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課”是以短小的視頻為主要媒介的學習資源,它短小精悍,聚焦于某一知識點或教學活動,可謂是“互聯(lián)網+”時代課堂上教學資源的最佳表現形式之一(王·羅,2018)。王海嘯(2017)指出,微課的出現從根本上是由于學習者日益增長的對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需要同傳統(tǒng)教育機構和教學模式之間的矛盾。微課這一新型學習資源具有開放性、共享性和多元性特征,其資源形態(tài)朝著碎片化、微型化、主題化的趨勢發(fā)展。微課與“互聯(lián)網+”這一時代特征相吻合,其應用的常態(tài)化不僅能迎合信息化社會學生微學習、移動學習、混合學習的需求,也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國內相關研究指出,微課的發(fā)展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對微課的認識不足”,“構成要素不完整”,“質量不高”,“利用率低”等。這些問題出現的根源在于教師對微課的認識不足以及制作技術的掌握不夠,外部的支持不足。因此,筆者聚焦中國大學日語教師,探究他們對微課的認識及制作、應用的現狀,旨在發(fā)現問題,探究原因,思考對策,以促進中國日語微課的發(fā)展。針對以上研究目的,本文設置了以下研究課題:課題1 大學日語微課的發(fā)展現狀是怎樣的?課題1-1 日語教師是如何認識微課的?課題1-2 日語教師是如何制作微課的?課題1-3 日語教師是如何應用微課的?課題2 日語教師對微課的認識與其行動有何關系?課題2-1 日語教師對微課的認識與其制作有何關系?課題2-2 日語教師對微課的認識與其應用有何關系?課題2-3 日語教師對微課的制作與其應用有何關系?為了彌補以往研究的不足,本研究做了以下改進。首先,制作了覆蓋制作者對微課的認識和制作、應用整體過程的問卷,特別是對制作部分制作者最重視的教學設計進行了詳細調查。同時,調查了影響應用的因素及利用后的評價和反思、修改等內容。其次,考察了制作者的制作意圖及制作視角,讓制作者對自己制作的微課進行了自我評價。最后,利用“問卷星”可同時篩選兩道題目的功能,對教師對微課的認識及制作、應用的結果進行了對比分析。本文的研究結果與討論如下:首先,對微課的認識方面,隨著微課的發(fā)展,教師對其的認識也日益穩(wěn)定。然而,教師對其構成要素及特點(互動性、真實場景)等的認識仍然不足。一方面,微課大賽的相關規(guī)定給教師對微課的認識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另一方面,教師參與微課制作的動機也正在從競賽獲獎向為了學習者、教師自身、教育改革等方面改變。教師對微課的未來發(fā)展充滿信心。其次,在微課的制作方面,從整體平均分來看,情況比較理想。與以往研究指出的微課存在結構性缺失(如缺少導入、練習等)不同,微課的結構得到完善。微課制作的準備階段,教師大都能夠對學習者和教學內容進行分析。然而,近半數的教師并未接受專家指導,教師們對于開頭是否預告核心內容產生了意見分歧、僅有30%的教師在微課末尾處預告了下回內容。但是,教師在激發(fā)和維持學習者動力方面付出了一定的努力。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fā)展,通過自學掌握微課制作技術的教師得到了一定增加,然而如鄭(2016)所言,技術仍然是制約微課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此外,與同事、學生一起制作微課成為主流,出現了系列化制作微課和外包給專業(yè)公司的新趨勢。最后,微課的應用率得到提高,但對應用方法和模式的掌握不足妨礙了教師實際應用微課。微課雖然均衡地應用于課前、課中和課后,但受制作的微課種類的限制,其應用集中在基礎日語課中。而且,微課的實際應用效果有待提高。實際應用微課后,只有57.35%的教師對微課的教學設計及內容和效果進行了反思與修改。教師的認識和行動既有一致的地方,也存在一定出入。究其根源,是由于教師對微課的認識不夠充分。如,教師在實際制作微課的過程中,在“提供真實場景”和“提高學生參與度”等方面做出了相應的努力,但并未認識到微課具有相應的特點。從外部環(huán)境對微課的制作和應用產生的影響可以看出,有必要加強研修,提供相應的支持;谝陨系难芯拷Y果和討論,得到以下啟示。首先,教師有必要提高自身對微課的認識和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力。同時,教師需要考慮學習者的感受,對制作的微課進行相關改良。其次,學校應提供資金和設備的支持,為教師提供參加研修和學會的機會。最后,相關管理部門應當在研修和學會、大賽的召開及平臺建設方面進行改進。然而,本文尚存在不足。首先,由于時間和人脈的限制,本研究未能反映全國的大學日語微課發(fā)展現狀,在數據的代表性方面有一定欠缺。其次,在結果分析的過程中,對制作者的個體差異關注不夠。為了改善這些問題,今后計劃擴大調查范圍,并采取訪談等質性研究的方法,深入挖掘制作者的想法,對研究做出相應改進。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外國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H3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第七屆 高校日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論壇暨骨干教師研修會報名通知[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9年02期
2 尉,;;對日語教師參與獨立學院“訪問工程師”項目的一些探究與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8年40期
3 穆紅;劉娜;;中國日語教師對合作學習教學實踐的觀念與意識[J];中國校外教育;2015年30期
4 張艷;;論日語教師創(chuàng)造自律支援學習環(huán)境的必要性[J];考試周刊;2016年98期
5 徐海峰;;當前高職日語教師如何提升自身綜合素質[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年07期
6 邊家勝;;本世紀初日本日語教師培養(yǎng)內容改革及啟示[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
7 ;日語教師培訓班定于今年八月十一日開學[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0年02期
8 ;第四期日語教師培訓班開學[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3年04期
9 江小容;;「ようだ」「みたいだ」「らしい」「そうだ」習得研究——以二本院校的青年日語教師為對象[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7年03期
10 劉娜;穆紅;;關于中國日語教師合作學習教學實踐的引導策略[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5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汪麗影參加第三屆地域日語教師網絡會議[A];日語教學與日本研究——中國日語教學研究會江蘇分會2014年刊[C];2014年
2 ;動態(tài)信息[A];日語教學與日本研究——中國日語教學研究會江蘇分會2013年刊[C];2013年
3 成玉峰;;江蘇省日語專業(yè)現狀分析與展望[A];日語教學與日本研究——中國日語教學研究會江蘇分會2011年刊[C];2010年
4 孫玉潔;;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A];第三屆中國科學家教育家企業(yè)家論壇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杭州師范大學 王覓 王忻;日語教師遇評價尷尬[N];中國教育報;2015年
2 特派記者陳丹駐東京記者陳超;中國青年日語教師訪日團抵達東京[N];科技日報;2002年
3 ;日本印象[N];科技日報;2003年
4 陶一萍;日本想打響一場文化戰(zhàn)?[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4年
5 劉愛君 劉曄 本報記者 于洪全;整合優(yōu)質資源 創(chuàng)新培訓模式[N];大連日報;2010年
6 本報記者 魯娜 實習生 劉敏;功利的讀書者[N];中國文化報;2010年
7 黃小偉邋曹海東;日本人來中國“下鄉(xiāng)”[N];南方周末;2008年
8 于青;訪問歸來談體會[N];人民日報;2007年
9 ;打造雙語特色品牌 創(chuàng)辦人民滿意學校[N];大連日報;2010年
10 本報記者 葉健;素質提升拓寬農民增收渠道[N];遼寧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楊雅琳;日語教師身份認同建構的敘事研究[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沈洋;中國大學日語教師對微課的認識、制作及應用狀況的基礎研究[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9年
2 秦小聰;基于日語專業(yè)大學生視角的優(yōu)秀中日日語教師形象比較研究[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9年
3 付陶然;日語教師實施協(xié)作學習調查研究[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8年
4 陶思含;關于中國高中新手日語教師焦慮問題的案例研究[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8年
5 趙焉如;英語教師、日語教師與非外語教師課堂交際權力距離對比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2年
,
本文編號:
260077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aiyulunwen/lxszy/2600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