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市垃圾衛(wèi)生填埋場建設項目風險管理研究
第 1 章 緒論
1.1 選題背景
城市生活垃圾是指在城市日常生活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固體廢物。由于生活垃圾存在著產生量大、有機物含量高、成分復雜等特點,如果不能有效地處理,將導致空氣、土地、水源等的嚴重污染。
由于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生活垃圾的產生量日益增加,并且由于必要的設施建設、維護、處理資金缺口較大,導致城市污染嚴重。
此外,如何才能實現城市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多種垃圾處理工藝,如何選擇最適合本城市的工藝方法,也考驗著執(zhí)政者的水平。城市生活垃圾如果處理不好,將傳播疾病,阻礙城市的發(fā)展。
DG 市是一座新興的港口城市。隨著城市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城市人口的增長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產生量逐年增多。但多年來,該市城市生活垃圾一直采用臨時垃圾場填埋,對垃圾滲瀝液、垃圾堆體產生的沼氣均未作出導出、收集及處理。
DG 市采用臨時垃圾場填埋城市生活垃圾,不僅對周圍環(huán)境造成嚴重污染,同時存在著不安全隱患,嚴重影響城市的形象,也不適應現代化城市建設與發(fā)展的要求。建設垃圾衛(wèi)生填埋場已成當務之急。建設城市垃圾衛(wèi)生填埋場已列入《DG 市城市總體規(guī)劃》
據此,DG 市在 2013 年提出了“遼寧省 DG 市垃圾衛(wèi)生填埋工程項目”,,并委托遼寧建設咨詢公司編制了項目建議書,遼寧省發(fā)展計劃委員會以遼計發(fā)【2013】618 號文對項目建議書予以批復。
....................
1.2 項目工程概況
1.2.1 城市概況
DG 市位于中國東北地區(qū)南部、遼寧省東南部,北緯 39°45′~40°15′,東經123°22′~124°22′,南瀕臨黃海,擁有黃海最北端海岸線 125.8 公里(其中島嶼岸線32.5 公里),也是我國海岸線的北端起點(有“海角”之稱);東南隔鴨綠江與朝鮮相望。DG 市市域土地面積 2445 平方公里,行政區(qū)劃現屬丹東市管轄,DG 市區(qū)北距丹東市區(qū) 37 公里,西南距大連市 287 公里,西北距省會沈陽 323 公里。市域周邊西與(大連)莊河市為鄰,北與(丹東)鳳城市、(鞍山)岫巖縣接壤。
1.2.2 環(huán)境衛(wèi)生事業(yè)概況
(1)環(huán)衛(wèi)管理機構
DG 市環(huán)境衛(wèi)生管理處為市政主管全市環(huán)境衛(wèi)生的職能機構,隸屬于 DG 市住建局;DG 市橋南經濟開發(fā)區(qū)單獨設有公用事業(yè)管理處,隸屬于開發(fā)區(qū)城建分局,負責管理開發(fā)區(qū)環(huán)境衛(wèi)生。
(2)生活垃圾收運體系
DG 市城市生活垃圾主要采用以下辦法收運。一是七條街道(東港路、濱河路、新興路、迎賓大街中段、黃海大街、大東街、臨園街)實行垃圾袋裝化,由環(huán)衛(wèi)收藏車每日三次收集,排放至臨時垃圾場填埋;二是由社區(qū)、物業(yè)管理部門將收集的垃圾運送到臨時垃圾場填埋;三是兩個菜農委(新溝菜農委、站前菜農委)、六個村(友好村、安康村、土房南村、土房北村、三家井村、柞木村)垃圾自行收集,并運送至臨時垃圾場填埋。
生活垃圾的成份比較復雜,從組成看大致可以分為有機物、無機物與可回收廢品三大類。根據 DG 市的統(tǒng)計資料,生活垃圾如表 1.1 所示。
.........................
第 2 章 相關概念與理論基礎
2.1 相關核心概念
2.1.1 建設項目
所謂建設項目,也被稱作為工程項目或者是工程建設項目,它是指投資額較大,經過前期調研、中期決策、后期實施等程序,在一定的約束條件下達成的一種一次性過程,這種過程以形成固定資產為明確目標。在我國,建設項目是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簡稱。
建設項目的基本特征有:(1)項目組成比較確定;(2)一次性的特點;(3)在一定的約束條件下,以形成固定資產為特定目標;(4)需要遵循必要的建設程序和經過特定的建設過程;(5)具有投資限額標準。
2.1.2 項目風險
對于建設項目的風險,國內外學者均進行了極其有價值的研究與闡述。Erikson(1979)將建設項目風險定義為揭示建設過程中闡述的經濟損失或獲得。Levitt(1979)將建設項目風險總結為建設工程中可變的變化導致業(yè)主最終造價的不確定性。宋明哲(1984)將“風險”定義為“主觀說”與“客觀說”兩類2。所謂“風險”的主觀說,即風險是關于損失的不確定性,至于不確定性的范圍包括發(fā)生與否的不確定性、發(fā)生時間的不確定性、發(fā)生狀況的不確定性以及發(fā)生結果程度的不確定性。他認為此說所定義的“風險”,純屬于個人對客觀事物的主觀估計,因而無法用客觀的尺度予以衡量。所謂“風險”的客觀說,定義風險為在特定的客觀情況下及在特定的期間內,某一結果發(fā)生的可能差異程度。
本文所謂建設項目風險就是在項目從前期可行研究,到項目實施,再到項目建成的整個建設項目生命周期內,可能導致項目進程與當事者的期望相背離的不確定因素的集合,這些因素將給當事者帶來不確定性的損失。
..........................
2.2 風險的識別
在項目風險的識別上,我們普遍按照下列程序進行,即首先要辨別不確認因素,這些因素在所發(fā)現或者所預測的因素中的;其次是要想辦法確認這種不確定性的客觀存在因素到底是什么;最后建立風險清單。 DG 市垃圾衛(wèi)生填埋場項目進行風險識別的依據為:
(1)建設目標的描述。在風險管理上,風險識別就是識別影響項目目標達成的不確定性因素,再識別各種風險因素。DG 市垃圾衛(wèi)生填埋場項目的建設目標是使 DG 市市區(qū)以及周邊四個相關鄉(xiāng)鎮(zhèn)的全部生活垃圾經處理后達到無害化。項目在前期規(guī)劃、施工、運行過程中均存在風險。
(2)項目的前提、假設和預測因素。本項目在前期實施的過程中,聯系專業(yè)機構制作了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與環(huán)境影響報告。這些報告完成的過程中,需要相關專家進行實地的勘察、測量、數據整理等,在這些過程中,也能發(fā)現一些隱藏的風險。如地質條件帶來的施工風險等。
(3)類似項目的歷史資料。其他垃圾填埋場建設過程中對項目的風險因素分析、事件發(fā)生的記錄等對本項目具有極強的參照意義。在本項目的前期,我們對遼寧省鞍山市、遼陽市、丹東市以及我國較早建成的杭州天子嶺填埋場進行了橫向比較研究。
因此,在咨詢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后,對 DG 市垃圾填埋場建設項目進行風險識別,通過相關專家實地的勘察與數據收集,確定影響該項目建設質量、進程、盈利等不確定性因素如下所示:
............................
第 3 章 DG 市垃圾衛(wèi)生填埋場建設項目風險識別與評價 ......................... 20
3.1 風險的識別 ............... 20
3.2 風險的評價 ......................... 25
第 4 章 DG 市垃圾衛(wèi)生填埋場建設項目風險對策 ....... 28
4.1 公眾意見風險應對措施 ..................... 28
4.2 投資資金風險應對措施 ............. 30
第 4 章 DG 市垃圾衛(wèi)生填埋場建設項目風險對策
4.1 公眾意見風險應對措施
公眾意見風險要采取風險控制與風險轉移相結合的應對策略。
由于垃圾填埋場的建設符合國家的相關要求,要積極向公眾宣傳建設垃圾填埋場的意義。國家及省、市多次下發(fā)文件,要求對城市垃圾要盡快做到減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理。為貫徹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提高我國污水、垃圾處理水平,改善城市環(huán)境質量,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2002 年 9 月 10 日,國家計委、建設部、國家環(huán)保總局聯合發(fā)出《關于印發(fā)推進城市污水、垃圾處理產業(yè)化發(fā)展意見的通知》,要求各級政府要統(tǒng)一認識、明確任務,加強以污水、垃圾處理為重點的城市環(huán)境綜合治理工作,堅決糾正以犧牲環(huán)境為代價發(fā)展經濟的行為,堅持經濟建設和環(huán)境保護措施同步規(guī)劃、同步建設、同步發(fā)展,著力保護和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力爭“十五”期間,城市環(huán)境污染惡化的趨勢總體上得到控制,使部分城市和區(qū)域的環(huán)境質量有較大改善。全面實行城市垃圾處理收費制度,保證垃圾處理企業(yè)的運營費用和建設投資的回收,實現垃圾收運、處理和再生利用的市場化運作,推進城市垃圾處理產業(yè)化發(fā)展。
此外,采取風險轉移的方式,邀請第三方和政府一起對公眾進行調查。針對項目選址,進行了前期公眾調查,共發(fā)放調查表 60 份,回收 59 份,回收率 98%;有效答卷 59 份,有效率 98%。被調查者從事的職業(yè)主要為農村村民、少數城鎮(zhèn)下崗工人(山林承包者),具有代表性,調查結果如表 4.1 所示。
.........................
第 5 章 結論與展望
建設項目風險管理的前提是風險識別,要識別風險,就需要對這個建設項目有充分的了解,對當地的自然條件、社會與經濟發(fā)展情況有充分的掌握,結合掌握的數據、信息等材料,確定能夠影響項目實施的不確定性因素,進而分析這些不確定性因素將造成什么樣的后果以及產生的原因,運用主觀評分法確定各風險在每個階段的大小,進而針對不同的風險,應用風險控制、風險自留、風險轉移這三種策略,進行項目風險管理。
本文針對目前社會上比較關注的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問題,以 DG 市垃圾衛(wèi)生填埋場的建設為例,通過閱讀大量的文獻材料與前期的數據收集,結合專家學者的意見,分析了影響填埋場建設的公眾意見、投資資金、技術風險與管理風險,進而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
針對公眾意見,采取風險控制和風險轉移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加強宣傳、增加公開透明度、社會調查等,可以減少公眾意見造成的風險。
針對投資資金,采取風險自留與風險轉移相結合即自籌、貸款、補貼籌集資金的應對策略,采取風險轉移即簽訂合同的應對搬遷費用變化。
針對技術風險,主要分析設計、施工、基礎設施配套、工藝選擇等因素。對于地質條件采取風險自留即在設計中考慮地質條件設計的應對策略,對氣候環(huán)境采取風險自留即在設計、建設過程中考慮氣候環(huán)境因素的應對策略,對環(huán)境污染采取風險控制即采取一系列措施控制污染的應對策略,對于設計采取風險轉移即簽訂合同的應對策略,對施工采取風險轉移即簽訂合同的應對策略,對于對市場變化采取風險轉移即招投標、簽訂合同的應對策略,對防火防爆采取風險控制即采取措施防火、制定滅火預案的應對策略,對基礎設施配套采取風險轉移即前期考察可行性研究的應對策略,對工藝選擇采取風險控制即環(huán)境評價選定方案的應對策略。
針對管理風險,主要分析履約不力、組織架構不合理、工傷事故等因素,對于履約不力采取風險轉移即與監(jiān)理公司簽訂合同的應對策略,對組織架構不合理采取風險自留即建立完善的組織架構的應對策略,對工傷事故采取風險轉移即合同與保險的應對策略,對運營方面不嚴格采取風險控制即制定規(guī)章制度的應對策略。
參考文獻(略)
本文編號:3781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shubaike/lwfw/37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