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第一諧謔曲的創(chuàng)作與演奏分析
引 言
一、選題的目的與意義
肖邦的諧謔曲在鋼琴作品中占有著不同凡響的意義,除了有一貫人們認為的優(yōu)雅細膩的旋律,但在表現(xiàn)作者愛國情懷上,以及內(nèi)心各種掙扎情愫上又有震撼的感受。本篇論文結合多位在音樂界有舉足輕重地位的鋼琴家的演奏,通過系統(tǒng)的分析和對比,使演奏者對肖邦第一諧謔曲的演奏有更為直觀的把握,同時取各家之所長,完善自身的演奏。
........
二、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及趨勢
蘇聯(lián)鋼琴家索洛甫磋夫創(chuàng)作的《肖邦的創(chuàng)作》,全面系統(tǒng)的從和聲、曲式、演奏等角度對諧謔曲進行詳細分析,其中有很多見地讓我們對諧謔曲的發(fā)展以及獨立后的特征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同時對演奏幫助很大。 于潤洋先生所寫的《悲情肖邦》中提出肖邦的諧謔曲中蘊含的這種悲劇——戲劇性,讓我們更全面的了解肖邦的作品,是我們探究肖邦的諧謔曲,以及演奏和教學方面的寶典;單獨對《b 小調第一諧謔曲》分析的也有很多,像如上海音樂學院祝小菊的期刊《肖邦諧謔曲研究》也是多角度分析作品,對作品進行解剖;還有側重演奏方法的;介紹如何觸鍵、把握速度,以及踏板使用方法的;也有將貝多芬作品中諧謔曲部分與肖邦諧謔曲作比較的;從戲劇性的風格方面入手的等等。
......
三、該課題的研究思路
本篇論文除了對諧謔曲發(fā)展歷程及肖邦第一諧謔曲創(chuàng)作特征進行概括總結,重點是剖析魯賓斯坦、霍洛維茨、托馬斯·瓦薩里 (Tamas Vasary)、李云迪的演奏版本,從旋律色彩、觸鍵方式及裝飾音、踏板使用等方面分析不同音樂家的演奏特點,結合自身學習經(jīng)驗,多角度分析作品的演奏方法,取各名家演奏之長,細致分析演奏的不同效果。
........
第一章 肖邦生平簡介及諧謔曲創(chuàng)作概述
第一節(jié) 肖邦生平簡介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1810─1849),浪漫時期著名作曲家、鋼琴家,出生于波蘭。 作為不世出的音樂天才,肖邦自幼便展現(xiàn)出杰出的音樂天賦,七歲創(chuàng)作《波蘭舞曲》,八歲登臺演出,十六歲進入華沙音樂學院學習,二十歲之前就已經(jīng)譽滿華沙。華沙起義失敗之后,波蘭滅亡,雖國破山河在,可是肖邦不得不移居巴黎。身背亡國之恨的肖邦,只有藉琴聲來排遣自己的抑郁之情,他將自己的滿腔悲憤和赤子之情融入作品,留下多部流芳百世的不朽之作。被人們熟知的有充滿愛國革命熱情的《革命練習曲》,本篇論文所寫的《第一諧謔曲》,懷念祖國,思念親人的夢幻般的作品,像如他大多數(shù)夜曲、幻想曲。還有最令人熟知的《小狗圓舞曲》、《雨滴》等作品,真是枚不勝舉。 肖邦被譽為“鋼琴詩人”,雖充滿著浪漫主義情懷,卻又不失一身傲骨。對待落難的同胞,肖邦會無償演出和募捐,而面對達官顯貴們的邀約,他卻永遠一副不卑不亢的姿態(tài)。甚至在祖國落難之時拒絕了沙俄授予的“俄國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舒曼更是說,他的音樂宛如“藏在花叢中的一尊大炮”。 肖邦一生顛沛流離,感情生活也是一波三折,身處逆境的肖邦在與命運的抗爭中毫不妥協(xié),可惜天妒英才,1849 年,年僅 39 歲的肖邦英年早逝,客死他鄉(xiāng)。但他留下的寶貴音樂財富卻讓世人敬仰膜拜。 肖邦一生創(chuàng)作了約二百部鋼琴作品,涵蓋了鋼琴各種題材,像如協(xié)奏曲、敘事曲、諧謔曲、練習曲、圓舞曲、夜曲、即興曲等等。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從小肖邦深愛自己祖國的民族文化,那些波蘭人民熱情奔放、質樸純真的情懷早已融入他的血液,在他的作品中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像如他所作的波萊羅舞曲、波羅乃茲等等,靜心傾聽,都如一幅幅豐富多彩的生活畫卷。
........
第二節(jié) 諧謔曲發(fā)展概述
諧謔曲最早出現(xiàn)在 17 世紀初期的意大利。早期既有聲樂作品也有器樂作品,旋律多為輕松愉快的,三拍子為主。17 世紀中期后,器樂的諧謔曲開始增多。18世紀初,諧謔曲演化成一個套曲或多樂章作品中的一個樂章,通常以快板的形式出現(xiàn),旋律依然是輕松快活為主。18 世紀晚期,開始逐步取代原本是小步舞曲的樂章,而真正意義作此改變的作曲家就是貝多芬。19 世紀中期以來,諧謔曲有了更為突破的變化發(fā)展,普遍成為一個獨立的作品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
........
第三節(jié) 肖邦諧謔曲的創(chuàng)作因素
肖邦對鋼琴音樂的發(fā)展所作出的貢獻是全方位的,傳承古典,也絕不泥古不化。從他對諧謔曲的大膽創(chuàng)新就不難看出,使得諧謔曲成為獨立的大型鋼琴獨奏作品,包括他的敘事曲也是,在結構的安排,情感的處理,內(nèi)容的取材上,不得不說他是一位推陳出新的執(zhí)著鋼琴音樂發(fā)展的鋼琴巨人。 肖邦的這四首諧謔曲,其中三首小調,一首大調,皆為精品。他把作為套曲中一個固定樂章的諧謔曲獨立出來,將諧謔曲變成善于表現(xiàn)戲劇性的音樂體裁,并重新定義,使之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類型,這一切完全是他自出機杼的獨特創(chuàng)造。 b 小調第一諧謔曲是肖邦早期的作品,但結構規(guī)模已然比較龐大,注明獻給.T 阿爾布萊希先生。這首作品經(jīng)常被拿來與 c 小調練習曲和 d 小調前奏曲相提并論,被認為是愛國情感的最強烈的典型代表作,在當時那樣一個特殊的歷史時刻,肖邦透過作品向我們傳達對祖國淪亡的悲憤以及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它就像一部極具戲劇性沖突的氣勢恢宏的偉大史詩,可謂他四首諧謔曲中的典范之作?稍诔霭鏁r間上,,一度引起人們的懷疑,因為作品寫作的時間與出版的時間并不一致,這首作品出版前后的作品都是充滿清新的田園風格的作品,與當時肖邦正處為祖國命運擔憂憤慨的心境完全不相符,因此也成了人們熱議的話題。 但不論如何我們都要承認這是肖邦最能展現(xiàn)慷慨激昂的情感特質的作品之一,《第一諧謔曲》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后面結構龐大的大型作品的基礎,是肖邦創(chuàng)作的一個新的里程碑,也是藝術家們不斷創(chuàng)新,挖掘和發(fā)展新的音樂形式的積淀。
....
第二章 肖邦第一諧謔曲的創(chuàng)作特征 ......... 4
第一節(jié) 曲式結構 ..... 4
第二節(jié) 和聲特色 ..... 4
第三節(jié) 旋律色彩的變化 ....... 6
第三章 肖邦第一諧謔曲演奏分析 ...... 8
第一節(jié) 演奏分析綜述 .... 8
第二節(jié) 魯賓斯坦的演奏版本分析 .......... 10
第三節(jié) 霍洛維茨的演奏版本分析 .......... 11
第四節(jié) 托馬斯·瓦薩里的演奏版本分析 ....... 12
第五節(jié) 李云迪演奏版本分析 .... 12
第三章 肖邦第一諧謔曲演奏分析
第一節(jié) 演奏分析綜述
通過前面對肖邦第一諧謔曲結構的分析,可以把這首作品分成這樣幾個部分:主部 A 段、主部 B 段、中部 CD 段、結尾。這四部分作為作品的框架,在色彩處理、觸鍵方式上有著明顯的區(qū)別,也是我們演奏好這個作品需要分析的重點之處。 主部第一主題出現(xiàn),三連音的節(jié)奏型要求均勻,力量略微向上的沖刺,給人以向前奔跑的感覺,大臂放松一句跑完后,快速自然落下將音頭抓好,使之有一定的爆破力,但又不夸張。接下來的跑動手臂平穩(wěn),手指主動彈奏并且控制好音量,力量轉移向右走。尾音把力量甩出,空拍要干凈利落,切不可拖泥帶水,否則會影響演奏效果。連接部的強弱對比需要控制好觸鍵力度,弱力度的地方加一點柔音踏板,使之形成強烈對比。 主部 B 段相對 A 段來說,情緒表達更加激動,觸鍵松鍵要更為干凈果斷,讓旋律向前行走的感覺更加強烈,節(jié)奏上稍微緊湊一些。這一段的練習對指尖和力量移動要求很高,需要注意準確性,抓鍵要牢固,同時要突出旋律,難度比較大。對每小節(jié)的第一個起始音,以及標注的需要重彈的音,觸鍵時不能太硬,要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慢觸鍵、深觸鍵。踏板也要隨著旋律的律動靈巧運用,更換干凈利落,以達到變化多端、精致細膩的演奏效果。而對這段對旋律的把控,彈奏出來的實際效果會因每個人的理解不同,技術能力不同而風格迥異,這方面將在后面分析各位作曲家演奏的實際效果時對比說明。 中部 C、D 段速度需要適中,不可太快,但是考慮重復段落較多,可以適當讓音樂流動起來,以免造成拖沓的感覺。演奏時可以伴隨旋律在心里哼唱,隨著旋律的跌宕起伏,左手與右手在力度上要相得益彰,當旋律向上走時,左手可適當深觸鍵加大一點音量烘托出右手的旋律,也不可單單只靠右手將音量推高,這樣柔美的音色可能會有所損壞。
結 語
肖邦的諧謔曲作品在其所有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各比賽、音樂會中大量使用,同時也具備結構龐大、演奏技術要求比較高等問題。所以很值得我們在演奏上多研究,以便更好地把握肖邦的諧謔曲作品。 本篇論文結合大量有關肖邦作品的資料,言簡意賅的把肖邦作品中的要點進行系統(tǒng)總結,涵蓋背景、題材、和聲、曲式結構、色彩變化等多個方面,把重要的需要注意的方面進行介紹。本篇論文的主要意圖還是在最后一個章節(jié),就是演奏的分析,列舉的魯賓斯坦、霍洛維茨、托馬斯·瓦薩里、李云迪也是活躍在音樂界及其享具盛名的大師,全世界對他們的評價也是極高,這樣便更有研究價值和說服力,對本篇論文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 通過一系列分析,總結如下,肖邦第一諧謔曲的演奏要最貼合肖邦的最本質的風格,在此基礎上,也可有個人見地和發(fā)揮,忌諱只顧一味的炫技,還是要回歸音樂最本質的質樸,同時要把握好作者創(chuàng)作作品時內(nèi)心最真摯最想表達的情感,才能將作品演繹的更好.
.........
參考文獻(略)
本文編號:3793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shubaike/lwfw/37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