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美學與博物館行為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G260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閆向東;;百期《中國博物館》“博物館學研究”綜述(上)[J];中國博物館;2009年03期
2 劉文求;;博物館學幾個基本問題的探討[J];中國博物館;1996年04期
3 韓紹詩;;河南省博物館學會學術活動的收獲[J];中國博物館;1992年01期
4 吳浩坤;陸建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博物館學[J];中國博物館;1987年03期
5 凌波;博物館發(fā)展階段芻議[J];東南文化;1991年05期
6 宋向光;生態(tài)博物館理論與實踐對博物館學發(fā)展的貢獻[J];中國博物館;2005年03期
7 徐成淇;;博物館理論研究面臨實踐的挑戰(zhàn)[J];中國博物館;1987年04期
8 ;堅持學術立刊 兼顧服務開放——博物館界各方專家學者熱議《中國博物館》改版[J];中國博物館;2009年01期
9 理智;;論“縣縣辦博物館”[J];中國博物館;1994年02期
10 張立憲;;芻議博物館的攝影理論研究[J];博物館研究;2008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麗;;淺析免費開放后博物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A];湖南省博物館學會2010年會暨博物館免費開放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毛雅琴;;適應免費開放新形勢努力提升博物館的服務水平[A];湖南省博物館學會2010年會暨博物館免費開放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3 ;迎接第34個國際博物館日暨“博物館致力于社會和諧”座談會[A];《中國長城博物館》2010年第2期(弘揚長城文化 致力社會和諧——紀念“5·18國際博物館日專刊”)[C];2010年
4 劉超英;;北京民辦博物館的創(chuàng)辦與發(fā)展[A];當代北京研究(2010年第1期)[C];2009年
5 郝亞鐘;;論我國博物館的法律地位[A];新世紀博物館的實踐與思考——北京博物館學會第五屆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6 程京生;;淺議利用信息化的手段發(fā)展博物館[A];數(shù)字博物館研究與實踐(2009)[C];2010年
7 王春艷;;博物館的發(fā)展方向[A];數(shù)字博物館研究與實踐(2009)[C];2010年
8 陳建宇;;對免費開放后博物館發(fā)展的幾點思考[A];湖南省博物館學會2010年會暨博物館免費開放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9 何桂生;;博物館科研工作的探討[A];北京博物館學會首屆學術討論會文集[C];1987年
10 ;第一章 博物館社會教育機構設置與崗位職責[A];博物館社會教育[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樂俏俏;開啟認識西方博物館的一扇明窗[N];中國文物報;2006年
2 曹兵武;博物館發(fā)展的新動向:以北京地區(qū)為例[N];中國文物報;2008年
3 任思強邋王曉然 鄧琳;私人博物館“摘牌風波”背后[N];北京商報;2007年
4 錢益匯;關于高校博物館發(fā)展的幾點思考[N];中國文物報;2010年
5 本報記者 鄭貝妮;博物館發(fā)展呼喚高層次文博人才[N];中國民族報;2010年
6 本報記者 孫巧拙;當民營博物館“被拆遷”[N];中國商報;2010年
7 本報記者 楊雪梅 曹玲娟;三千學者為博物館找“活”路[N];人民日報;2010年
8 宋向光;當代民辦博物館的核心關切[N];中國文物報;2011年
9 丁福利;博物館強化公共服務的呼喚[N];中國文物報;2010年
10 本報記者 邸銘旭;免費時代博物館發(fā)展路在何方[N];友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段陽萍;中國西南民族地區(qū)不同類型生態(tài)博物館的比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2 周飛強;博物館的悖論[D];中國美術學院;2011年
3 薛軍偉;藝術與博物館[D];中國美術學院;2010年
4 傅玉蘭;博物館群運作模式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5 孟慶金;現(xiàn)代博物館功能演變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6 李君;博物館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7 艾進;中國城市遺址類博物館開發(fā)模式研究[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09年
8 何小欣;當代博物館的復合化設計策略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9 蔡祥軍;基于符號編譯和知識學習的博物館觀眾行為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0年
10 方華;政策和公眾需求與當代英國藝術博物館的管理[D];中國美術學院;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漢娥;對博物館觀眾研究的再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2年
2 侯雁;中外博物館學專業(yè)教育比較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3 王鶴北;交流美學與博物館行為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0年
4 阿娜爾;社會所需求的博物館[D];內蒙古大學;2011年
5 董丹;中日博物館理論與實踐比較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1年
6 趙春妹;印度獨立后博物館事業(yè)發(fā)展初探[D];吉林大學;2012年
7 胡清媛;中國博物館藝術教育現(xiàn)狀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1年
8 江泓;博物館在新興城市中定位的思考[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9 王少軍;注意力經(jīng)濟與中國博物館的發(fā)展[D];吉林大學;2012年
10 趙月;藝術授權在博物館之應用[D];中南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63988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tushudanganlunwen/2639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