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株野鳥源H7亞型禽流感病毒分離鑒定、遺傳進化及感染性分析
本文關(guān)鍵詞:3株野鳥源H7亞型禽流感病毒分離鑒定、遺傳進化及感染性分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本研究在2010年1月份采自湖南小白額雁和青頭潛鴨樣品中分離到2株H7亞型禽流感病毒,分別命名為A/Lesser White-fronted Goose/HuNan/412/2010(H7N7)(L-412)和A/Baer's Pochard/HuNan/414/2010(H7N 1)(29Y);同年秋季在采自吉林向海地區(qū)的紅頭潛鴨樣品中分離到1株H7亞型禽流感病毒,命名為A/Common Pochard/XiangHai/ 420/2010(H7N1)(865).通過RT-PCR試驗和基因測序,成功獲得了3株分離株的全基因序列。在此基礎(chǔ)上,進一步對3株分離株進行了遺傳進化、感染性和受體結(jié)合特性分析,具體實驗結(jié)果如下:1.3株野鳥源H7亞型AIV毒株的分離鑒定、遺傳進化分析3株分離株的8個基因都位于歐亞分支內(nèi),分離株L-412有6個基因來源于韓國野鳥分離株,NS基因與部分北美毒株、2003年荷蘭H7N7亞型人流感毒株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很高,為98.2%和97.7%。L-412是由亞洲不同毒株的片段重組而成,并且NS基因存在歐亞、北美分支以及跨物種之間的交流。分離株29Y和865的8個基因彼此之間高度同源,均來自于歐亞毒株,2株分離株的PB1基因與2013年意大利和2003年荷蘭人流感毒株、2008年韓國豬流感毒株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在97%以上,NP基因則與某些人流感、豬流感、北美毒株屬于同一分支,NS基因與某些北美毒株、2003年荷蘭H7N7亞型人流感毒株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很高,為98.2%和97.7%。通過多氨基酸序列比對分析發(fā)現(xiàn),3株分離株的NS基因42位突變?yōu)镾,推斷此3株分離株對小鼠有較高的毒力。2.HA蛋白裂解位點附近氨基酸分析3株分離株的HA蛋白裂解位點附近氨基酸序列分別為PEIPKGR↓GLFGAI、PELPKGR↓GLFGAI和PELPKGR↓GLFGAI,符合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序列特征。3.L-412對不同動物的感染性分析L-412以106EID50的劑量以滴鼻、點眼的方式感染SPF雞、SPF鴨,觀察21d。雞、鴨感染后均以泄殖腔排毒為主,能在多個臟器內(nèi)檢測到;在第14d檢測到抗體。說明該毒株在雞、鴨體內(nèi)皆可復制,但是只在雞個體之間水平傳播。4.29Y對不同動物的感染性分析29Y以106EID50的劑量感染SPF雞、SPF鴨和鼠,觀察21d。雞、鴨感染后在咽喉、泄殖腔內(nèi)均檢測不到病毒,僅能在個別臟器內(nèi)檢測到病毒,在第14d檢測到抗體;攻毒組的鼠在肺臟內(nèi)均可檢測到病毒。說明該毒株既能夠輕度感染雞、鴨和鼠,并且在鴨個體之間發(fā)生水平傳播。5.865對不同動物的感染性分析865以上述方法感染SPF雞、SPF鴨和鼠。雞、鴨感染后均可以在咽喉、泄殖腔和多個臟器內(nèi)檢測到病毒。在第14d檢測到抗體。攻毒組的鼠在鼻洗液和肺臟內(nèi)均可檢測到病毒。說明該毒株既能夠感染雞、鴨也能感染鼠,并且在雞/鴨個體之間均可發(fā)生水平傳播。6.3株H7亞型AIV毒株的受體結(jié)合特性的分析利用a-2,3-sialidase和VCNA處理雞紅細胞。根據(jù)血凝試驗結(jié)果,我們發(fā)現(xiàn)3株分離株既能結(jié)合SAa-2,3Ga1受體,又能結(jié)合SAa-2,6Ga1受體。說明3株分離株既能夠感染禽類,還能感染哺乳動物。
【關(guān)鍵詞】:野鳥 H7亞型流感病毒 全基因組測序 系統(tǒng)發(fā)育學分析 致病性試驗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林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S852.65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1 緒論12-21
- 1.1 禽流感病毒的研究進展12-17
- 1.1.1 AIV的發(fā)現(xiàn)及其發(fā)展歷史12-13
- 1.1.2 AIV的分類地位及其命名13
- 1.1.3 AIV的化學組成及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13-14
- 1.1.4 AIV的增殖14
- 1.1.5 AIV的病毒基因組及其編碼的蛋白14-15
- 1.1.6 AIV的血凝活性15
- 1.1.7 AIV的流行病學研究15-17
- 1.2 H7亞型AIV的流行現(xiàn)狀17
- 1.3 H7亞型流感病毒的某些生物學特性17-18
- 1.4 禽流感病毒致病性的分子基礎(chǔ)18-20
- 1.4.1 血凝素(HA)基因?qū)χ虏⌒缘挠绊?/span>18
- 1.4.2 神經(jīng)氨酸酶(NA)基因?qū)χ虏⌒缘挠绊?/span>18
- 1.4.3 聚合酶(PB2、PB1、PA)基因?qū)χ虏⌒缘挠绊?/span>18-19
- 1.4.4 非結(jié)構(gòu)蛋白(NS)基因?qū)χ虏⌒缘挠绊?/span>19
- 1.4.5 基質(zhì)蛋白(M)基因?qū)χ虏⌒缘挠绊?/span>19-20
- 1.5 本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20-21
- 2 3株野鳥源H7亞型AIV毒株的分離鑒定、遺傳進化分析21-55
- 2.1 實驗材料21
- 2.1.1 樣品來源21
- 2.1.2 實驗試劑及配方21
- 2.1.3 實驗儀器21
- 2.1.4 雞胚及紅細胞21
- 2.2 實驗方法21-26
- 2.2.1 拭子采集和處理21-22
- 2.2.2 病毒的分離22
- 2.2.3 紅細胞凝集試驗(HA)22
- 2.2.4 AIV的RT-PCR檢測22-23
- 2.2.5 PCR結(jié)果鑒定23
- 2.2.6 血凝素(HA)亞型的鑒定23-25
- 2.2.7 AIV神經(jīng)氨酸酶(NA)亞型的鑒定25
- 2.2.8 病毒全基因組基因擴增與測序25-26
- 2.3 實驗結(jié)果與分析26-47
- 2.3.1 病毒分離鑒定結(jié)果26
- 2.3.2 HA亞型的鑒定26
- 2.3.3 NA亞型的鑒定26-27
- 2.3.4 病毒全基因的擴增和測序27-28
- 2.3.5 基因遺傳進化分析28-37
- 2.3.6 基因同源性分析結(jié)果37-46
- 2.3.7 血凝素蛋白裂解位點46
- 2.3.8 糖基化位點分析46-47
- 2.3.9 受體結(jié)合位點47
- 2.4 討論47-54
- 2.4.1 H7基因的分子遺傳分析47-49
- 2.4.2 N1基因的分子遺傳分析49-50
- 2.4.3 N7基因的分子遺傳分析50
- 2.4.4 PB2基因的分子遺傳分析50-51
- 2.4.5 PB1基因的分子遺傳分析51
- 2.4.6 PA基因的分子遺傳分析51-52
- 2.4.7 NP基因的分子遺傳分析52
- 2.4.8 M基因的分子遺傳分析52-53
- 2.4.9 NS基因的分子遺傳分析53-54
- 2.5 小結(jié)54-55
- 3 L-412對不同動物的感染性分析55-62
- 3.1 材料55
- 3.1.1 毒株55
- 3.1.2 實驗動物55
- 3.1.3 實驗儀器55
- 3.2 方法55-56
- 3.2.1 病毒的純化與保存55
- 3.2.2 雞胚半數(shù)感染量(EID_(50))的測定55
- 3.2.3 SPF雞、鴨感染性試驗55-56
- 3.2.4 雞、鴨臟器和拭子的滴定56
- 3.2.5 血凝抑制試驗(HI)56
- 3.3 結(jié)果56-60
- 3.3.1 雞胚半數(shù)感染量(EID_(50))結(jié)果56-57
- 3.3.2 SPF雞感染性試驗57-58
- 3.3.3 SPF鴨感染性試驗58-59
- 3.3.4 兩組實驗的對比結(jié)果59-60
- 3.4 討論60-61
- 3.4.1 兩組實驗結(jié)果對比60-61
- 3.5 小結(jié)61-62
- 4 29Y對不同動物的感染性分析62-68
- 4.1 材料62
- 4.1.1 毒株62
- 4.1.2 實驗動物62
- 4.1.3 實驗儀器62
- 4.2 方法62
- 4.2.1 病毒的純化與保存62
- 4.2.2 雞胚半數(shù)感染量(EID_(50))的測定62
- 4.2.3 SPF雞/鴨和鼠感染性試驗62
- 4.2.4 雞/鴨/鼠臟器和拭子的滴定62
- 4.2.5 血凝抑制試驗(HI)62
- 4.3 結(jié)果62-67
- 4.3.1 雞胚半數(shù)感染量(EID_(50))結(jié)果62-63
- 4.3.2 SPF雞感染性試驗63-64
- 4.3.3 SPF鴨感染性試驗64-65
- 4.3.4 SPF鼠感染性試驗65
- 4.3.5 雞/鴨/鼠臟器的病理切片結(jié)果65-67
- 4.4 討論67
- 4.4.1 雞/鴨/鼠感染性試驗結(jié)果的對比67
- 4.5 小結(jié)67-68
- 5 865對不同動物的感染性分析68-76
- 5.1 材料68
- 5.1.1 毒株68
- 5.1.2 實驗動物68
- 5.1.3 實驗儀器68
- 5.2 方法68
- 5.2.1 病毒的純化與保存68
- 5.2.2 雞胚半數(shù)感染量(EID_(50))的測定68
- 5.2.3 SPF雞/鴨和鼠感染性試驗68
- 5.2.4 雞/鴨/鼠臟器和拭子的滴定68
- 5.2.5 血凝抑制試驗(HI)68
- 5.3 結(jié)果68-73
- 5.3.1 雞胚半數(shù)感染量(EID_(50))結(jié)果68-69
- 5.3.2 SPF雞感染性試驗69-70
- 5.3.3 SPF鴨感染性試驗70-71
- 5.3.4 SPF鼠感染性試驗71
- 5.3.5 雞/鴨/鼠臟器的病理切片結(jié)果71-73
- 5.4 29Y和865在雞/鴨/鼠各臟器內(nèi)復制情況73-74
- 5.5 討論74-75
- 5.5.1 雞/鴨/鼠感染性試驗結(jié)果的對比74
- 5.5.2 29Y和865對雞/鴨/鼠試驗結(jié)果對比74-75
- 5.6 小結(jié)75-76
- 6 3株H7亞型AIV毒株的受體結(jié)合特性分析76-79
- 6.1 材料76
- 6.1.1 主要試劑76
- 6.1.2 毒株76
- 6.2 方法76-77
- 6.2.1 測定L-412,29Y和865的受體結(jié)合特性76-77
- 6.3 結(jié)果77-78
- 6.3.1 受體結(jié)合特性分析77-78
- 6.4 討論78
- 6.5 小結(jié)78-79
- 結(jié)論79-80
- 參考文獻80-88
- 附錄88-98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shù)論文98-99
- 致謝99-100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旭芹,梁光軍,張小榮,文其乙,劉秀梵;H7亞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的真核表達載體的構(gòu)建及鑒定[J];中國家禽;2004年S1期
2 姚斐,沙莎,陳剛,紀偉尚,徐懷恕;間接酶聯(lián)免疫吸附技術(shù)檢測活的非可培養(yǎng)狀態(tài)的大腸桿菌O157:H7[J];青島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年02期
3 李永紅;;中國部分地區(qū)人群和動物中腸出血性大腸埃希菌O157∶H7分布特征[J];疾病監(jiān)測;2008年07期
4 張建群;羅學輝;顧文珍;徐景野;;1株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檢測及菌株特征[J];浙江預防醫(yī)學;2011年12期
5 徐建國;第三講 O157 : H7 大腸桿菌和腸出血性大腸桿菌[J];疾病監(jiān)測;1997年06期
6 徐建國;第三講 O157∶H7大腸桿菌和腸出血性大腸桿菌[J];疾病監(jiān)測;1997年07期
7 顧寶柯,王春宴,李生,謝梅雯;家畜、家禽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的監(jiān)測[J];疾病監(jiān)測;2000年06期
8 龔云偉,王平,劉紅,喬鳳娟;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監(jiān)測及分析[J];微生物學雜志;2004年05期
9 宋宏新,程軍表;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特異性脂多糖抗原的制備[J];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2005年10期
10 徐義剛;崔麗春;李蘇龍;于恒純;李丹丹;謝曉峰;姜艷春;;腸出血性大腸埃希菌O157∶H7環(huán)介導恒溫擴增快速檢測方法的建立與應(yīng)用[J];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2010年07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夏興霞;王永山;孟祥升;朱國強;張雪寒;何孔旺;;大腸桿菌O157:H7單克隆抗體膠體金免疫層析檢測試紙條的研制[A];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動物傳染病學分會第十二次人獸共患病學術(shù)研討會暨第六屆第十四次教學專業(yè)委員會論文集[C];2012年
2 劉潔;夏興霞;王永山;張雪寒;費榮梅;何孔旺;;大腸桿菌O157:H7抗體膠體金免疫層析檢測試紙條的研制[A];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獸醫(yī)公共衛(wèi)生學分會第二次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3 劉潔;夏興霞;王永山;張雪寒;費榮梅;何孔旺;;大腸桿菌O157:H7抗體膠體金免疫層析檢測試紙條的研制[A];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動物傳染病學分會第四次豬病防控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4 陳雅君;段志剛;魏戰(zhàn)勇;王亞賓;崔保安;張龍現(xiàn);陳麗穎;胡慧;;動物源大腸桿菌O157,
本文編號:37600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376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