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崩壁土體水分入滲與再分布特征實驗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5-27 16:08

  本文關鍵詞:崩壁土體水分入滲與再分布特征實驗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崩崗侵蝕是我國南方地區(qū)較為嚴重的水土流失類型之一,而巖石土體內的水分是導致崩崗發(fā)生的動力與前提。本文通過野外調查和室內試驗對比了三種不同入滲測定方法在崩崗的適用性,研究了崩崗不同土層的入滲特性和機械組成,通過野外監(jiān)測分析了崩崗不同土層剖面水分運移特征,結果表明:(1)崩崗整體的入滲能力較差,三種不同的土壤入滲測量方法都能有效的在野外模擬出紅土層,砂土層和碎屑層入滲速率與入滲時間的關系,二者呈y=ax-n的冪函數(shù)關系。在擬合效果上,土壤入滲自動測量系統(tǒng)的結果最好。對于三種不同的入滲測量方法而言,各因素所起到的影響不盡相同,但主要集中在有機質含量和土壤機械組成兩個方面。(2)從實驗效果上看,雙環(huán)法雖結構簡單且入滲結果代表性較強,但是極易破壞表土,對土壤擾動程度高,無法用于坡地土壤入滲速率;環(huán)刀法因取樣體積小,并且代表性差,變異系數(shù)高;土壤入滲自動測量系統(tǒng)操作簡單,全程主要由計算機指引測量,能克服實驗者的主觀判斷性,試驗周期短,對土壤的擾動和破壞性較小,精度較高;但是其供水強度的大小對土壤入滲的影響還需進一步研究。(3)崩壁土體整體持水性能較差。在水平方向上,紅土層對水分的響應最為敏感。達到穩(wěn)定時,紅土層蓄水能力強于砂土層和碎屑層;同一土層內,5cm和10cm處的土壤對水分的響應最為顯著,而40cm處的水分含量在實驗周期內則無明顯變化。停止供水后,各土層含水量整體呈現(xiàn)下降趨勢,但同樣的時間內,含水量未降到實驗前的含量,土體脫水過程歷時遠高于吸水過程。對三個土層的水分特征曲線比較可知,紅土層的水分特征曲線相對平緩,同一基質吸力下,紅土層的持水量也最大。各土層隨著土壤深度的增加,水分特征曲線整體上呈現(xiàn)越來越緩和的趨勢。
【關鍵詞】:崩崗 入滲方法 水分運移 土壤水分特征曲線
【學位授予單位】:福建農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S152.7
【目錄】:
  • 中文摘要7-8
  • ABSTRACT8-9
  • 1. 前言9-17
  • 1.1 研究意義9
  • 1.2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9-15
  • 1.2.1 崩崗侵蝕研究現(xiàn)狀9-10
  • 1.2.2 土壤水分入滲研究現(xiàn)狀10-14
  • 1.2.3 水分再分布研究現(xiàn)狀14-15
  • 1.3 存在問題15-17
  • 2. 研究內容與方法17-24
  • 2.1 材料與方法17-22
  • 2.1.1 研究區(qū)概況17
  • 2.1.2 野外選點以及土壤樣品的采集17-18
  • 2.1.3 試驗方法18-22
  • 2.2 數(shù)據(jù)分析與處理22
  • 2.3 技術路線圖22-24
  • 3. 結果與分析24-44
  • 3.1 崩壁土體水分入滲特性24-29
  • 3.1.1 崩壁不同土層土壤的入滲過程24-25
  • 3.1.2 崩壁不同土層土壤的入滲參數(shù)25-26
  • 3.1.3 崩崗土體入滲的影響因子26-28
  • 3.1.4 小結28-29
  • 3.2 崩壁剖面水分再分布特征模擬試驗研究29-44
  • 3.2.1 紅土層水平方向土壤水分動態(tài)變化29-31
  • 3.2.2 砂土層水平方向土壤水分動態(tài)變化31-33
  • 3.2.3 碎屑層水平方向土壤水分動態(tài)變化33-35
  • 3.2.4 水平方向相同深度不同土層水分含量比較35-38
  • 3.2.5 停止供水后崩壁不同土壤層次含水量分布38-40
  • 3.2.6 崩壁土體水分特征曲線40-42
  • 3.2.7 崩壁水分運移規(guī)律對崩崗侵蝕的影響42
  • 3.2.8 小結42-44
  • 4. 緒論與展望44-46
  • 4.1 結論44
  • 4.2 研究展望44-46
  • 參考文獻46-50
  • 致謝50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白丹,李占斌;應用遺傳算法擬合渾水入滲經(jīng)驗公式[J];農業(yè)工程學報;2003年03期

2 樊惠芳,羅碧玉;渾水膜縫入滲規(guī)律試驗研究[J];楊凌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3 張娟娟,劉恩民,鄭麗萍;土壤經(jīng)驗入滲指數(shù)的移動窗口統(tǒng)計特性[J];地下水;2004年03期

4 吳軍虎,費良軍,李懷恩;灌施條件下波涌灌溉土壤間歇入滲硝態(tài)氮運移特性試驗研究[J];灌溉排水學報;2004年05期

5 張雅楠;黃興法;毛麗麗;劉汗;;土壤入滲性能自動測量系統(tǒng)原理與應用研究[J];農業(yè)工程學報;2007年04期

6 張建豐;王文焰;賈中華;;具有砂質夾層的土壤連續(xù)函數(shù)入滲模型[J];水土保持學報;2007年04期

7 卞艷麗;曹惠提;黃福貴;侯愛中;;渾水灌溉下的土壤入滲規(guī)律研究[J];水利科技與經(jīng)濟;2009年08期

8 盧修元;魏新平;邱s,

本文編號:40047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40047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7fdbe***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