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投稿命中率的幾點心得
[Abstract]:1. Understanding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publications, 1.1. Understanding the publication of the publications. This will help the rapid recruit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journals according to the publication cycle: weekly, ten-day, semi-monthly, monthly, bimonthly, quarterly, semi-monthly, annual and so on.
【作者單位】: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經濟與信息研究所《潔凈煤技術》編輯部
【分類號】:G23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羅德惠;投稿命中率低的原因淺探[J];新聞知識;1986年07期
2 譚建平;;《新聞記者》幫助我提高投稿命中率[J];新聞記者;1987年08期
3 張志平;;我摸到了門路[J];新聞與寫作;1988年12期
4 吳文平;;我投稿命中率較高的竅門[J];新聞愛好者;1990年11期
5 董耿,黃達晶;科技期刊用稿與退稿要素分析[J];中國畜牧雜志;1991年05期
6 肖可;文章合為誰人著?[J];新聞愛好者;1991年02期
7 邵華澤;;努力創(chuàng)造和保持報紙的特色[J];新聞戰(zhàn)線;1991年09期
8 董耿;;《實用醫(yī)學論文寫作手冊》[J];浙江農業(yè)學報;1991年03期
9 池紋;學術期刊作者如何提高投稿命中率[J];煙臺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92年04期
10 李明星;怎樣提高投稿命中率——兼談如何為《統(tǒng)計與決策》寫稿[J];統(tǒng)計與決策;1992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韓德馨;孫俊民;;煤中潛在伴生礦產的開發(fā)利用與可持續(xù)發(fā)展[A];第六屆全國采礦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9年
2 肖文德;方云進;李偉;;一種火電廠SO_2的資源化技術[A];中國二氧化硫污染治理技術國際會議大會發(fā)言匯編[C];1999年
3 杜銘華;俞珠峰;李蔭重;;SO_2減排技術選擇及技術經濟分析[A];中國二氧化硫污染治理技術國際會議大會發(fā)言匯編[C];1999年
4 范維唐;;可持續(xù)發(fā)展與煤炭科技新趨勢[A];第六屆全國采礦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9年
5 吳春來;;21世紀煤炭的綜合利用大有可為[A];第六屆全國采礦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9年
6 馮尚賢;蔡海田;陳政國;;煤炭工業(yè)21世紀的發(fā)展方向[A];第六屆全國采礦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9年
7 范維唐;成玉琪;潘惠正;;中國未來能源與潔凈煤技術[A];科技進步與學科發(fā)展——“科學技術面向新世紀”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8年
8 岑可法;;潔凈煤技術在中國動力工程中的發(fā)展[A];科技進步與學科發(fā)展——“科學技術面向新世紀”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8年
9 楊勇翔;;西南能源工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A];第六屆全國采礦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9年
10 趙躍民;駱振福;;中國西部煤炭資源加工利用優(yōu)選方案——高效干法選煤技術[A];西部大開發(fā) 科教先行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國科協2000年學術年會文集[C];200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申同賀;江蘇研制出高濃度水煤漿添加劑[N];中國化工報;2000年
2 記者 劉敬智;中美清潔能源技術合作見實效[N];光明日報;2000年
3 胡煒 李合水;潔凈藍天[N];河南日報;2000年
4 劉軍;我國潔凈煤技術獲突破[N];中國物資報;2000年
5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教授 吳永寬;潔凈煤技術亟待大力推廣(上)[N];科技日報;2000年
6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教授 吳永寬;潔凈煤技術亟待大力推廣(下)[N];科技日報;2000年
7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傅冰駿;法國核電開發(fā)中的誤區(qū)[N];科學時報;2000年
8 太原理工大學原熱能系主任副教授 潘蔭棠;燃煤鍋爐改進需得法[N];山西經濟日報;2000年
9 何諧 馮亞靜;讓煤炭發(fā)電遠離污染[N];西南電力報;2000年
10 黃中;迅速發(fā)展的潔凈煤技術[N];中國知識產權報;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戴財勝;動力配煤的理論與應用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00年
2 范中啟;中國煤炭產業(yè)競爭力評價模型及提升路徑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永國;褐煤溫和氣化試驗及預測焦油產率的數學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1年
2 何方;生物質復合型煤的研制及其燃燒、污染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1年
3 李斌;TEXACO水煤漿氣化爐的建模及仿真研究[D];重慶大學;2002年
4 劉俊仙;高產高效礦井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04年
5 李文剛;IGCC氣化爐仿真模型的建立及分析[D];華北電力大學(北京);2005年
6 高振寶;600MW超臨界機組技術與參數選擇[D];山東大學;2005年
7 胡文斌;高溫煤氣化動力學及兩段式氣化爐的模型研究[D];清華大學;2005年
8 趙玉蘭;神華煤制烯烴項目聚乙烯產品開發(fā)探析[D];內蒙古大學;2006年
9 張智民;熔融鹽循環(huán)熱載體無煙燃燒技術的鐵基氧載體的選擇和(火用)分析[D];昆明理工大學;2006年
10 王會穎;煤氣發(fā)生器測控系統(tǒng)的研究[D];燕山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18811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shubaike/qiuzhixinhan/2188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