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典電影:從亞文化到后亞文化
[Abstract]:The sub-cultural position exists in all cultural practice activities. As a kind of film subculture, the evil classic film appeared at the earliest stage of the film invention. After nearly a hundred years of development, it broke out in the late 1960s to the early 1980s. Since the 1990s, the subculture has been transitioning to the post subculture. The youth subculture is gradually brought into the post-modern pop culture style supermarket, and the film industry also moves towards globalization and multi-media. The circulation of global capital, the rise of consumerism and new media technology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fil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lm and daily life, between film text and audience, is fundamentally changed, which leads to the blurring of the boundary between mainstream and non-mainstream. In this context, the evil film not only did not disappear, but permeated the whole cultural industry. " The independence and intertextuality of the texts, the cross-media characteristics of 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and collective wisdom of the audience, and the grass-roots culture generated by the fans have become the conventional means of the mainstream film industry.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分類號】:J90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杜金艷;;Q版:集體默契的亞文化[J];青年研究;2006年09期
2 蘇哲;;亞文化:風格的意義[J];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3 石興邦;;石器時代歐亞文化的關系[J];考古通訊;1957年05期
4 朱希祥;文藝接受中的“亞文化”因素[J];文藝評論;1989年02期
5 姜弘;;從狂熱到狂歡 中國狂歡的亞文化流變[J];新世紀周刊;2007年12期
6 馬聯(lián)昌;西班牙社會的亞文化群及其邊緣語[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7 王榮科;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亞文化之成因[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8 王和玉,郭磊;青年流行語的探討[J];廣東經(jīng)濟管理學院學報;2003年Z1期
9 黃曉武;;馬克思主義與早期的文化研究[J];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2004年00期
10 姜楠;;文化研究與亞文化[J];求索;2006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潘杭湖;;公職群體亞文化的形成機制與規(guī)制[A];中國犯罪學學會第十八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9年
2 劉詩嘉;;犯罪的亞文化視野[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三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3 周山東;;大學生網(wǎng)絡行為的亞文化特征分析——基于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視角[A];2013年全國哲學倫理學博士后論壇論文集[C];2013年
4 郭子賢;;黑社會(性質)組織亞文化形成研究[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六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7年
5 王先文;;“城中村”的亞文化性探討[A];中國城市規(guī)劃學會2001年會論文集[C];2001年
6 孫紅剛;李曉文;;青少年打斗行為形成與平息機制及其亞文化特點比較[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7 王潔;徐錫五;;司法亞文化的負向功能[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五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一輯)[C];2006年
8 蔡騏;;大眾傳播時代的青少年亞文化[A];新聞學論集(第23輯)[C];2009年
9 王潔;;司法亞文化的犯罪學思考——兼析佘祥林案件[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四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5年
10 童戈;;我看同性戀、防艾與文化[A];全國男男性行為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經(jīng)驗交流暨《朋友》項目十周年慶典與貝利—馬丁獎頒獎大會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馬中紅 蘇州大學鳳凰傳媒學院;從亞文化到后亞文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2 ;亞文化,在商業(yè)圍城中起舞[N];東方早報;2011年
3 陳霖 馬中紅;亞文化:無法忽視的另一種力量[N];南方周末;2011年
4 朱迅W,
本文編號:233129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331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