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繁育花絨寄甲的替代寄主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9-09-17 23:20
【摘要】:花絨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Fairmaire)屬鞘翅目(Coleoptera)寄甲科(Bothrideridae),是防治多種林木蛀干害蟲的有效天敵。本研究利用三種替代寄主—黃粉蟲(蛹)、大麥蟲(蛹)、褐梗天牛(幼蟲、蛹)進行花絨寄甲的室內(nèi)擴繁,對三種替代寄主的最大接蟲量,不同接種比例下繁育的花絨寄甲的結繭率、羽化率、成蟲雌雄比、產(chǎn)卵前期、單雌產(chǎn)卵量、最佳接蟲比等方面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結果表明:1、單頭大麥蟲蛹最多可繁育23頭花絨寄甲成蟲,作為替代寄主繁育花絨寄甲的潛力最大;單頭黃粉蟲蛹最多可繁育5頭花絨寄甲成蟲,單頭褐梗天牛幼蟲最多可繁育5頭花絨寄甲成蟲,單頭褐梗天牛蛹最多可繁育9頭花絨寄甲成蟲。2、大麥蟲蛹與花絨寄甲初孵幼蟲接種比例為1:5時,結繭率與羽化率最高,分別為72.22%和69.11%。黃粉蟲蛹與花絨寄甲初孵幼蟲接種比例為1:2時,羽化率最高為35%;接種比例為1:5時,結繭率最高,為39.33%,羽化率為21.56%;接種比例以1:2最佳。褐梗天牛蛹與花絨寄甲初孵幼蟲接種比例為1:4時羽化率最高,為74.44%;隨著接種數(shù)目的增加,結繭率不斷升高,最高可達到79.44。褐梗天牛幼蟲齡期為9齡時、接種比例為1:4時,褐梗天牛幼蟲繁育的花絨寄甲結繭率與羽化率最高,分別為69.72%和61.11%。3、三種替代寄主繁育的花絨寄甲成蟲平均體重隨著羽化數(shù)目的增加而逐漸降低。4、三種替代寄主繁育的花絨寄甲的產(chǎn)卵前期時長差異不顯著,均在40d左右;花絨寄甲的雌雄比差異性不顯著,均接近1:1。5、利用三種人工飼料SL1、SL2、SL3飼喂不同類型花絨寄甲成蟲,在9月至次年3月時間段內(nèi)死亡率差異性不顯著;飼喂不同人工飼料的花絨寄甲的月均單雌產(chǎn)卵量差異性不顯著;三種人工飼料均可用于花絨寄甲成蟲的飼喂。6、利用相同人工飼料SL3飼喂不同種類的花絨寄甲成蟲,在9月至次年3月為期7個月的時間內(nèi),在9月達到產(chǎn)卵高峰期,最產(chǎn)卵數(shù)均達400頭以上;11月至12月產(chǎn)卵量最低,部分花絨寄甲雌蟲出現(xiàn)不產(chǎn)卵的現(xiàn)象,1月份后產(chǎn)卵量逐漸回升。7、接種比例相同時,隨著寄主化蛹后時長的增加,接種的花絨寄甲羽化率逐漸降低;黃粉蟲蛹表皮硬化速度最快;三種替代寄主蛹的最佳接種時間為化蛹后的24h。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S763.306.4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S763.306.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顏學武;嵇保中;周剛;;一種花絨寄甲幼蟲人工飼料的飼養(yǎng)效果評價[J];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年01期
2 王亞紅;來燕學;岑定浩;汪梅蓉;楊忠岐;王小藝;張翌楠;;用松褐天牛幼蟲繁殖花絨寄甲產(chǎn)出成蟲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J];中國生物防治學報;2012年02期
3 楊忠岐;李孟樓;雷瓊;王小藝;;溫度對花絨寄甲發(fā)育和生殖的影響[J];中國生物防治學報;2012年01期
4 魏建榮;牛艷玲;;西安城區(qū)環(huán)境中釋放花絨寄甲成蟲對光肩星天牛的生物防治效果評價[J];昆蟲學報;2011年12期
5 王亞紅;來燕學;岑定浩;王菊英;楊忠岐;;花絨寄甲產(chǎn)卵行為和產(chǎn)卵量及對松褐天牛幼蟲的寄生作用[J];環(huán)境昆蟲學報;2011年04期
6 楊忠岐;李建慶;梅增霞;王小藝;景志高;孟向東;;釋放花絨寄甲防治危害白蠟的云斑天牛[J];林業(yè)科學;2011年12期
7 李曉娟;董廣平;張彥龍;楊李;郭婉琳;;不同采集時間及溫度處理對花絨寄甲卵孵化率的影響[J];安徽林業(yè)科技;2011年06期
8 盧希平;楊忠岐;孫緒艮;喬魯芹;王曉紅;魏建榮;;利用花絨寄甲防治銹色粒肩天牛[J];林業(yè)科學;2011年10期
9 姜Z,
本文編號:253713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53713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