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不同玉米—辣椒套作組合下光分布特征及對產量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19-08-12 09:47
【摘要】:本試驗在玉米辣椒帶狀套作模式下,不同行數配比作為研究對象,設置三種種植模式,玉米辣椒比例為I1(2:3)、I2(2:6)、I3(2:9)。玉米采用恩喜愛298,辣椒采用園藝5號,均為北票地區(qū)主推品種。通過研究在不同種植模式下群體光環(huán)境、冠層特性與產量之間的分布情況與相關變化,并從透光率、光能利用率、光能截獲率、葉面積指數、株高、葉傾角、葉綠素含量出發(fā),以產量和土地當量比為綜合評價指標,得出在何種模式下,玉米辣椒帶狀套作復合系統(tǒng)能夠最大限度提高產量和土地利用效率,并為北票地區(qū)實際生產提供一定的理論技術依據。結果表明:1.套作模式下辣椒的光合有效輻射隨著套作行比的增加呈上升的趨勢,玉米與之類似。這是由于隨著玉米種植比例的降低,高位作物對低位作物的遮陰程度降低,套作群體的光合有效輻射均有增加。而且對于光能利用率,玉米和辣椒均在I2模式下表現出優(yōu)勢,高于其他種植模式。2.玉米在各模式間冠層特性總體表現為I3模式有效的促進了玉米生長,主要原因是種植密度影響,I3模式葉片伸展空間充足,單株作物生長受限因子少于其他模式,植株生長最為旺盛。辣椒群體在I2套作模式下,群體光能截獲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葉面積指數、葉傾角和株高相互配合的結果。在I2模式下辣椒群體葉面積指數最大,葉傾角也最大,配合適宜的株高,使得群體冠層上部的光照能夠更多的投射到辣椒群體內部,因此I2模式下的辣椒冠層結構能更合理的把接受到的光能均勻的分配到群體內部的各葉層上,有利于辣椒群體對有限光能的截獲,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葉片光合作用的需求。同時本研究表明,適當的遮陰能夠延長辣椒生育期,在辣椒生長后期,三種套作模式下的辣椒葉綠素含量均高于單作模式,減緩辣椒衰老過程,果實收獲期延長,為植株高產奠定了基礎?偟膩砜,I2模式在冠層特性方面對玉米辣椒產量具有積極作用。3.隨著玉米辣椒行比的增加,干物質量在各處理間有較大差異,玉米為單作模式最高,辣椒為I2模式最高,均為I1模式最低。這可能是因為隨著玉米密度的增加,生長競爭性加強,干物質積累速率加快。從產量來看,玉米隨著種植行比的增加,種植密度迅速降低,單位土地面積的產量降低,因此各模式下的產量依次為單作I1I2I3.。辣椒產量同樣為單產最高,但各處理間的產量依次為I2I1I3,這是由于在I2模式下,玉米對辣椒群體的遮光性更加合理,在避免辣椒受到強光直射的同時,又透過了充足的光合有效輻射進行光合作用。因此在3種套作模式中,I1處理下的玉米產量最高,I2處理下的辣椒產量最高。套作系統(tǒng)總產量表現為I2I3SI1,而且三種套作模式下的土地當量比均大于1,分別為I2(1.35)I1(1.32)I3(1.22)。這說明,適當的套作比例配置下,玉米-辣椒帶狀復合種植系統(tǒng)比單作更有產量優(yōu)勢。12模式有利于將玉米辣椒帶狀套作群體的產量優(yōu)勢發(fā)揮到最大,最大的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適合在北票地區(qū)推廣玉米辣椒2:6的種植模式。
【學位授予單位】:沈陽農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S513;S641.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曾文丹;嚴華兵;謝向譽;陳仲南;陸柳英;;木薯間作套種不同作物栽培模式及經濟效益研究概況[J];農學學報;2016年12期

2 張紅星;;甜玉米高效栽培模式及效益分析[J];農業(yè)與技術;2016年22期

3 高慧;朱倩;張榮;莫天錄;;不同種植密度下玉米與豌豆間作對群體總產量的影響[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6年11期

4 季力;;北票市紅干椒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yè);2016年09期

5 李雪梅;;辣椒的栽培季節(jié)與種植模式[J];時代農機;2016年07期

6 吳登鋒;;辣椒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農技服務;2016年04期

7 陳偉;;辣椒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探析[J];園藝與種苗;2016年01期

8 王寶生;劉春娟;馮乃杰;鄭殿峰;宮香偉;孫福東;劉濤;何天明;王暢;;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對大豆植株上、中部干物質積累及產量的影響[J];南方農業(yè)學報;2015年09期

9 鮑巖峰;谷秀芳;;淺析東北地區(qū)大棚辣椒套種菜豆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農業(yè)開發(fā)與裝備;2015年08期

10 付君麗;韓文興;李佳倫;;辣椒-玉米的不同間作密度對作物產量的影響[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5年18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雪莉;干旱脅迫下玉米/甘薯套作對甘薯光合與抗性生理及產量的影響[D];西南大學;2016年

2 韓敘;不同農藝措施對套作甘薯光合生理及產量的影響[D];西南大學;2016年

3 高仁才;田間配置對玉豆系統(tǒng)光環(huán)境、光能利用和產量的影響研究[D];四川農業(yè)大學;2015年

4 王秋媛;不同株型玉米對套作甘薯光合生理特性及產量的影響[D];西南大學;2015年

5 徐婷;播期和密度對套作大豆光合特性、干物質積累及產量的影響[D];四川農業(yè)大學;2014年

6 婁瑩;帶狀套作行距配置對大豆、玉米根系特性的影響[D];四川農業(yè)大學;2014年

7 葉林;不同田間配置對玉豆帶狀套作系統(tǒng)水分分布及水分利用率的影響[D];四川農業(yè)大學;2014年

8 楊國才;馬鈴薯/玉米套作空間配置對群體產量及凈光合的影響[D];西南大學;2014年

9 張正翼;不同密度和田間配置對套作大豆產量和品質的影響[D];四川農業(yè)大學;2008年

10 伍曉燕;不同株型玉米對套作大豆形態(tài)生理及產量品質影響的研究[D];四川農業(yè)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52563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52563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7102d***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