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電影指涉”:一次電影現(xiàn)象研究
本文關鍵詞:論“電影指涉”:一次電影現(xiàn)象研究 出處:《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7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電影指涉 類型片 電影符號學 電影接受 好萊塢化
【摘要】:“電影指涉”是近年各國電影尤其是商業(yè)電影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而又容易被理論界忽視的現(xiàn)象,指的是一部影片對其他影片不同程度的模仿,或稱為“戲仿”、“致敬”。“電影指涉”在理論研究中被長期解讀為后現(xiàn)代文化的一種視覺范式,是后現(xiàn)代文化“缺乏創(chuàng)造性”的一個典型例證,對該現(xiàn)象的評價也集中于負面。如果離開“后現(xiàn)代”論域而關注“電影指涉”本身,則上述認識顯然是片面的。本文從電影類型學、電影符號學、電影美學等理論視角出發(fā),對“電影指涉”進行一次多維的、辯證的解析。本文通過對該現(xiàn)象進行理論界定,在電影史軸線上回溯其產生語境,在符號學層面論證其必然性與可行性,并在電影接受環(huán)節(jié)闡釋“電影指涉”的獨占性趣味和文化表征,將這個本就屬于電影的現(xiàn)象帶回電影理論研究的論域。
[Abstract]:"Film refers to involvement" is a phenomenon frequently appeared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in commercial films, which is easily ignored by the theorists. It refers to a film's imitation of other films to varying degrees, or "parody". "homage". "Film refers to" has long been interpreted as a visual paradigm of post-modern culture in theoretical research, which is a typical example of "lack of creativity" in post-modern culture. The evaluation of this phenomenon is also focused on the negative. If we leave the field of "postmodernism"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film refers to" itself, then the above understanding is obviously one-sided. This article from the film typology, film semiotics. From the angle of view of film aesthetics, this paper makes a multidimensional and dialectical analysis of "film refers to". Through the theoretical definition of this phenomenon, this paper traces its context on the axis of film history. In the aspect of semiotics, the author demonstrates its inevitability and feasibility, and explains the exclusive interest 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of "movie reference" in the film acceptance link, bringing this phenomenon, which belongs to film, back to the realm of film theory research.
【作者單位】: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省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影視藝術系;
【正文快照】: 重復”、“無深度性”等特征時,“電影指涉”常作為例證出現(xiàn),并被片面地解讀為一種后現(xiàn)代“混仿”美學的征候,甚至認為這樣的創(chuàng)作手段可能使當代電影滑向“模仿拼貼”的窘境。上述觀點幾乎將“電影指涉”視為文化語境在好萊塢動畫電影《瘋狂動物城》(Zootopia)中,一個有趣的場
【相似文獻】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賀圣達;;電影在東南亞:發(fā)展、問題和前景[A];北京論壇(2005)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全球化視野中亞洲的機遇與發(fā)展:“大眾文化在亞洲:全球化、區(qū)域化和本土化”外國語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5年
2 周憲;;視覺文化語境中的電影[A];全球化與中國影視的命運——首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1年
3 丁亞平;;電影史的視界:方法與范式——兼談人物志電影研究[A];和而不同——全球化視野中的影視新格局——第三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4年
4 祁林;;景觀電影之“景觀”魅力探源[A];和而不同——全球化視野中的影視新格局——第三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4年
5 海日寒;;新時期蒙古族電影的文化與藝術問題[A];論草原文化(第六輯)[C];2009年
6 王準;;數(shù)字時代的電影特效創(chuàng)作[A];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影視科技論文集[C];2003年
7 施梅輕;陳冠平;李淑英;;農村16毫米電影中間片國產化研究[A];2011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影視技術文集[C];2011年
8 孫紹誼;;新媒體與早期電影[A];和而不同——全球化視野中的影視新格局——第三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4年
9 任庭義;;論電影與青年文化消費[A];建設經(jīng)濟文化強。禾魬(zhàn)·機遇·對策——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9年學術年會文集(4)[C];2009年
10 王婷;;論數(shù)字時代電影版權侵犯的內生救濟——〈阿凡達〉帶給電影產業(yè)的“潘多拉”[A];2010年度(第八屆)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論文集(下冊)[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實習生 褚慧 黃婉琪 本報記者 李湘萍;電影,原來也可以閱讀[N];廣西日報;2004年
2 趙軍;聰明和不聰明的電影[N];中國電影報;2014年
3 謝其章;70年前曾有過的“電影雜志年”[N];光明日報;2004年
4 本報駐瑞典記者 劉仲華;瑞典 讓電影發(fā)揚光大民族文化[N];人民日報;2003年
5 本報記者 王東;電影圖書的“華麗轉身”[N];中國圖書商報;2004年
6 本報記者 謝迪南;電影票房在上漲,,電影圖書呢[N];中國圖書商報;2005年
7 鈺添 編譯;美電影圖書的選題角度[N];中國圖書商報;2005年
8 戴錦華;“學電影的孩子 告別講義時代”[N];文匯報;2003年
9 記者 陳揚渲;浙江省電影有限公司掛牌成立[N];浙江日報;2005年
10 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 童剛;繼承百年電影傳統(tǒng) 譜寫新的電影篇章[N];中國電影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杜芳;中國主旋律影視劇表達主流意識形態(tài)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5年
2 陳巖;試論電影空間敘事的構成[D];南京藝術學院;2015年
3 熊斌勇;中國電影產業(yè)規(guī)制研究[D];江西財經(jīng)大學;2016年
4 段運冬;電影,作為隱喻的藝術[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9年
5 李靜;新時期體制演變中的電影進口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6 劉_";基于認知符號架構下電影深層體系初探[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侯微;戰(zhàn)爭電影與國家認同[D];復旦大學;2009年
8 康爾;電影表述研究[D];上海戲劇學院;2004年
9 孟巖;泰中動作電影比較研究[D];上海戲劇學院;2007年
10 王者凌;中國電影現(xiàn)實主義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曹佳育;電影的商業(yè)性對電影美術造型的影響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9年
2 李鼐;關于數(shù)字電影傳播特征的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靜雯;心理分析視域下的電影觀照[D];河北大學;2009年
4 謝麗佳;圖片電影的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1年
5 許燕燕;電影生產力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2年
6 胡曉東;生態(tài)電影的人文思考[D];牡丹江師范學院;2012年
7 洪啟龍;“生活的發(fā)現(xiàn)”:從現(xiàn)實走向“極簡”的銀幕哲思[D];西南大學;2015年
8 鄧延慶;李玉電影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意識研究[D];西南大學;2015年
9 羅婧婷;中國內地小妞電影研究[D];西南大學;2015年
10 袁凌軒;中國續(xù)集電影創(chuàng)新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42133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421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