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標本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第一章緒論
當前,中學地理教材、部分地理試卷的地理專業(yè)知識有常識化、膚淺化的傾向,地理性最強的自然地理部分也出現(xiàn)了這一問題,這一現(xiàn)象值得我們關注。華東師范大學段玉山教授認為,地理課程強調“有用、生活化”,但氣象氣候、地貌、巖石礦物、地質、月相等有用知識卻被弱化或削減。學生在學過自然地理部分的知識后不能識別巖石與礦物,不能辨認植被與土壤,不懂得云和水的分類。學生在學習過自然地理部分的知識后本應對我們周邊的地理環(huán)境有一定了解,在生活中能夠運用地理知識解決一些常見問題,但是我們的中學地理教育給人的感覺是學過與沒學過地理沒有多少差別。這一現(xiàn)象容易給人造成一種誤解:地理學科沒有用處。這一現(xiàn)象在當今的“改革”時代是非常危險的,中學地理學科原本就比較逾她的地位可能會更加被邊緣化。在當前的背景下,一個不得不承認的現(xiàn)實是,考試成績還是衡量學校、教師、學生“好壞”的主要標準之一,怎樣才能讓中學地理課堂,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的課堂教學煥發(fā)新的活力,體現(xiàn)學科特色,是地理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必須面對的問題。在各方面背景的“敦促”下,結合中學地理學科自身存在的實際問題,自然地理標本應用于中學地理教學就成為一個值得研究的方向。當學生無法親身感受教材中呈現(xiàn)的各類自然圈層,當我們無法將學生帶到大自然中感受所學到的地理知識時,我們則考慮將大自然的“微縮版”一一自然地理標本一一“搬進”中學地理課堂之中,幫助學生理解與學習。
.........
第一節(jié)教育心理學理論支撐
在實際的中學地理教學中,無論是初中生還是高中生,他們大都對自然地理部分的學習感到吃力、枯燥。筆者認為,這是因為自然地理部分研究的內容或者是宏觀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各個圈層,或者是虛幻的自然環(huán)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等內容。這些內容充分體現(xiàn)了地理學科綜合性的特點,但是太宏觀的知識學生不易接受,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學生不好理解。利用自然地理實物標本展示大自然中真實存在的物質,不僅從感官上讓學生有一種真實感,還可以讓學生覺得這些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不是虛無漂繼的,創(chuàng)造了一種真實的學習情境。第二節(jié)地理學科特征與研究方法支撐
新課程改革己經(jīng)撬動了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秩序,教師也慢慢具有了學生是課堂主體的理念,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自主學習等形式開始在課堂中有了自己的位置。從地理學科來說,因為學科的特性,不僅要有這樣的形式,更需要具有學科特色的內容。筆者有一次和高校研究地質的老師交流,他詢問我高中地理階段有沒有關于巖石與礦物的內容。我回答說高一自然地理部分涉及到一些相關的知識。這位老師詢問說,那這部分怎么教?學生怎么學呢?我回答說,這部分教給學生記住三大類巖石和它們之間的相互轉化,知道幾類代表性巖石就可以了,有些教師放幾張圖片給學生看看巖石,小部分教師會拿著少量巖石與礦物標本作為展示,還有部分教師只讓學生記住名字。這位老師很驚訝,驚訝于中學地理的教學方式,他感嘆到:學生不親眼看一看,不親手摸一摸巖石怎么行呢?地理學不是只學習書本就能獲得所有知識的,地理學所研究的范圍極其廣泛,地理學的學科特性也決定了自然地理標本要走入中學地理課堂。第三章自然地理標本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分析.........21
第一節(jié)自然地理標本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21
第四章中學地理教學中自然地理標本采集與應用.........33
第一節(jié)中學地理教學中水樣標本采集與應用.......33
第五章自然地理標本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應用的案例..........71
第一節(jié)巖石與礦物標本教學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案例..........71
第五章自然地理標本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應用的案例
第一節(jié)巖石與礦物標本教學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案例
呂老師作為大學的專業(yè)老師,在給中學生上課的過程中非常注意結合中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入手介紹礦物與巖石的知識。例如學生熟悉的漢白玉(大理石)、鉆石、北京奧運會的獎牌、《阿凡達》電影、大師石等內容,讓學生對礦物與巖石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引起中學生對礦物與巖石的興趣。因為時間非常有限,呂老師對常見的方解石、黑云母、螢石等礦物和花崗巖、玄武巖等做了簡單的介紹。呂老師的講解深入淺出,臝得了學生的熱烈掌聲。因為巖石與礦物標本室的空間有限,標本數(shù)量也有限,一個小時以后留一個班級的同學在巖石與礦物標本室進行學習,另外一個班級的同學在華東師范大學智慧地理創(chuàng)新實驗室進行探宄學習。大約45分鐘以后兩個班級進行對調。在巖石與礦物標本室進行學習的同學,對各類巖石與礦物進行了仔細的觀察和動手操作,很多同學圍著呂老師追問了許多相關的問題(如下圖所示),同學們對巖石與礦物的認識也有了非常大的提升。在智慧地理創(chuàng)新實驗室的同學則進行了很多地理模擬實驗(如下圖所示)。本次在華東師范大學的學習讓同學們印象深刻。第二節(jié)野外水樣標本的采集、檢測與應用案例
水樣標本的采集、檢測與應用相對于巖石與礦物標本更加專業(yè),操作難度更大,但是,學生如果能夠進行水樣標本的采集與檢測,也會對學生產(chǎn)生積極有利的影響。多年以來,上海市延安中學的師生利用暑假的時間對黃浦江上游(淀山湖及上游地區(qū))進行考察,利用GPS手持機進行詳細經(jīng)諱度的測量,從黃浦江的源頭開始設立多個采樣點,利用便攜的專業(yè)儀器,現(xiàn)場測量水樣的水溫、pH、溶解氧量、電導率、池度等指標。除了現(xiàn)場采集水樣利用速測技術測量其各項數(shù)據(jù)夕卜,師生還會將水樣帶回學校,在專業(yè)人員的幫助下再進行化學需氧量(COD)、生物需氧量(BOD)、氨氮的檢測。第六章研究的不足與展望
關于自然地理標本本身的應用問題也是值得繼續(xù)探討的。自然地理標本的應用對中學地理教學確實有很多有益的影響,自然地理標本就像是自然地理環(huán)境中一個個微小的“細胞”,“細胞”是組成“生物結構”的基礎,雖然通過微小的“細胞”也能反映出“生物結構”的問題,但也應該從由“細胞”組成的各個“系統(tǒng)”研究“生物結構”的運行狀況。也就是說,微觀的自然地理標本與宏觀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好似一對“矛盾體”,這對“矛盾體”之間要架設一座橋梁,不能因為自然地理標本的應用而忽略對整個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關注,不能人為割裂自然地理標本與自然地理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解決這一“矛盾體”需要學者的繼續(xù)研究,也需要教師的不斷實踐。筆者相信,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發(fā)展,國家基礎教育的根本任務確定為立德樹人,多元評價體制的推行,國家對教育公平戰(zhàn)略的關注,會有越來越的學者思考基礎教育存在的問題。具體來說,當前學校硬件條件不足的現(xiàn)狀會隨著國家、政府對基礎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和教育公平戰(zhàn)略的推行得到逐步改善;社會、學校和教師的思想觀念則會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觀念的確立,單一教育質量評價方式的打破發(fā)生一些改變。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筆者認為自然地理標本應用于中學地理課堂是值得期待的。
.............
參考文獻(略)
,
本文編號:4307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shubaike/lwfw/43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