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秸稈和生物炭還田的土壤培肥和增產效果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4-20 21:02
  許多研究已經(jīng)證明秸稈和生物炭還田可以顯著增加土壤中大團聚體數(shù)量,提高團聚體中有機碳含量,改善土壤結構,進而使土壤肥力得到提高。然而在棕壤長期定位試驗條件下及等氮磷鉀養(yǎng)分施肥措施下的相關研究資料比較稀少,仍需進一步深入研究。本試驗比較長期秸稈和生物炭還田后土壤團聚體分布的變化、團聚體全氮和有機碳含量及作物產量的差異,旨在尋找適宜的方法改良培肥棕壤,提高作物產量。本試驗選擇遼寧沈陽棕壤玉米連作體系和花生連作體系,連續(xù)開展了六年的田間定位微區(qū)試驗,試驗共設6個處理:不施肥(CK)、單施氮磷鉀(NPK)、單施生物炭(B)、生物炭配施氮磷鉀(BNPK)、單施秸稈(S)、秸稈配施氮磷鉀(SNPK)。在玉米和花生成熟期收獲后采集0~20 cm和20~40 cm兩個土層土壤。主要研究結果如下:(1)秸稈和生物炭還田可以降低0~20 cm和20~40 cm 土層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0~20 cm 土層土壤容重低于20~40 cm 土層,0~20 cm 土層孔隙度高于20~40 cm土層。BNPK處理效果優(yōu)于SNPK處理。除花生B處理外,其余不同施肥處理均可以提高土壤速效養(yǎng)分含量,且0~20 cm ... 

【文章來源】:沈陽農業(yè)大學遼寧省

【文章頁數(shù)】:6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義
    1.2 秸稈和生物炭還田對土壤結構和產量的影響
        1.2.1 秸稈和生物炭還田對土壤容重及孔隙度影響
        1.2.2 秸稈和生物炭還田對作物產量影響
    1.3 土壤團聚體研究進展
        1.3.1 土壤團聚體形成機理
        1.3.2 秸稈和生物炭還田對土壤團聚體分布的影響
        1.3.3 秸稈和生物炭還田對團聚體中有機碳含量的影響
    1.4 研究內容及技術路線
        1.4.1 研究內容
        1.4.2 技術路線
第二章 材料與方法
    2.1 試驗地概況
    2.2 試驗設計
    2.3 土壤樣品采集
    2.4 土壤樣品測定方法
        2.4.1 土壤理化性質測定方法
        2.4.2 土壤水穩(wěn)性團聚體篩分
        2.4.3 作物生理指標測定
    2.5 計算公式
    2.6 統(tǒng)計與分析
第三章 秸稈和生物炭還田土壤理化性質的變化
    3.1 土壤容重和孔隙度
    3.2 土壤速效養(yǎng)分
    3.3 討論
    3.4 小結
第四章 秸稈和生物炭還田土壤團聚體分布及其穩(wěn)定性
    4.1 秸稈和生物炭還田土壤團聚體分布
    4.2 秸稈和生物炭還田土壤團聚體穩(wěn)定性
    4.3 討論
    4.4 小結
第五章 秸稈和生物炭還田土壤團聚體中碳氮含量
    5.1 秸稈和生物炭還田土壤團聚體內全氮和有機碳含量
        5.1.1 秸稈和生物炭還田種植玉米的土壤團聚體內全氮含量
        5.1.2 秸稈和生物炭還田種植玉米的土壤團聚體內有機碳含量
        5.1.3 秸稈和生物炭還田種植花生的土壤團聚體內全氮含量
        5.1.4 秸稈和生物炭還田種植花生的土壤團聚體內有機碳含量
    5.2 秸稈和生物炭還田土壤團聚體全氮和有機碳分配比例
        5.2.1 秸稈和生物炭還田種植玉米的土壤團聚體內全氮分配比例
        5.2.2 秸稈和生物炭還田種植玉米的土壤團聚體內有機碳分配比例
        5.2.3 秸稈和生物炭還田種植花生的土壤團聚體內全氮分配比例
        5.2.4 秸稈和生物炭還田種植花生的土壤團聚體內有機碳分配比例
    5.3 討論
    5.4 小結
第六章 秸稈和生物炭還田玉米和花生產量及生理指標
    6.1 秸稈和生物炭還田玉米產量及生理指標
    6.2 秸稈和生物炭還田花生產量及生理指標
    6.3 討論
    6.4 小結
第七章 結論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文章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不同秸稈還田方式對寧夏揚黃灌區(qū)土壤性質及玉米生長的影響[J]. 王月寧,馮朋博,李榮,李培富,吳文利,東雯飛,侯賢清.  西南農業(yè)學報. 2019(11)
[2]秸稈還田結合氮肥減施對玉米產量和土壤性質的影響[J]. 王學敏,劉興,郝麗英,解宏圖,張廣娜,陳振華,張玉蘭.  生態(tài)學雜志. 2020(02)
[3]生物炭對黑土區(qū)坡耕地土地生產力的可持續(xù)效應研究[J]. 劉慧,溫小艷,魏永霞,范亞東.  農業(yè)機械學報. 2020(02)
[4]施用生物炭對干旱區(qū)玉米農田碳足跡的影響[J]. 王冠麗,孫鐵軍,劉廷璽,程功.  農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 2019(11)
[5]秸稈還田與耕作方式對麥后復種花生田土壤性質和產量的影響[J]. 趙繼浩,李穎,錢必長,李金融,劉兆新,高芳,楊堅群,甄曉宇,楊東清,李向東.  水土保持學報. 2019(05)
[6]秸稈還田對云南典型煙區(qū)土壤物理性狀的影響[J]. 田育天,李湘?zhèn)?謝新喬,孫維俠,史學正,楊繼周,林云紅,戴勛,胡保文,潘金華,徐靈穎.  土壤. 2019(05)
[7]生物炭對土壤養(yǎng)分、酶活性及玉米產量的影響[J]. 王智慧,殷大偉,王洪義,趙長江,李佐同.  東北農業(yè)科學. 2019(03)
[8]秸稈還田對連作玉米黑土團聚體穩(wěn)定性及有機碳含量的影響[J]. 李艷,李玉梅,劉崢宇,孟祥海,胡穎慧,金梁,王偉,蔡姍姍,魏丹.  土壤與作物. 2019(02)
[9]添加玉米秸稈對旱作土壤團聚體及其有機碳含量的影響[J]. 王碧勝,于維水,武雪萍,高麗麗,李景,李生平,宋霄君,劉彩彩,李倩,梁國鵬,蔡典雄,張繼宗.  中國農業(yè)科學. 2019(09)
[10]生物炭的10年土壤培肥效應[J]. 史思偉,婁翼來,杜章留,王芊,韓碩,張慶忠.  中國土壤與肥料. 2018(06)

博士論文
[1]不同耕作措施和外源碳輸入對土壤結構和有機碳庫的影響[D]. 姬強.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6

碩士論文
[1]秸稈及其炭化還田對土壤酸度和活性有機碳的影響[D]. 郭春雷.沈陽農業(yè)大學 2018
[2]耕作措施對四川丘陵機播小麥群體和土壤保墑的影響及其應用效果綜合評價[D]. 李金剛.四川農業(yè)大學 2014
[3]干旱農牧交錯帶耕種和圍欄放牧對草地土壤有機碳庫和土壤結構穩(wěn)定性的影響[D]. 王哲鋒.甘肅農業(yè)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15040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315040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4e0aa***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