comb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of IM expression and movie animation image, explains the basic concept of IM expression and movie animation image, and explains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ideas and contents of the full text, defines the scope of the research, and puts forward the innovative points of this paper. The first chapter is entitled "the commonness of the image of IM expression and movie animation", which summarizes the commonness of them from the aspects of artistic foundation,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symbolic characteristics, and clarifies that IM expression and movie animation image are both visual symbols. The second chapter is entitl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M expression and movie animation image", respectively from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two differences, different concepts and technical implementation, communication carrier, the difference of symbolic meaning, etc. Thus, it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better analysis of IM expression deficiency. The third chapter is entitled "the problem that IM expression faces and its solution". According to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of the former two chapters about IM expression and movie animation image, the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M expression development and some problems existing at present. Som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in the future is forecasted.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J95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朝陽;;成長與拯救:從動畫本體敘事策略看中國動畫的表達誤區(qū)[J];文藝評論;2011年07期
2 張楠;;動畫長片電影的奧斯卡之路[J];藝術評論;2011年07期
3 郭曉琳;;淺析國產動畫造型中的民族風格[J];青春歲月;2011年14期
4 李小敏;吳宗敏;;再現“波羅雞”的藝術形象性——談民俗動畫中角色的塑造[J];美術大觀;2011年08期
5 沈巧娜;;動畫造型設定與人物角色的界定[J];藝海;2011年07期
6 陳細妹;;美、日、中動畫造型簡述[J];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7 黎琴;;動畫的角色造型分析[J];科技信息;2011年15期
8 孫凱宇;郭守佳;;美國動畫電影人物外在形象與性格關系談[J];電影文學;2011年16期
9 孟紅霞;郭立業(yè);;談角色造型在影視動畫制作中的運用[J];無錫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10 甘靜;;從變三哈七到藍精靈,懷舊還是創(chuàng)新?[J];西部廣播電視;2011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焦明連;蔣廷臣;董春來;;WSM及其與IM聯合干涉測量研究[A];第十三屆華東六省一市測繪學會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1年
2 顧杰;;淺析動畫專業(yè)的國際化[A];第十四屆全國圖象圖形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8年
3 陳璽;;國產動畫產業(yè)現狀分析[A];第十屆中國科協年會文化強省戰(zhàn)略與科技支撐論壇文集[C];2008年
4 ;Molar Heat Capacities,Thermodynamic Properties and Thermal Stability of La_2(Asp)_2(Im)_8(ClO4)_6·10H_2O[A];中國化學會第十五屆全國化學熱力學和熱分析學術會議論文摘要[C];2010年
5 陳鳳英;金振國;周春生;何水樣;;配合物Cd_2(Im)(HL)_2(CH_3OH)_3(H_2O)_2的合成、表征及晶體結構[A];2010中西部地區(qū)無機化學化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6 王植民;;科教電影動畫的藝術三要素[A];科教影視論文集[C];2004年
7 ;江蘇東華測試技術有限公司[A];第十二屆全國實驗力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9年
8 王子春;羅仕鑒;許喜華;;電動童車色彩設計策略研究[A];2006年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年會暨中國工程院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首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9 馮曉萌;吳玲達;鄧莉瓊;陳宇寧;;簡單動畫形象的SIFT特征點匹配研究[A];第六屆和諧人機環(huán)境聯合學術會議(HHME2010)、第19屆全國多媒體學術會議(NCMT2010)、第6屆全國人機交互學術會議(CHCI2010)、第5屆全國普適計算學術會議(PCC2010)論文集[C];2010年
10 施鳳香;;讓幼兒的智力在區(qū)域活動中閃光[A];全國第二屆智慧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盧旭成;換種思路做企業(yè)IM[N];中國計算機報;2009年
2 沈鵬;動畫形象的生命力[N];人民日報;2011年
3 本報記者 李曉玉;新浪微博桌面強化IM功能 多項整合將引發(fā)市場排位競爭[N];通信信息報;2011年
4 劉亞玉;喚醒原創(chuàng)動畫形象后產品開發(fā)[N];中國電影報;2009年
5 記者 黃智軍;手機應用軟件市場日漸紅火IM最受歡迎[N];計算機世界;2010年
6 東景;國產動漫不能只吃傳統(tǒng)飯[N];經濟日報;2004年
7 記者 李妍;“我心愛的國產動畫形象評選活動”啟動[N];中國電影報;2007年
8 記者 徐雪梅;國產動畫明星形象走上舞臺[N];北京日報;2006年
9 ;北京:力推國產動畫新作[N];經濟日報;2006年
10 盧盤卿;創(chuàng)造中國自己的動畫形象[N];中國文化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李濤;美、日百年動畫形象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2 劉舸;基于網絡效應的電信運營商IM市場競爭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09年
3 袁潔玲;探源動畫之“魅”[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4 曹亞麗;動畫影像理論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7年
5 王建陵;基于創(chuàng)新優(yōu)勢的當代美國動畫產業(yè)國際競爭力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霄;IM表情與影視動畫形象的比較研究[D];山東工藝美術學院;2012年
2 郭寧;動畫產業(yè)下的動畫形象藝術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高志國;中國動畫形象設計的本土化視覺表現研究[D];河北大學;2010年
4 王敏;動畫形象與“超真實”[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徐巖東;中國民族動畫形象探索與研究[D];山西大學;2011年
6 王佳;動畫形象與品牌塑造之關系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7 班業(yè)香;當今國產動畫形象塑造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8 許素君;楚美術造型方法在動畫形象設計中的研究[D];湖北工業(yè)大學;2012年
9 陸苗;中美動畫形象比較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2年
10 朱少輝;中美動畫形象比較研究[D];湖南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08262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dongmansheji/2082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