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版九年級語文目錄_蒼山映雪明燭天南_登泰山記教案教案
本文關(guān)鍵詞:登泰山記教案,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登泰山記教案教案
-------------------------------------------------------------------------------
【 自 讀 程 序 】 1.結(jié) 合 注 釋 ① 和 教 師 的 講 解 , 了 解 姚 鼐 及 \ 桐 城 派 \ 。 2.借 助 注 釋 自 讀 課 文 , 找 出 文 言 知 識 點 , 并 口 頭 翻 譯 課 文 。 3.用 原 文 句 子 回 答 下 列 問 題 , 深 入 理 解 課 文 內(nèi) 容 。 ① 由 課 文 的 哪 些 句 子 可 以 推 斷 出 泰 山 和 泰 山 日 觀 峰 的 地 理 位 置 ? ② 作 者 是 如 何 從 京 城 到 泰 安 的 ? ③ 敘 述 作 者 登 山 的 過 程 。 ④ 登 上 山 頂 后 , 作 者 按 照 由 高 到 低 的 順 序 描 寫 了 \ 望 晚 \ 時 的 哪 些 景 物 ? ⑤ 文 章 通 過 景 物 變 化 來 寫 泰 山 頂 上 的 日 出 , 分 別 寫 了 哪 些 景 物 ?這 些 景 物 是 按 什 么 順 序 排 列 的 ? ⑥ 作 者 還 寫 了 泰 山 的 哪 些 人 文 景 觀 和 自 然 景 觀 ? (解 說 : 此 設(shè) 計 旨 在 訓(xùn) 練 學(xué) 生 的 文 言 文 自 讀 能 力 , 讓 學(xué) 生 在 熟 悉 課 文 的 基 礎(chǔ) 上 理 解 字 詞 的 含 義 和 用 法 。 做 思 考 題 時 強 調(diào) 字 不 離 句 , 句 不 離 篇 , 一 方 面 使 字 詞 知 識 得 以 鞏 固 , 一 方 面 從 整 體 上 把 握 課 文 思 路 , 初 步 掃 除 文 字 和 理 解 上 的 障 礙 。 ) 【 自 讀 點 撥 】 1.姚 鼐 和 \ 桐 城 派 \ 姚 鼐 (1731 1815), 字 姬 傳 , 一 字 夢 谷 , 安 徽 桐 城 人 。 乾 隆 39年 辭 官 后 , 曾 在 江 寧 、 揚 州 等 地 書 院 講 學(xué) 四 十 余 年 。 治 學(xué) 以 經(jīng) 為 主 , 兼 及 子 、 史 、 詩 文 。 作 品 多 為 書 序 、 碑 傳 之 類 。 有 以 其 室 名 命 名 的 《 惜 抱 軒 全 集 》 。 \ 桐 城 派 \ 是 清 代 散 文 的 主 要 流 派 , 創(chuàng) 始 人 是 康 熙 時 的 方 苞 。 方 苞 注 重 文 章 的 \ 義 法 \ , 主 張 以 \ 清 真 雅 正 \ 之 文 , 載 孔 、 孟 、 程 、 朱 之 道 。 劉 大 木 魁 師 事 方 苞 , 并 發(fā) 展 了 他 的 理 論 , 強 調(diào) \ 義 理 、 書 卷 、 經(jīng) 濟 \ , 要 求 作 品 闡 發(fā) 程 朱 理 學(xué) , 同 時 又 主 張 在 藝 術(shù) 形 式 上 模 仿 古 人 的 \ 神 氣 \ \ 音 節(jié) \ \ 字 句 \ 。 姚 鼐 是 劉 大 木 魁 的 弟 子 , 他 的 口 號 是 : \ 義 理 、 考 據(jù) 、 辭 章 , 三 者 不 可 偏 廢 。 \ 實 際 上 是 以 \ 考 據(jù) \ \ 辭 章 \ 為 手 段 來 闡 發(fā) 儒 家 的 \ 義 理 \ 。 因 為 上 述 三 人 都 是 安 徽 桐 城 人 , 所 以 人 們 稱 他 們 為 桐 城 派 (但 后 來 的 桐 城 派 作 家 并 不 都 是 桐 城 人 )。 2.基 礎(chǔ) 知 識 重 難 點 解 析 ① 通 假 字 A.成 五 采 (\ 采 \ 通 \ 彩 \ ) B.多 平 方 , 少 圜 (\ 圜 \ 通 \ 圓 \ ) C.其 級 七 千 有 余 (\ 有 \ 通 \ 又 \ ) ② 詞 性 活 用 A.汶 水 西 流 濟 水 東 流 (名 詞 作 狀 語 ) B.明 燭 天 南 (名 詞 作 動 詞 ) C.山 多 石 , 少 土 ; 多 平 方 , 少 圜 ; 少 雜 樹 , 多 松 (形 容 詞 作 動 詞 ) ③ 積 累 并 掌 握 \ 當(dāng) \ \ 余 \ \ 以 \ \ 及 \ 等 一 詞 多 義 現(xiàn) 象 。 ④ 文 言 名 量 表 示 法 文 言 文 中 名 詞 與 量 詞 的 位 置 與 現(xiàn) 代 漢 語 不 同 , 是 先 名 詞 后 量 詞 。 如 \ 數(shù) 十 \ \ 云 一 線 \ 在 現(xiàn) 代 漢 語 中 應(yīng) 為 \ 數(shù) 十 \ \ 一 線 云 \ 。 3.學(xué) 一 點 古 文 化 常 識 ① 關(guān) 于 \ 陰 \ \ 陽 \ 。 ② 關(guān) 于 \ 朔 \ \ 晦 \ \ 望 \ \ 既 望 \ 。 ③ 古 代 紀(jì) 年 、 月 、 日 、 時 方 法 。 4.課 文 內(nèi) 容 重 難 點 把 握 全 文 分 五 段 , 第 1段 點 出 泰 山 及 日 觀 峰 的 位 置 , 第 2段 寫 登 山 經(jīng) 過 , 第 3段 觀 泰 山 日 出 , 第 4段 介 紹 泰 山 古 跡 , 第 5段 介 紹 泰 山 冬 季 景 色 。 其 中 , 第 2段 和 第 3段 為 課 文 重 點 。 第 2段 寫 登 山 經(jīng) 過 , 可 分 為 三 個 層 次 : 一 是 由 北 京 到 泰 安 , 二 同 從 山 麓 到 山 頂 , 三 是 到 山 頂 以 后 所 見 到 的 景 物 。 第 3段 是 全 文 重 點 中 的 重 點 , 也 是 寫 得 最 精 彩 的 部 分 。 作 者 按 時 間 順 序 依 次 寫 了 待 日 出 、 日 將 出 、 日 正 出 和 日 出 后 的 情 景 , 以 云 天 、 東 海 和 群 峰 為 陪 襯 , 表 現(xiàn) 了 泰 山 日 出 的 萬 千 氣 象 。 寫 等 日 出 , 著 意 寫 了 當(dāng) 時 的 環(huán) 境 和 氛 圍 , 以 \ 大 風(fēng) 揚 積 雪 擊 面 \ 形 容 風(fēng) 力 的 強 勁 , 以 \ 足 下 皆 云 漫 \ 顯 示 日 觀 亭 高 聳 于 云 天 之 上 。 在 這 樣 的 環(huán) 境 中 等 待 日 出 , 內(nèi) 心 自 然 是 充 滿 豪 情 。 寫 日 將 出 , 則 集 中 表 現(xiàn) 東 方 天 際 的 變 化 , 最 初 是 被 白 雪 覆 蓋 的 山 巒 微 微 顯 露 出 來 , 接 著 天 際 出 現(xiàn) 了 一 條 \ 異 色 \ 云 帶 , 一 轉(zhuǎn) 眼 又 變 成 了 五 彩 斑 斕 的 云 霞 。 這 一 層 全 是 寫 景 之 筆 , 但 從 \ 稍 見 \ \ 須 臾 \ 這 兩 個 詞 語 也 可 以 看 出 作 者 全 神 貫 注 進 行 觀 察 的 情 狀 。 寫 日 出 , 只 有 兩 句 , 但 \ 下 有 紅 光 動 搖 承 之 \ 卻 是 泰 山 日 出 的 特 有 景 象 。 最 后 寫 日 出 后 日 觀 亭 以 西 諸 峰 的 \ 絳 皓 駁 色 \ , 另 有 一 番 妖 嬈 之 態(tài) , 又 用 一 個 擬 人 化 的 比 喻 \ 若 僂 \ 來 烘 托 日 觀 峰 凌 空 俯 瞰 群 峰 的 雄 姿 。 5.表 現(xiàn) 手 法 ① 抓 住 景 物 特 征 從 旁 烘 托 本 文 寫 景 狀 物 主 要 采 取 抓 住 景 物 特 征 從 旁 烘 托 的 寫 法 。 例 如 寫 泰 山 的 高 峻 , 先 用 \ 其 級 七 千 有 余 \ 暗 暗 點 出 , 然 后 借 人 在 山 頂 俯 視 所 見 \ 半 山 居 霧 \ 的 形 象 和 人 在 日 觀 亭 時 \ 足 下 皆 云 漫 \ 的 圖 景 來 進 行 烘 托 。 又 如 寫 \ 雪 \ , 除 \ 冰 雪 \ \ 雪 與 人 膝 齊 \ 等 正 面 描 寫 外 , 又 以 \ 明 燭 天 南 \ \ 白 若 \ \ 絳 皓 駁 色 \ 等 來 從 旁 烘 托 。 作 者 是 在 嚴(yán) 寒 中 登 山 的 , 而 文 中 不 著 一 個 \ 寒 \ 字 , 但 從 \ 大 風(fēng) 揚 積 雪 擊 面 \ \ 冰 雪 , 無 瀑 水 , 無 鳥 獸 跡 \ 等 句 中 都 可 以 想 見 氣 候 的 嚴(yán) 寒 。 ② 動 靜 結(jié) 合 動 靜 結(jié) 合 是 本 文 寫 景 的 又 一 特 色 。 如 \ 及 既 上 , 蒼 山 負 雪 , 明 燭 天 南 , 望 晚 日 照 城 廓 , 汶 水 、 徂 徠 如 畫 , 而 半 山 居 霧 若 帶 然 。 \ 皚 皚 白 雪 , 覆 蓋 青 山 , 銀 色 雪 光 , 映 亮 南 天 , 本 是 一 片 靜 景 , 但 作 者 用 擬 人 化 的 \ 負 \ 與 用 如 動 詞 的 \ 燭 \ , 將 靜 寂 的 遠 景 變 為 一 幅 視 野 開 闊 、 氣 勢 宏 大 的 動 景 , 讓 人 一 洗 寒 冬 游 客 寥 落 的 孤 寂 之 感 , 平 添 陽 春 盎 然 之 意 。 汶 水 河 一 息 不 停 、 徂 徠 城 辭 舊 迎 新 ,, 作 者 \ 如 畫 \ 一 筆 , 又 將 動 景 繪 為 一 幀 靜 態(tài) 水 墨 。 \ 半 山 居 霧 若 帶 然 \ 更 是 化 動 為 靜 的 神 妙 之 筆 , 縷 縷 云 霧 , 時 聚 時 離 , 飄 浮 不 定 ; 作 者 僅 以 \ 帶 \ 繪 形 , \ 居 \ 字 描 態(tài) , \ 半 山 \ 定 位 , 以 靜 寫 動 , 寥 寥 數(shù) 語 , 將 畫 面 開 闊 、 氣 象 萬 千 的 麗 色 風(fēng) 光 展 現(xiàn) 給 讀 者 , 讓 人 怦 然 心 動 , 登 臨 絕 頂 , \ 一 覽 眾 山 小 \ 的 豪 情 , 超 乎 俗 眾 的 意 境 悠 然 于 筆 外 。 ③ 敘 事 簡 練 , 語 言 形 象 全 文 只 有 六 百 多 字 , 卻 充 分 表 現(xiàn) 了 雪 后 泰 山 的 特 殊 情 趣 , 給 讀 者 留 下 深 刻 印 象 。 文 中 敘 事 簡 練 , 如 從 京 師 到 泰 安 的 途 程 , 只 用 \ 自 京 師 乘 風(fēng) 雪 , 歷 齊 河 、 長 青 , 穿 泰 山 西 北 谷 , 越 長 城 之 限 , 至 于 泰 安 \ 幾 句 就 完 整 地 表 現(xiàn) 出 來 了 。 其 中 \ 乘 \ \ 歷 \ \ 穿 \ \ 越 \ 四 個 動 詞 都 很 形 象 。 【 自 讀 思 考 】 1.下 面 各 句 中 加 點 字 與 \ 明 燭 天 南 \ 中 \ 燭 \ 的 用 法 相 同 的 一 項 是 ( ) A.腰 白 玉 之 環(huán) B.孔 子 師 郯 子 、 萇 弘 、 師 襄 C.其 陰 , 濟 水 東 流 D.后 世 之 謬 其 傳 而 莫 能 名 者 2.下 面 各 句 括 號 內(nèi) 所 填 省 略 的 詞 語 錯 誤 的 一 項 是 ( ) A.蒼 山 負 雪 , (雪 )明 燭 天 南 B.余 始 循 (之 )以 入 C.中 谷 繞 (以 )泰 安 城 下 D.少 雜 樹 , 多 松 , 生 (于 )石 罅 3.對 下 面 句 子 理 解 有 誤 的 一 項 是 ( ) A.蒼 山 負 雪 , 明 燭 天 南 。 青 山 上 覆 蓋 著 白 雪 , (雪 )光 照 亮 了 南 面 的 天 空 。 B.泰 山 之 陽 , 汶 水 西 流 。 泰 山 的 北 面 , 汶 水 向 西 流 去 。 C.或 得 日 , 或 否 , 絳 皓 駁 色 。 有 的 得 到 陽 光 照 射 , 有 的 沒 有 被 照 到 , 或 紅 或 白 , 顏 色 錯 雜 。 D.山 多 石 , 少 土 。 山 上 多 有 石 頭 , 少 有 土 。 4.將 《 登 泰 山 記 》 的 第 3段 擴 寫 成 描 寫 冬 天 泰 山 日 出 壯 麗 景 象 的 文 字 , 不 少 于 500字 。 參 考 答 案 1.A 2.C 3.B 4.略
登泰山記(教師中心稿)
中學(xué)語文教學(xué)資源網(wǎng) 20030204 三棵槐樹 電子郵箱: jswangwanping@msn.com
教學(xué)目的
一、指導(dǎo)學(xué)生通過朗讀積累一定的文言實詞,進而疏解文意。
二、指導(dǎo)學(xué)生理清本文思路,體會描景特點。
三、指導(dǎo)學(xué)生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品位形象而優(yōu)美的語言,學(xué)習(xí)寫作方法。
教學(xué)設(shè)想
一、安排兩課時教學(xué)。
二、在教學(xué)過程 中,注重朗讀環(huán)節(jié),知道學(xué)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chǔ)上,理清思路。
三、利用預(yù)習(xí)的效果教學(xué),重點突出一些疑難字、詞、句,采用課堂討論的方式解決,教師適當(dāng)點撥。
四、結(jié)合練習(xí)一的回答,達到教學(xué)目的二、三,應(yīng)是本文的教學(xué)重點和難點。
教學(xué)步驟
一、導(dǎo)入 新課
利用電視或電腦錄放泰山風(fēng)光與雄姿,并請去過泰山的同學(xué)說說自己是怎樣登泰山的。那么古人是怎樣登泰山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xué)習(xí)姚鼐的《登泰山記》
二、作者介紹(投影)
《登泰山記》選自《惜抱軒詩文集》,作者姚鼐,字姬傳,一字夢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軒而被人稱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軒全集》,他所選編的《古文辭類纂》在近代是一部家傳戶誦的文章總集。
桐城派: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創(chuàng)始于方苞,經(jīng)劉大櫆、姚鼐的發(fā)展,形成完整的理論,三人并稱“桐城三祖”,姚鼐被稱為領(lǐng)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張,講究義理、考據(jù)、詞章三者兼長,注重內(nèi)容和形式的關(guān)系。寫景散文尤有獨特成就。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教師范讀課文,提示學(xué)生注意朗讀節(jié)奏,依據(jù)節(jié)奏推知句意。
2、默讀全文,要求學(xué)生參閱注釋,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難以理解的詞句,教師點撥,學(xué)生討論,揣度詞義,并將重點詞語形成板書。
泰山之陽——陽: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為陽,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陰——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風(fēng)雪——乘:趁,這里有“冒著”的意思。
長城之限——限:界限,這里指城墻。
遂至山巔——巔:頂峰,顛峰。
半山居霧——居:停留。
戊申晦——晦:陰歷每月最后一天。
極天云一線——極:盡,盡頭。
絳皓駁色——駁:雜,錯雜。
盡漫失——漫失:模糊、缺損。
僻不當(dāng)?shù)勒摺В浩А?nbsp;
明燭天南——燭:名詞作動詞用,照。
3、指導(dǎo)學(xué)生準(zhǔn)確理解課文內(nèi)容,畫出作者登山線路圖,進行比較,看誰畫得準(zhǔn)確。
四、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內(nèi)容要點是什么?學(xué)生發(fā)言、明確;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
第二段:記述登山經(jīng)過,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巔后所見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
第四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
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
2、討論:作者是從何地動身?登山的方位在何處?簡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觀之景。
明確:作者從泰安動身,西南麓(日觀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從南麓循中谷入山,經(jīng)天門,越中嶺,再循西谷達到極頂,其時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觀峰日觀亭觀日出,然后參觀名勝古跡,最后補記泰山極頂?shù)木拔锾攸c。
3、思路(板書)
交代泰山位置——記述登山過程——描繪日出美景——返記人文景觀——補寫自然景觀。循序漸進,一線貫穿
綜觀全篇,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游蹤進行,敘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我們對泰山的向往,感覺到祖國山河的壯美。
五、布置作業(yè)
1、鞏固重點字詞,完成練習(xí)二。
2、背誦課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準(zhǔn)確寫出登山路徑的?如何精彩描繪泰山日出美景的?
第二課時
導(dǎo)入 新課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xué)習(xí),我們已經(jīng)領(lǐng)略了泰山的高峻、雄偉,那么作者是如何登上這“五岳獨尊”,游是如何精彩地描繪險峰之上那“無限風(fēng)光”的呢?
二、精彩片段分析
討論:1、第二段作者詳寫登山的過程,精讀,說出作者的登山路線,寫景特點。
明確:(板書)
先寫:京師——泰安,點明時間和節(jié)令。
再寫:山麓——山頂。
路程:四十五里(遠)
石級:七千有余(高)
路線:中谷——西谷——山巔(險)
最后頂景: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壯闊、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徠如畫(雄渾、下)半山居霧若帶然(高峻)——(遠——近)
2、文章通過景物變化寫泰山頂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順序?qū)懢拔镒兓模棵鑼懥嗽鯓拥膭倬埃?nbsp;
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現(xiàn)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換面。(板書)
日出前:大風(fēng)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
日出時: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日出后;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色彩點染——絢麗壯美
3、全班齊讀第三段,體會寫法特點和感情。
總結(jié):通過描寫山頂所見景觀和日出勝景,表達出作者的喜悅心情,抒發(fā)了熱愛祖國山河,贊美祖國山河的強烈感情。
4、找出文中幾處使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體會特點和作用。
明確:
(1)“蒼山負雪,明燭天南!边@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負白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人的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shè)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3)“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這一比喻寫出了西海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動。
三、寫作特點
討論、交流、舉例分析。
明確:
1、章法嚴(yán)明,剪裁得當(dāng)。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進行烘托。
3、用筆簡潔,詞語精當(dāng)。
4、句式多變,用此靈活傳神。
歸納總結(jié);
本文無論從清晰的思路,還是簡潔明凈的語言,亦或是色彩鮮明、生動的描景,都可見桐城派古文家錘煉語言的功力,很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借鑒。
四、齊背課文,進一步體會以上特點。
五、布置作業(yè)
1、熟練背誦課文。
2、完成練習(xí)一(3)
3、寫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體生動地寫出景物特征。 本文來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xué)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叢書《語文第二冊教案》,本文署名馬彥英。
附:
桐城派
中國清代散文流派。創(chuàng)始人方苞。繼承發(fā)展者雖眾,影響最大的主要是劉大櫆和姚鼐。因方、劉、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稱桐城派,時在乾隆末期。桐城派的文論,以義法為中心,逐步豐富發(fā)展,成為一個體系。方苞謂“義”,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內(nèi)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義經(jīng)法緯之說,是要求文章內(nèi)容和形式統(tǒng)一,古文當(dāng)以“雅潔”為尚,反對俚俗和繁蕪。劉大櫆發(fā)展了方苞關(guān)于“法”的理論,進一步探求散文的藝術(shù)性,提出了“因聲求氣”說。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強調(diào)“義理、考證、文章”三者合一。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為“闡道翼教”而作;文風(fēng)上簡明達意,條理清晰,清真雅正,頗具特色。方苞的《獄中雜記》、《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記》等,都是代表作品。桐城派在清代文壇上影響極大。對矯正明末清初的文風(fēng),促進散文發(fā)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1]
登泰山記教案
本文關(guān)鍵詞:登泰山記教案,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5205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shubaike/gongguanliyi/52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