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鞏對北宋文人及其創(chuàng)作的批評
發(fā)布時間:2021-11-24 06:44
北宋時期文人士大夫的地位得到了巨大的提高,集政治和文學于一身的北宋士人之間的相互評價是了解研究他們的珍貴材料,曾鞏以古文大家的身份享譽北宋文壇,其文學創(chuàng)作成就歷來為人稱道。然而,曾鞏在與北宋諸文人交游往來過程中對他們進行的文學批評同樣是其文學觀念的集中展示,也體現(xiàn)了北宋文人群體內部之間的思想交流,但并未引起研究者的廣泛重視。本文從文學批評的角度對曾鞏進行探討,旨在論述曾鞏對北宋諸文人及其文學創(chuàng)作的具體批評,揭示其內在的文學批評觀念,得出曾鞏對北宋文學整體與細部的具體認知與評判。大致分為三個部分:第一章為曾鞏的文學批評觀,包括文章、詩歌和詞作三個方面。曾鞏重文更重道,他繼承前人的道統(tǒng)觀念并對文統(tǒng)作出了發(fā)展和細化,在尊崇儒家之道的大前提下,重視文辭、提倡詩歌抒發(fā)個人情感的作用。此章還對曾鞏不評詞作的現(xiàn)象進行了探討,筆者認為其原因主要在于北宋前期文壇的輕詞觀念和曾鞏的個人喜好。第二章分析曾鞏依經而評的文學批評原則和人文并評、劃分人物品第的批評方式。為了維護儒家思想的正統(tǒng)地位,曾鞏的文學批評具有鮮明的尊經崇儒色彩,出于批評對象的特殊性和批評文體的應用性,曾鞏對北宋文人多采用人文并評的方式,且強...
【文章來源】:江西師范大學江西省
【文章頁數(shù)】:8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曾鞏的文學批評觀
一、文章論
(一)明道觀
(二)文章兼勝
二、詩歌論
(一)本經重道
(二)騷雅并舉
三、不評詞作
四、曾鞏對北宋文學的整體認識
第二章 曾鞏文學批評原則與方式
一、依經而評的批評原則
二、批評方式
(一)人文并評
(二)劃分北宋文人品第
第三章 曾鞏對歐陽修的評論
一、蓄道德而能文章
(一)以身行道
(二)以文明道
二、文學淵源論
(一)體備韓馬
(二)思兼莊屈
三、文學風格論
(一)醇深炳蔚
(二)逸發(fā)自然
第四章 曾鞏對王安石的批評
一、批評態(tài)度的轉變——由推崇到勸誡
二、文章論
(一)文章風格論
(二)評《王深父墓志銘》《王逢原墓志銘》
第五章 曾鞏對北宋其他文人的批評
一、前賢長輩
(一)晏殊
(二)范仲淹
(三)尹洙
(四)蘇洵
二、同僚好友
(一)強至
(二)王安國
(三)王回兄弟
三、后進學子
(一)陳師道
(二)李沿
四、曾氏家族
(一)曾致堯
(二)曾氏兄弟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在讀期間公開發(fā)表論文(著)及科研情況
本文編號:3515444
【文章來源】:江西師范大學江西省
【文章頁數(shù)】:8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曾鞏的文學批評觀
一、文章論
(一)明道觀
(二)文章兼勝
二、詩歌論
(一)本經重道
(二)騷雅并舉
三、不評詞作
四、曾鞏對北宋文學的整體認識
第二章 曾鞏文學批評原則與方式
一、依經而評的批評原則
二、批評方式
(一)人文并評
(二)劃分北宋文人品第
第三章 曾鞏對歐陽修的評論
一、蓄道德而能文章
(一)以身行道
(二)以文明道
二、文學淵源論
(一)體備韓馬
(二)思兼莊屈
三、文學風格論
(一)醇深炳蔚
(二)逸發(fā)自然
第四章 曾鞏對王安石的批評
一、批評態(tài)度的轉變——由推崇到勸誡
二、文章論
(一)文章風格論
(二)評《王深父墓志銘》《王逢原墓志銘》
第五章 曾鞏對北宋其他文人的批評
一、前賢長輩
(一)晏殊
(二)范仲淹
(三)尹洙
(四)蘇洵
二、同僚好友
(一)強至
(二)王安國
(三)王回兄弟
三、后進學子
(一)陳師道
(二)李沿
四、曾氏家族
(一)曾致堯
(二)曾氏兄弟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在讀期間公開發(fā)表論文(著)及科研情況
本文編號:351544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515444.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