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雕塑詮釋自然與生命——美國女雕塑家豪斯摩爾
本文選題:摩爾 + 藝術創(chuàng)作; 參考:《裝飾》2000年06期
【摘要】:正 克萊特·豪斯摩爾(Colette Hosmer)是美國自由雕塑藝術家,于1946年1月生于北德科塔州的拉格比市,現定居在新墨西哥州的圣塔菲城已有20余年了。小時候的豪斯摩爾就對自然與藝術有濃厚的興趣,但兒時的那些體驗竟成了她長大后成為職業(yè)藝術家的原動力。豪斯摩爾憑借自己獨特的藝術創(chuàng)作,蜚聲全美雕塑界。她的許多作品被收藏家或美術館、畫廊、博物館所收藏。近10年來,豪斯摩爾舉辦個人藝術展的足跡更是遍布美國乃至世界各地。豪斯摩爾也是代表美國參加《世界城市雕塑大展》(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Urban Sculptures)來到中國的惟一選手。 為了生活,豪斯摩爾創(chuàng)作并賣掉自己的作品。新墨西哥州的圣塔菲畫廊及加拿大的溫科拉爾畫廊就常年負責豪斯摩爾作品的銷售。這使豪斯摩爾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大約還是在8年前,當時已44歲的她是靠做家庭清潔員、保姆和送報紙等體力活維持生活,這使她有更多屬于自
[Abstract]:Klete Hausmoor Colette Hosmeris, an American sculptor born in January 1946 in Lagoby, North Dakota, has lived in Santa Fe, N.M., for more than 20 years. House Moore had a strong interest in nature and art as a child, but the experiences of her childhood became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her growing up as a professional artist. House Moore for his unique artistic creation, famous in the United States sculpture. Many of her works are collected by collectors or galleries, galleries and museums. Over the past 10 years, House Moore has held individual art exhibitions throughout the United States and even around the world. House Moore is also the only contestant to represent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World City Sculpture Exhibition (Symposium On Urban Sculptures). In order to live, House Moore created and sold his work. Santa Fe Gallery in New Mexico and Winkolard Gallery in Canada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sale of House Moore works. This has greatly improved House Moore's life. It was about eight years ago, at the age of 44, that she was able to support herself by working as a housekeeper, a babysitter and a newspaper carrier, which made her more self-reliant.
【作者單位】: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務辦國際交流部
【分類號】:J3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葉薇;;世界著名雕塑一覽[J];時代青年(悅讀);2011年08期
2 卓凡;象形·會意·指事——材料雕塑的圖本解讀[J];藝術·生活;2005年03期
3 O@冬梅;段海龍;;淺析中小城市公共藝術現狀[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8期
4 李小兵;;淺談當代背景下的雕塑基礎教學[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1年08期
5 秦漢哲;;任哲:雕塑最重要的始終是精神[J];東方養(yǎng)生;2011年06期
6 鄭志強;;論水景設計中雕塑與水景的關系[J];莆田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7 約翰·阿特金;郭文;;英國拉伯勒夫大學[J];雕塑;2011年04期
8 鄭勝利;劉果領;;神W暰傻鑷攘J];美與時代(中);2011年08期
9 任世坤;;任世坤“鄉(xiāng)村寓言”雕塑個展——10年后自觀[J];藝術市場;2011年09期
10 C.卡特;張郁乎;;如何理解作為公共藝術的雕塑[J];世界哲學;2011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漓;易樂平;;現代城市公共環(huán)境中的雕塑[A];高等黨校藝術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C];2002年
2 黃勇;;關于雕塑教育的一點思考[A];高等黨校藝術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C];2002年
3 于小平;;后現代情境中的當代中國雕塑[A];高等黨校藝術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C];2002年
4 劉鑒君;;平面雕塑與立體藝術[A];中國圖象圖形學學會立體圖象技術專業(yè)委員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期)[C];2009年
5 賀蓮花;江碧波;;水與雕塑的結合設計研究[A];重慶工程圖學學會第十四屆圖學研討會交流暨第二屆CAD應用、CAI軟件演示交流大會論文集[C];2004年
6 戴曉玲;戴曉莉;;藝術設計中可承載之“輕”——解析雕塑大師亞力山大·卡爾德Alexander Calde[A];2006年當代藝術與批評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王伯敏;;歷史的彩暈——敦煌石窟美術載入中國美術史冊的回顧[A];常書鴻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文集[C];2004年
8 向極鼎;;賞石資源與美術教育——關于民族高校美術教育開發(fā)應用地方資源的思考[A];高等黨校藝術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C];2002年
9 夏大川;;關于漫畫理念的思考[A];論漫畫——中國漫畫交流文集[C];2003年
10 凌繼堯;;“持矛者”的美學意義[A];春華秋實——江蘇省美學學會(1981—2001)紀念文集[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寶貴;有感于摩爾的雕塑[N];中華建筑報;2003年
2 李祖佑 魏惠娟;感悟摩爾雕塑文化[N];中國礦業(yè)報;2000年
3 記者 薛磊 溫蕊;走近亨利·摩爾雕塑展[N];中國礦業(yè)報;2000年
4 松代;摩爾的雕塑實踐[N];中國文化報;2000年
5 本報記者 李紹華;北京人不懂摩爾?[N];人民法院報;2000年
6 王端廷;解讀亨利·摩爾[N];光明日報;2000年
7 朱虹子;抗戰(zhàn)紀念雕塑奏響和平主題[N];中國文化報;2005年
8 本報記者 韓小蕙;開創(chuàng)中國雕塑的新局面[N];光明日報;2005年
9 鄒文;藝術不以公眾優(yōu)先是道義缺陷[N];工人日報;2005年
10 ;北京,,不朽的雕塑有多少[N];北京日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滕小松;潛在與顯現[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5年
2 殷雙喜;永恒的象征[D];中央美術學院;2002年
3 鄒操;后現代主義藝術觀[D];吉林大學;2008年
4 何桂彥;形式主義批評的終結[D];中央美術學院;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蕾;建筑與雕塑的關系[D];中央美術學院;2002年
2 梁剛;雕塑·建筑·景觀[D];中央美術學院;2004年
3 王展;論西方現代雕塑多位空間的視覺表達方式[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1年
4 駱韜穎;淺析當代藝術中雕塑與裝置的關系[D];四川大學;2003年
5 王琪;談人物雕塑的姿勢[D];中央美術學院;2002年
6 王慎;馬背的負載——對中西方有關于馬的紀念性雕塑藝術中馬背上無人或有人問題的探討[D];南京藝術學院;2004年
7 鄭宣彪;論雕塑的空間[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8 諶揚;雕塑工作室的空間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9 牟柏巖;模仿之“樂”[D];中央美術學院;2005年
10 潘凱;信息時代下影像媒材在雕塑創(chuàng)作中的表現和運用[D];中央美術學院;2005年
本文編號:191665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1916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