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減災動漫科普作品創(chuàng)作現(xiàn)狀分析
本文選題:科普作品 + 創(chuàng)作現(xiàn)狀。 參考:《城市與減災》2014年04期
【摘要】:正地震科普作品以普及地震學科知識、相關技能和理念為主要內(nèi)容?破兆髌穫鹘y(tǒng)上以書面文字或圖像作為基本傳播載體,隨著大眾媒介技術的發(fā)展,尤其是以網(wǎng)絡媒體、移動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技術的普及,防震減災動漫科普作品越來越成為地震科普宣傳的重頭戲。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規(guī)劃》
[Abstract]:The main content of the popular seismological science works is popularizing the knowledge, skills and ideas of seismology. Popular science works traditionally take written text or image as the basic communication carri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media technology, especially the popularization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represented by network media and mobile media, Earthquake disaster reduction animation popular science works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earthquake science propaganda play. 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 "Social Management and Public Service Planning for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作者單位】: 河北省地震局;河北科技大學;
【分類號】:J953;P315.9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關于推薦200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科普項目的通知[J];中國科技獎勵;2005年03期
2 肖丹;蘇陽;;要科研,也要科普[J];中國科技獎勵;2010年08期
3 ;《自然與科技》第二屆“優(yōu)秀科普作品”評選公告[J];自然與科技;2011年03期
4 ;《自然與科技》首屆“優(yōu)秀科普作品”評選通知[J];自然與科技;2010年06期
5 ;《自然與科技》首屆“優(yōu)秀科普作品”評選通知[J];自然與科技;2010年05期
6 ;《自然與科技》首屆“優(yōu)秀科普作品”評選通知[J];自然與科技;2010年03期
7 ;關于在全省開展科普作品(含攝影)有獎征文活動的通知[J];云南科技管理;2005年02期
8 ;"科苑杯"科普作品有獎征文啟事[J];科技潮;1996年10期
9 王恒 ,朱幼文;休閑娛樂是科普的重要功能[J];中國青年科技;1997年01期
10 林思翔;低吟淺唱盡科學——緬懷高士其先生兼談對《高士其科普作品精選》的讀后感[J];學會;1999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董仁威;程婧波;;科普作品的分類研究[A];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2008《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論壇暨第十五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文集[C];2008年
2 陳華;趙波燕;;科普作品創(chuàng)新集成與發(fā)展的思考[A];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2009《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論壇暨第十六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文集[C];2009年
3 周顯俊;;影視科普作品發(fā)行之路探索[A];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轉變與自主創(chuàng)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年會(第四卷)[C];2010年
4 周顯俊;;努力探索影視科普作品發(fā)行之路[A];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2010年論文集[C];2010年
5 趙仲龍;;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科普作品[A];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下冊)[C];1999年
6 楊亞平;;淺論中醫(yī)藥科普作品的靈魂與生命[A];2009年全國中醫(yī)藥科普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9年
7 汪華僑;;醫(yī)學科普作品的寫作特點與創(chuàng)作體會[A];廣東科普創(chuàng)作事業(yè)發(fā)展論壇論文選集[C];2009年
8 溫長路;;論中醫(yī)科普創(chuàng)作中的文化要素[A];2007全國中醫(yī)藥科普高層論壇文集[C];2007年
9 陳典松;;在科普創(chuàng)作中植入“人文”因素性技巧應用的體會[A];廣東科普創(chuàng)作事業(yè)發(fā)展論壇論文選集[C];2009年
10 周榕貞;陳青嬌;;關于強化網(wǎng)絡氣象科普功能的思考[A];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公共氣象服務論壇——以公共氣象服務引領氣象科普工作分會場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齊立潔;中醫(yī)科普作品如何適應新形勢[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6年
2 盧家興;科普作品與科技成果同樣重要[N];大眾科技報;2005年
3 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員 武夷山;國外科普作品觀對我們的啟示[N];光明日報;2000年
4 放可;國產(chǎn)科普作品為何少人買賬[N];中國文化報;2001年
5 本報記者 趙雪 游雪晴;永遠的高士其[N];科技日報;2005年
6 記者 邵斌;我國首設環(huán)保科普創(chuàng)新獎[N];大眾科技報;2006年
7 周光召;造就一支高素質的科普創(chuàng)作隊伍[N];大眾科技報;2003年
8 ;第五屆“全國優(yōu)秀科普作品獎”入圍作品名單公示[N];大眾科技報;2003年
9 本報記者 王坤寧;期待更多科普作品面世[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3年
10 記者 滕艷;八部門聯(lián)合發(fā)布加強科普能力建設意見[N];地質勘查導報;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李錦蓮;語篇分析在科普翻譯中的應用[D];哈爾濱理工大學;2007年
2 王爾曼;新媒體藝術在科普中的應用研究[D];北京印刷學院;2010年
3 廖芳;隋國慶科普創(chuàng)作研究[D];湖南大學;2012年
4 謝世龍;對卡爾·薩根科學傳播活動的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5 司楠;新時期我國科普工作的對策研究[D];鄭州大學;2011年
6 劉傳彬;我國科普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D];東北大學;2009年
7 陳雅忱;科技傳播中知識產(chǎn)權保護研究[D];湖南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88175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dongmansheji/1881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