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語文《記承天寺夜游》微課教案
本文關(guān)鍵詞:記承天寺夜游教案,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重點與難點:
重點:學(xué)習(xí)樸素自然的語言,體會詩情畫意的情境。
難點:揣摩作者在寫景文字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學(xué)過程 :
(一)導(dǎo)入
上節(jié)課我們學(xué)習(xí)了酈道元的《三峽》,酈道元被后人譽為“善寫山水的大手筆”,他的山水游記對后代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唐代柳宗元、宋代蘇軾等人的山水散文,都曾受他的影響。這節(jié)課我們接著學(xué)習(xí)一篇蘇軾的散文《記承天寺夜游》。
(二)解題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xué)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蘇軾有不少隨筆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斷,或渲染出一種情調(diào),或表現(xiàn)一種心境。本篇課文就出自蘇軾的一部筆記《東坡志林》,這篇僅83字的寫景小品,看似單純寫景,實則是有寓意的,耐人尋味。
(三)學(xué)習(xí)課文
、闭w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xué)生邊聽、邊在書上勾畫生字、詞。
(2)播放應(yīng)掌握字、詞的幻燈片。
幻燈片一:
、崩霉ぞ邥伦⑨尳o下列字注音。
遂 寢 藻 荇
⒉利用工具書、書下注釋解釋下列畫線的詞語。
欣然起行 無與為樂者 遂至 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 藻荇交橫 蓋竹柏影也
、菍W(xué)生借助工具書完成正音、解詞。
⑷學(xué)生默讀課文,整體感知作品的內(nèi)容,思下考以問題:
、俨シ潘伎碱}幻燈片。
幻燈片二:
思考題一:簡敘作者的寫作思路。(用文中詞語)
②學(xué)生思考、討論。
、勖鞔_思考問題一:
欲睡→起行→尋張懷民→相與步于中庭→繪景→抒懷。
、蓪W(xué)生自由朗讀課文,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
⑹翻譯課文,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內(nèi)容。
、藙澐治恼聦哟危爬▽右。
①學(xué)生思考、討論。
、诿鞔_:
第一層:(開頭……相與步于中庭)敘事,交待賞月散步的時間、原因。
第二層:(庭下如積水空明……蓋竹柏影也)寫景,寫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層:(何夜無月……結(jié)尾)抒情,面對月光、竹柏疏影抒發(fā)感慨。
、簿x課文
⑴播放思考題幻燈片。
幻燈片三:
思考題二:作者在文章中抒發(fā)了怎樣的情感?哪些詞句可以表現(xiàn)出來?
思考題三:文章第三層“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是否可以去掉?為什么?
⑵學(xué)生思考、討論。
、敲鞔_思考題二:
“欣然起行”表現(xiàn)出了作者興奮喜悅之情。
“無與為樂者”,“尋張懷民”,表現(xiàn)出作者當(dāng)時的心情是喜悅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
教師講解:作者為什么會同時具有興奮喜悅和寂寞兩種不同的心情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作者當(dāng)時的情況。宋神宗元豐二年八月,蘇軾因“烏臺詩案”被人陷害入獄,后經(jīng)人多方營救才于十二月結(jié)案出獄,被貶官至黃州,身居閑職,而且還受到監(jiān)管,過著失意的閑居生活。內(nèi)心苦悶寂寞,于是放情山水,到大自然中尋求詩情,尋求精神的寄托。
、让鞔_思考題三:
課文第三層,作者連發(fā)兩問,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們”這樣賞月的閑人”卻不可多得。
這句看似多余,但仔細品味則又感到文章因此而意味更深一層,是不可缺少的,十分精彩的一筆。這兩句話所傳達的思想感情相當(dāng)復(fù)雜,既有欣喜愉悅,又有落寞孤寂,還透出某種鄙視塵俗的自慰之情。這種復(fù)雜的心情,一方面是由于蘇軾政治上失意,內(nèi)心苦悶才放情山水,在江山風(fēng)月中尋找寄托;另一方面,大自然的美所給予人的無窮愉悅,是那些追逐名利的世俗之人所無法領(lǐng)受的。蘇軾得到一種世人難以得到的滿足和愉悅,這是身處逆境的蘇軾聊以自慰的。
、衫首x,并簡要分析下列寫景語句的妙處。
、什シ艑懢罢Z句的幻燈片。
幻燈片四:
朗讀,并簡要分析下列寫景語句的妙處。
、“月色入戶”
②“欣然起行”,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⑺學(xué)生思考、討論。
、堂鞔_寫景語句的妙處。
、倬湓鹿馇那牡剡M門來了。“入戶”二字把月光擬人化,寫得自然而生動。月光似乎善解人意。主動來與人作伴,安慰這位失意的人。
②是作者的反應(yīng),見月光如見久違的知心朋友,睡意頓消,披衣而起,欣然相迎,其興奮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劬涫侨木钏冢攘18字,以極精練的文字描畫出承天寺庭院中優(yōu)美的月色,表現(xiàn)出濃郁的詩情。其妙處在于:將月色當(dāng)作水來描寫,將月下的竹柏影當(dāng)作水中的藻荇來描寫,前者突出月光的“空明”之色,后者突出樹影的“交橫”之態(tài),創(chuàng)造出一個澄澈透明的世界。
、椭笇(dǎo)學(xué)生課文,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小結(jié)
這節(jié)課,我們學(xué)習(xí)了蘇軾的散文。這篇短文不足百字,卻膾炙人口,堪稱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文章通過記事、寫景、抒情,以極精練的語言,創(chuàng)造出一種詩一樣的藝術(shù)境界,表現(xiàn)出作者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給人以美感和熏陶。請同學(xué)們課下反復(fù)誦讀,深入領(lǐng)會本文語言運用的妙處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記承天寺夜游》一文看似淺顯,卻別有情趣,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心境的?
初二語文《記承天寺夜游》微課教案
導(dǎo)語:《記承天寺夜游》是著名的豪放派詩人蘇軾的代表作,表達的情感分別為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下面是小編分享的記承天寺夜游的原文譯文,歡迎閱讀!
記承天寺夜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 蘇軾與張懷民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mip-img alt="記承天寺夜游原文譯文" src="http://www.bigengculture.com/uploads/allimg/170518/0615524644_1.png" />
記承天寺夜游原文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開衣裳準備睡覺,看見月光照進唐武德門戶,便高興得起來走動。因為想到?jīng)]有可以和我共同游樂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色灑滿庭院,如同積水自上而下充滿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錯雜,原來那是竹子柏樹的影子。哪個夜晚沒有月色?那個地方?jīng)]有竹子和柏樹?只不過少有像我們這樣的閑人罷了。
記承天寺夜游原文賞析:
《記承天寺夜游》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復(fù)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時候,“月色入戶”,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難得,不免讓人欣喜。可是沒有人和自己共同賞月,只好去找同樣被貶的張懷民,這里面有多少貶謫的悲涼與人生的感慨呀!兩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閑的。自比“閑人”,則所有意味盡含其中。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動形象的描繪,透露出作者在貶謫中雖感慨身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達了作者曠達樂觀的胸懷。
讀后,仔細品味,眼前似有潺潺流水淌過卵石,彈出一支清新的曲調(diào),給人以無限美的享受。
回神凝思良久,才漸漸領(lǐng)悟。
這里的“美”首先來自內(nèi)容的“真”。東月朗照,激發(fā)了作者的游興,想到?jīng)]有“與樂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尋伴,這時錯覺生趣,情感觸動,于是記下此景此情,順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諧自然,毫無雕飾造作之感。
這“美”來自語言的“純”。筆記如同拉家常,娓娓敘來。雖然沒有奇警之處,但卻不能增刪或改動什么字眼兒。點明日期,是筆記體游記所必須的,“月色入戶”與“欣然起行”互為因果,寥寥數(shù)字,何其洗練!寫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詞,不枝不蔓,體現(xiàn)出空靈、坦蕩的意境,將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貼切,“交橫”一詞更準確地表現(xiàn)了藻荇姿態(tài),仿佛觸手可及。接著,作者筆鋒陡轉(zhuǎn),連發(fā)二問,既親切自然,富于韻律,又拓展時空,發(fā)人思緒。
這“美”來自結(jié)尾的“精”。從文章結(jié)構(gòu)看,結(jié)句屬“合”,就此打住。從語意上看,它包蘊豐富。“閑人”一詞,表面上是自嘲地說自己和張懷民是清閑的人,閑來無事才出來賞月的,實際上卻為自己的行為而自豪——月夜處處都有,卻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賞的,有了人的欣賞才有美,只有此時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運的,因為有情趣高雅的人來欣賞它。其次,“閑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遠大的抱負,但是卻被一貶再貶,流落黃州,在內(nèi)心深處,他又何嘗愿做一個“閑人”呢?賞月“閑人”的自得只不過是被貶“閑人”的自慰罷了。 總之,游記以真情實感為依托,信筆寫來,起于當(dāng)起,止于當(dāng)止,猶如行云流水,于無技巧中見技巧,達到了“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純”的境界。
記承天寺夜游原文譯文
導(dǎo)語: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描寫的是月下美麗的景象,體現(xiàn)詩人蘇軾愉快的心情以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下面是小編分享的記承天寺夜游,歡迎閱讀!
<mip-img alt="記承天寺夜游選自哪" src="http://www.bigengculture.com/uploads/allimg/170518/0615524644_0.png" />
記承天寺夜游選自哪?
《記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創(chuàng)作的一篇散文,選自《東坡志林》(中華書局1981年版)卷一,寫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dāng)時,作者正因“烏臺詩案”被貶謫到任職。本文對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作者當(dāng)時生活的一個片段。
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細化賞析
“月色入戶”:寒夜寂寥,“解衣欲睡”,這當(dāng)兒,月光悄悄地進了門。“入戶”二字,把月光擬人化。月光似乎懂得這位遷客的孤獨寂寞,主動來與他做伴。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應(yīng);寫出他睡意頓消,披衣而起,見月光如見久違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個被朝廷所貶謫的“罪人”,我們可以想見他這時交游斷絕、門庭冷落的境況;只有月光毫無勢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來拜訪他。四字寫出了作者的喜悅和興奮。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作者與張懷民同是被貶之人,于是作者便想到了張懷民。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作者與張懷民心有靈犀,及其友情之深厚。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一是感慨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負了良辰美景,二是表現(xiàn)了作者安閑自適的心境,三是透露出自己不能為朝廷盡忠的抱怨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此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將澄澈的月光比成積水,用交錯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虛實相生,相映成趣,化無形為有形。“積水空明”寫出了月光的皎潔,空靈,“藻荇交橫”寫出了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前者給人以一池春水的靜謐之感,后者則具有水草搖曳的動態(tài)之美,整個意境靜中有動,動中愈見其靜,一正寫,一側(cè)寫,從而創(chuàng)造出一個冰清玉潔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zé)o塵俗的襟懷。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寫作技巧
1.比喻傳神: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正面/側(cè)面描寫相結(jié)合: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3.抓住了瞬間的感受: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4.虛實(動、靜)結(jié)合:把竹柏(實、靜)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虛、動)。
寫作特點
1.信筆疏意,隨物賦形。
2.描寫月色,如詩如畫。
3.語言凝練含蓄,饒有余味。
作者心境
雖然自己有欣賞美景的樂趣,但是并不得意。將自己寄情于山水之間,有失意的自我排解。
詞句答疑
本文體現(xiàn)二人友情的句子: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唯張懷民可與同樂);懷民亦未寢(兩人遭遇相同,心境也相同); 相與步于中庭(兩人親密無間);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兩人遭遇相同,心境相同,志趣也相同,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水中藻、荇交橫”說明了當(dāng)時月色之濃、清、亮。
閑人:蘇軾這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有名無實,所以自稱“閑人”。
寫月突出其明,寫境突出其靜,寫影突出其形,寫人突出其閑,寫情突出其空。
記承天寺夜游選自哪
語文記承天寺夜游的教案怎么寫呢?記承天寺夜游反映了詩人蘇軾賞月的愉快的心情,體現(xiàn)蘇軾的樂觀人生態(tài)度。下面是小編分享的語文記承天寺夜游的教案,歡迎閱讀!
教學(xué)目的:掌握一些實詞,能譯重點句子,理解中心、寫法。
教學(xué)重點:理解清幽寧靜的藝術(shù)境界復(fù)雜微妙的感情。
教學(xué)難點:同“重點”并理解“閑人”的深刻內(nèi)涵。
德育滲透要點:學(xué)習(xí)蘇軾做一個樂觀豁達、積極進取之人。
教學(xué)步驟:
一、 一分鐘演講:師生簡評。
二、 激情導(dǎo)入:
在命運的重錘下,我國古代的詩人們基本上有這樣三種態(tài)度:一種是不變初衷,頑強地回擊命運的挑戰(zhàn),永遠懷著一顆積極進取之心;第二種是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消極避世,隱忍退讓;第三種則是被命運的重錘嚇破了膽,從此茍且偷生。北宋豪放派詞人蘇軾屬于哪一種人呢?(學(xué)生如果說出第一種就不再往下引導(dǎo),如果說不出就按下面往下引導(dǎo))。我們曾經(jīng)學(xué)過北宋文學(xué)家、豪放派詞人蘇軾的《浣溪沙》這首詞也是他被貶黃州的元中五年所作。學(xué)生背誦“山下蘭芽短浸溪,——”。同學(xué)們背誦此詞后說說蘇軾是個什么人。我們曾經(jīng)學(xué)過他的《浣溪沙》中著名的句子是“誰道人生不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可見他是一個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人。今天我們繼續(xù)學(xué)習(xí)《記承天寺夜游》,進一步了解他的生活態(tài)度,他的內(nèi)心世界。{板書}
三、 復(fù)習(xí)檢查:
現(xiàn)在請兩位同學(xué)到黑板上默寫《記承天寺夜游》,其他同學(xué)大聲地自由朗讀、背誦全文。指導(dǎo)一個默寫到“相與步于中庭”,一個默寫“庭下如積水空明”到結(jié)尾。要求學(xué)生寫得不要太高了,寫一行空一行,老師要在字里行間作筆記。
師生共同糾正默寫的錯誤。
提問以下字詞解釋:
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 遂 相與步于中庭 空明
交橫 蓋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四、 解讀全文:
全班同學(xué)朗讀全文,粗略感知全文。
問:時間?
明確:“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這像是寫日記,老老實實地寫出了年月日,又寫個字“夜”。
問:夜里干什么?
明確:“解衣欲睡”。干脆睡覺吧。沒有什么事可干的,也沒有作業(yè)可寫也沒有電視可看,也沒有家人一起說話,也沒有朋友喝酒聊天。這是怎么回事?
背景簡介:元豐二年,蘇軾被御史李定等人摘出他詩中有對王安石新法評價的詩句,說他是以詩誹謗新法,于是將他逮捕下獄,這就是“烏臺詩案”。經(jīng)弟弟蘇轍等人多方營救才保住了性命。同年十二月被貶往黃州現(xiàn)在的湖北黃岡縣南。雖給了他個檢校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的官銜,實際上是作為政治犯地方官監(jiān)管。不準簽署文件,不準處理公務(wù),甚至連行動自由也受到限制,有些朋友也因此不敢與他往來。
原來他是一個人獨處定惠院內(nèi),無事可做只有睡覺。
問:就在這時他看到了什么?
明確:“月色入戶”。月亮悄悄地帶著它詳和的銀光走進了蘇軾的家里。問:這句是什么修辭?
明確:擬人。(板書)蘇軾知道自己有什么可干的了。
問:干什么?
明確:賞月,尋找樂趣。
于是他興奮喜悅地“欣然起行”。這兩句一伏一起,一沉悶一活躍,文章 頓顯波瀾。
問:為什么“月色入戶”能使蘇軾披衣而起,興致陡增呢?
明確:可能是兩個原因:一是蘇軾對大自然特別是對月光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在他留下的詩詞中有相當(dāng)數(shù)量的詠月佳句。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等。二是由于貶謫中的孤獨和郁悶,他企圖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得以排除,調(diào)整好心態(tài),重歸于平靜坦然、樂觀曠達的心境中。他東走走西看看,一個人沒啥意思,再有一個人共賞這良辰美景就好了。“念無與為樂者”就是這個意思,于是他就想著找朋友去。
問: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誰啊?
明確:張懷民。
問:張懷民住在哪兒?
明確:承天寺。
懷民簡介:承天寺,在今湖北黃岡縣南。張懷民,名夢得,他和蘇軾遭遇相同,也被貶黃州,居住在承天寺里。他在寺旁還建了一大體上亭子。蘇軾題名為“快哉亭”,就是“快樂亭”。在這里他們可以共同排遣被貶后郁悶的心情,可見,他們是性情相投的朋友親密戰(zhàn)友。從哪兒能看出他們性情相投呢?“懷民亦未 ”中“亦”,“也”的意思。張懷民想必也不愿錯過這良辰美景。于是他倆就“相與步于中庭”,在庭院中悠閑地散步。以上是全文的第一層(板書)。
問:這些是敘事還是寫景、抒情、議論?
明確:敘事(板書)。
問:敘了何事?
明確:一、寫“尋友賞月”(板書)。
問:以下轉(zhuǎn)入到寫什么了?
明確:寫景。(板書)學(xué)生齊聲朗讀寫景的三個句子。作者寫月色用了18個字,這歷來被譽為寫月色的絕唱。
問:那到底絕妙在哪兒呢?請同學(xué)們從寫法角度入手回答。
審美教育:一是比喻超凡脫俗(板書)。一般人寫月色總是說“月光如水”,這雖很準確,但顯得陳舊。蘇軾同樣把月色比喻成水,但又用了錯覺。庭院里是一片澄澈得近于空明的積水,他竟看到了有水生植物交錯在一起。不對呀!院子里怎么可能有水生植物呢?最后一句答疑 “蓋竹柏影也”。原來月光把院里竹樹柏樹的影子照在地上了。
問:那天的月夜一定還伴著什么?
明確:微風(fēng)。竹柏的枝葉在搖曳著,于是它們的影子就在清澈如水的地上柔情地搖啊擺啊,搖啊擺啊。點染出了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比喻是絕唱;
問:還有什么絕妙之處?還是從寫法上分析。
明確:二是動靜相結(jié)合。
問:哪句給人一種靜謐之美?明確:“積水空明”。靜景(板書)。
問:哪句給人動態(tài)搖曳之美?明確:“藻荇 橫”。動景(板書)。
問:還有絕妙之三?明確:“處處有月處處不提月”(板書)。三句沒提一個“月”字,但給人的感覺卻是月光無處不在。月光把影子從空中到地上整個地包裹了起來,象一個空靈透明的水晶球,好一個良辰美景!以上第二層是寫景,寫了良辰美景(板書)。
問:文章最后一層是什么?
明確:三、抒情、議論(板書)。學(xué)生齊聲朗讀最后一層。連續(xù)兩次發(fā)問,是什么問句?明確:反問。
問:意思是肯定還是否定 ?
明確:肯定。“哪一夜都有月光,哪一處都有竹柏”,這是個否定的反問句,更加強了肯定的語氣,所以感情強烈,是抒情的表達方式。
問:這兩個反問句是為了引出什么句子?
明確:“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這句話是全文的點睛之筆(板書),它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板書),飽含了作者復(fù)雜而微妙的感情。
重點解決:此時此刻蘇軾有什么人生感悟呢?也就是明白了一個什么道理呢?大自然的美景是時時可覓、處處可尋的。但你不能只顧追名逐利、忙忙碌碌。心胸開闊一點、對名利看淡一點,把閑暇時間給自己多一點。當(dāng)然同時你還應(yīng)該是一個怎樣的人呢?還應(yīng)該是一個具有閑情雅致的人、有欣賞水平的人。那你就一定能時時處處享受到大自然美景。這是多么深刻的人生分配比例、人生感慨啊(板書)!這是第三層。所以“閑人”在這里有哪兩個意思呢?清閑之人、雅趣之人(板書)。
難點突破:剛才說到最后一句話還飽含了作者復(fù)雜微妙的思想感情。復(fù)雜,不止一種感情微妙,深奧玄妙、難以捉磨。難捉磨也要捉磨,老師先不讓同學(xué)們捉磨這句話,降低難度。
問:先看這三個句子分別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明確:“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相與步于中庭”。賞月的欣喜、貶謫的悲涼、漫步的悠閑(板書)。
問:我們再來挖掘最后一句話是不是含有這三種感情呢?
明確:有。蘇軾有閑暇、有情致賞月,欣喜;想不到是作為政治犯的角色在賞月,悲涼;他倆此時此刻有的是時間漫步、悠閑。至此,全文寥寥84個字,卻創(chuàng)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藝術(shù)境界,傳達了作者復(fù)雜微妙的思想感情(板書)。
德育滲透:
問:蘇軾在內(nèi)心深處愿意做一個整天賞景的清閑之人嗎?為什么?
明確:不。因為他是一個在政治上有遠大報負的人,此時此地賞月是一種無奈的選擇,也是排遣郁悶、調(diào)整心態(tài)的行之有效的十分必要的辦法。他的好朋友黃庭堅等人就在被貶中郁憤而死。他被一貶再貶卻不氣不死,就是他有曠達超脫陶醉凄涼之因。
五、 拓展延伸:
拓展之一:
問:同學(xué)們蘇軾的這種做法我們是不是也要學(xué)習(xí)呢?
明確: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們在生活、學(xué)習(xí)、交友、家庭中如果遇到逆境,你會采用什么方法來排泄自己的煩惱、郁悶?zāi)?唱歌、跳舞、大喊、和人交談、哭、寫作等。
拓展之二:本文寫景很有特色,其中之一是“處處有月又處處不提一個月字”。塞北的寒冬來了,天氣非常冷,要求同學(xué)們寫一段話,通過寫景寫人突出“冷”,但不能出現(xiàn)一個“冷”字。學(xué)生寫幾分鐘后,四人小組讀,再推薦幾個寫得好的,在班上讀,大家品評誰寫得形象生動。
六、 布置作業(yè):
1、課后二題。〈〈答謝中叔書〉〉〈〈記承天寺夜游〉〉都是寫自然景物,但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試加以說明。
2、找老師、課代表、組長背〈〈承天寺夜游〉〉原文和書下注釋,到老師花名冊打?qū)础?/p>
板書:
知識擴展:八年級上冊《記承天寺夜游》學(xué)習(xí)要點
一、基礎(chǔ)知識
* 文學(xué)常識
《記承天寺夜游》選自《東坡志林》。寫于作者被貶黃州期間。作者是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xué)家。
* 文言詞語
[解]除去,脫,。
[戶]門。
[欣然]喜悅的樣子。
[念]考慮、想到。
[遂]于是,就。
[寢]睡覺。
[相與]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橫]交錯。
[蓋]原來(是)。
[但]只是。
[閑人]清閑的人。
[耳]罷了。
二、理解探究
* 整體把握
這篇小品文通過寫“月”創(chuàng)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藝術(shù)境界,通過寫“閑”,傳達了作者復(fù)雜微妙的心境。將“月”“閑”融為一體,深沈含蓄,精美傳神。
* 問題探究
1.“月色入戶”表現(xiàn)了怎樣的情味?
運用擬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無聊,悄悄進門與他為伴。
2.“欣然起行”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寂寞寒夜中難得的喜悅與興奮。
3.從“念無與為樂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與誰一同賞月才不致辜負如此良宵?在這謫居的寂寞中,誰能與我同賞明月?透出憂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結(jié)果的句子是什么?
遂只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5.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尋張懷民”?
同是被貶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懷民亦未寢”,從這里可以看出什么?
二人心有靈犀。
7.“積水空明,藻荇交橫”分別比喻什么?表現(xiàn)了景物什么特點?
“積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現(xiàn)了月光的皎潔、透明。
“藻荇交橫”比喻月影。表現(xiàn)了月影斑駁,搖曳多姿。也表現(xiàn)了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寫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虛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實景:竹柏之影。襯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靜、淡雅和賞月者的恬靜、悠閑。
9.寫景中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清靜、舒適、愉悅。
10.想像一下作者與張懷民散步是什么心情。
悠閑自得、無憂無慮。
11.“何處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表達了作者怎樣微妙復(fù)雜的感情?(文尾通過“閑人”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怎樣理解“閑人”的含義?)
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歡喜、漫步的悠閑、尋求解脫的曠達……各種難言之情盡在其中。
三、拓展延伸
1.根據(jù)本文創(chuàng)作一副對聯(lián)。
例:月色懂人心潛窗入戶,謫人共嬋娟遣憂逐愁
2.從文中可見當(dāng)時作者思想怎樣?你從中能得到什么啟發(fā)?
蘇軾被貶,心情憂郁。但是,他仍然有進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釋抑郁的具體行為。在政治漩渦中損傷了的心靈只有在清涼的無所掛礙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復(fù),從大自然的美景中尋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淵中,而是尋求解脫,使這篇散文顯得瀟灑、雋雅。
本文啟發(fā)我們,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態(tài)去調(diào)節(jié)自己,樹立進取之心,從而迎來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語文記承天寺夜游教案
《記承天寺夜游》向我們展現(xiàn)了月下美麗的景色,也體現(xiàn)了詩人蘇軾與好友張懷民的深厚友誼,并且抒發(fā)自己對知音甚少的無限感慨。下面是小編分享的記承天寺夜游的課下注釋,歡迎閱讀!
記承天寺夜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記承天寺夜游》課下注釋:
選自<<東坡志林>>。此文寫于作者貶官黃州期間。承天寺,在今湖北黃岡市南。
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元豐,宋神宗年號。當(dāng)者被貶黃州已經(jīng)四年。
解:把系著的腰帶解開。
欲:想要,準備。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戶:堂屋的門;單扇的門。
起:起身。
欣然:高興、愉快的樣子。欣,高興,愉快。然,……的樣子。
行:出行。
念無與為樂者:想到?jīng)]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念,想到。 無與為樂者,沒有可以共同交談(游樂或賞月)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尋:尋找。
張懷民:作者的朋友。名夢得,字懷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豐六年貶謫到黃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寢:睡,臥。
相與步于中庭:(我們)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與,共同,一同。步,散步。于:在。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長在水中的綠色植物。藻,藻類植物。荇,荇菜。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橫(héng):交錯縱橫。
蓋:承接上文,解釋原因,表示肯定,相當(dāng)于‘大概’,這里解釋為‘原來是’。
也:句末語氣詞,表判斷。(蓋……也:原來是。)
為:動詞。做。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們兩個這樣的閑人罷了。但,只(是)僅僅。
閑人:閑散的人。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蘇軾這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里是一個有職無權(quán)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閑,自稱“閑人”。首先“閑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賞美景的人。其次“閑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悶心境。
耳:語氣詞,“罷了”。
寫作背景:
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是選自《東坡志林》卷一。蘇軾的著名詞還有《江城子密州出獵》,《定風(fēng)波》等。蘇軾是父親蘇洵的第二個兒子,嘉yP二年(1057)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1069),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罹“烏臺詩案”,責(zé)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文。哲宗立,高太后臨朝,被復(fù)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4個月后,遷為禮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元yP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元yP八年(1093)宋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儋州(今海南儋縣);兆诩次唬錾獗睔w,建中靖國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屬江蘇),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
本文寫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dāng)時,作者被貶到黃州已經(jīng)有四年了。元豐二年七月,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有關(guān)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經(jīng)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差一點被殺。十二月作者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quán)的閑官。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寫了這篇短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他當(dāng)時生活的一個片段。也體現(xiàn)了他與張懷民的深厚友誼與對知音甚少的無限感慨。
記承天寺夜游課下注釋
本文關(guān)鍵詞:記承天寺夜游教案,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7528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shubaike/jajx/375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