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明揚《嵇康集校注》研究
本文關鍵詞:戴明揚《嵇康集校注》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戴明揚《嵇康集校注》是《嵇康集》的第一個全校全注本。論文主要以《嵇康集校注》為研究對象,對其?焙妥⑨屨归_詳盡地剖析,兼及其集評和體例等方面的價值,并指出所存在的不足。論文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著眼于戴明揚其人與《嵇康集校注》其書,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方面對戴明揚生平進行考證,簡要介紹其學術成就;第二方面對《嵇康集校注》的版本進行簡單比較,指出其在體例上的周備和完善;第三方面從文獻征引情況、主要內容、“揚案”簡析和不足之處四個部分來把握《嵇康集校注》的集評部分。第二部分重在剖析《嵇康集校注》的?,并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首先介紹《嵇康集校注》的底本與參校本;其次探討戴明揚所使用的?狈椒,認為是以對校法為主,以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為輔,運用靈活;再次剖析其?眱热,認為其對《嵇康集》的訛文、脫文、衍文、倒文等種種錯訛情況進行了詳盡地?,保存了豐富的異文資料,集《嵇康集》?背晒蟪,且時有己見;最后指出其?贝嬖诘牟蛔阒,包括失察底本誤字、誤校、誤引他人校勘成果、引用他人?背晒划、他人?背晒斠匆、校語字誤等。第三部分重在探討《嵇康集校注》的注釋,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方面明確其采用征引式注釋體式,對其征引內容來源進行分類,舉例說明所征引語典和事典;第二方面從辨字、注音、釋字詞、釋章句、釋名物、解題、糾謬等七個方面分析其注釋內容,其中解題又包括考辨稱題、考辨作者、考辨卷數(shù)、梳理序次、?卑媸、注解名物、介紹背景和揭示主旨等;第三方面指出其注釋存在的不足之處,包括脫漏、誤隔、誤增、標錯篇名、標錯標點、引文有誤、誤斷語源等。
【關鍵詞】:戴明揚 嵇康集校注 ? 注釋
【學位授予單位】:新疆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G256.3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7
- 1 引言7-9
- 2 戴明揚與《嵇康集校注》9-25
- 2.1 戴明揚生平考與學術成就簡介9-15
- 2.1.1 戴明揚生平考9-13
- 2.1.2 學術成就簡介13-15
- 2.2 《嵇康集校注》的版本與體例15-18
- 2.2.1 《嵇康集校注》的版本比較15-16
- 2.2.2 《嵇康集校注》的體例16-18
- 2.3 《嵇康集校注》的集評18-25
- 2.3.1 文獻征引情況18-19
- 2.3.2 主要內容19-20
- 2.3.3“揚案”簡析20-23
- 2.3.4 不足之處23-25
- 3 《嵇康集校注》的?25-45
- 3.1 底本與參校本25-26
- 3.2 ?狈椒26-31
- 3.2.1 對校法26-28
- 3.2.2 本校法28-29
- 3.2.3 他校法29-30
- 3.2.4 理校法30-31
- 3.3 ?眱热葜钦淖31-39
- 3.3.1 校正錯訛32-37
- 3.3.2 錄存異文37-39
- 3.4 ?眱热葜矶f說39-42
- 3.5 不足之處42-45
- 4 《嵇康集校注》的注釋45-68
- 4.1 注釋體式45-50
- 4.1.1 征引內容的主要來源45-49
- 4.1.2 征引目的49-50
- 4.2 注釋內容(上)50-58
- 4.2.1 辨字50-52
- 4.2.2 注音52-53
- 4.2.3 釋字詞53-54
- 4.2.4 釋句義54-55
- 4.2.5 釋名物55-58
- 4.3 注釋內容(下)58-64
- 4.3.1 解題58-61
- 4.3.2 糾謬61-64
- 4.4 不足之處64-68
- 結語68-70
- 附錄70-77
- 附錄 1:戴明揚生平事跡輯略70-74
- 附錄 2:《嵇康集校注》集評統(tǒng)計74-77
- 參考文獻77-79
- 在讀期間發(fā)表的論文79-80
- 后記80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沈天水;;論馮夢龍的“情教”說[J];蒲松齡研究;2008年04期
2 鄭歲黎;胡曉紅;;淺析象罔是意象而非意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1期
3 許抗生;;《淮南子》論“無為而治”[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4 吳福友;吳根友;;論老莊道家的語言哲學思想[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5 李凱;顏炳罡;;莊子詮釋方法探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6 李春娟;;形上審美與價值同構——方東美生命美學的本體論解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7 彭松;;文化困境中的詩性省思——葉維廉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8 高旭;;論莊子生命哲學的“忘世”思想[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9 譚黎明;;試論中國古代農業(yè)科學的興起[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02期
10 付長珍;宋儒境界的價值蘊涵[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蘭輝耀;;莊子技術觀的倫理精神及其現(xiàn)代價值[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2 黃劍華;;從漢代畫像看兩漢時期的鬼神信仰[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3 黃佩賢;;漢墓畫像遺存所見的天界[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4 姚小鷗;王克家;;《論語·憲問》篇“駢邑三百”解[A];儒學與二十一世紀文化建設:首善文化的價值闡釋與世界傳播[C];2007年
5 付粉鴿;;論老莊的自然生命價值觀[A];改革開放三十年與價值哲學發(fā)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6 付粉鴿;;論老莊的自然生命價值觀[A];價值哲學發(fā)展論[C];2008年
7 張娟;;先秦音樂思想中的自然觀[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科學技術哲學)[C];2008年
8 趙奎英;;道言悖反與審美超越——道家語言哲學及其美學意義新探[A];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年刊(2008年卷)——理論創(chuàng)新時代:中國當代文論與審美文化的轉型[C];2008年
9 趙奎英;;“道不可言”與“境生象外”——莊子語言哲學及其對意境論的影響[A];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年刊(2010年卷)——文學理論前沿問題研究[C];2010年
10 付婷;;武則天“畏貓說”再探——兼論唐代“貓”的形象[A];唐史論叢(第十五輯)[C];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羅驤;慧遠與東晉佛教的變遷[D];南開大學;2010年
3 范江濤;駁雜與務實:《抱樸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開大學;2010年
4 王偉;《呂氏春秋》體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王小燕;魏晉隱士美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劉明輝;魏晉士人政治心態(tài)類型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呂廟軍;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符號[D];南開大學;2010年
8 張欣;先秦飲食審美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李慧智;儒經及其經學闡釋對杜詩的影響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劉紅紅;莊子思想與魏晉時期中國文藝的自覺[D];暨南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許吉敏;清朝同治年間重修圓明園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2 馬建強;李慈銘的“讀書世界”與“思維世界”[D];湖北大學;2012年
3 崔鳴敏;書海鉤沉—董康日本訪書事跡述略[D];南京師范大學;2013年
4 尹潔;葉昌熾年譜[D];河北大學;2012年
本文關鍵詞:戴明揚《嵇康集校注》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9326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tushudanganlunwen/293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