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論戴震的理欲觀

發(fā)布時間:2021-06-09 21:27
  戴震是乾嘉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著名的學者和思想家。自清以來,統(tǒng)治者為了加強皇權統(tǒng)治、扼殺漢族人民的反清情緒,將殘酷的政策包裝成封建綱常論文,對百姓們實施文化高壓,不僅產生了大量的文字獄,更壓抑了人對自由平等精神的追求和解放。戴震看到了理學的弊端和黑暗,展開了向程朱理學的批判。戴震針對宋明時期程朱理學所提出的“存天理,滅人欲”二元論的理欲觀,提出了“理在欲中”和“以理節(jié)欲”的理欲一元論。戴震的理欲觀建立在氣本源說的基礎上,通過考據經典中“理”的本義,重新定義理欲內容和理欲關系。筆者對戴震所在的時代背景和歷史環(huán)境進行了研究,推論出這些因素對戴震理欲觀形成的影響。筆者認為徽州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明清時期的社會政治政策是他理欲觀形成的外因,還有其自身坎坷的人生經歷以及深厚的學術淵源是其內因。接著筆者對戴震哲學中的理與欲的具體內容分別進行了辨析,通過研究戴震本體論思想重新定義“理”內涵,并批判了程朱理學“只是一個理”的思想,并提出了“理”就是“分理”。戴震將“理”作為世間萬物得一區(qū)別的特殊規(guī)律又或是特殊本質。他將“理”與“自然之性”統(tǒng)一起來,并使得“欲”在“理”面前并不是一個人性丑陋的、邪惡的一面,從而達到為“欲”證明的目的。戴震認為人的情欲“根于性而源于天”,并且“欲”不是絕對的“惡”,在一定界限內的欲是“欲”,超過這個界限,“欲”就變成了“惡”,而這個界限就是“私”。然后是筆者對戴震哲學中“理”“欲”的辯證關系的分析。戴震認為:理存于欲,這是理與欲的統(tǒng)一,通過去私除蔽達到“以理節(jié)欲”的目的,這是理與欲的矛盾。最后是對戴震理欲觀的評價,反思“以理殺人”,提倡合理支配欲望,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提高生產效率并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同時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面對不良的誘惑如何保持清醒和理智,正是需要“以理節(jié)欲”的啟示。
【學位授予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B249.6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選題意義
    二、研究現(xiàn)狀
    三、主要研究方法與創(chuàng)新點
第二章 戴震的生平及理欲觀的形成背景
    一、戴震的故里、生平對其“理欲觀”形成的影響
        (一)徽州的民風及學風
        (二)戴震的生平
    二、理欲觀學術淵源
第三章 戴震“理欲”的辨析
    一、戴震對“理”的論述
        (一) 戴震的本體觀思想
        (二)對程朱理學“理”的批判
        (三)“理”本義是“分理”
    二、戴震對“欲”的正名
        (一) 人的情欲“根于性而源于天”
        (二)“欲”與“私”之別
第四章 戴震“理欲觀”的辯證關系
    一、理存于欲—理欲觀的統(tǒng)一
    二、以理節(jié)欲—理欲觀的矛盾
第五章 對戴震理欲觀的評價
    一、“理在欲中”對“以理殺人”的反思
    二、“以理節(jié)欲”對當今社會的警示
結論
參考文獻
致謝
作者簡介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學滿;;論戴震從考據學對義理之學的回歸[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2 王世光;學術與政治之間——論戴震對程朱理欲觀的批評[J];中州學刊;2002年02期

3 王朔柏;戴震的理欲觀[J];安徽大學學報;1998年04期

4 唐凱麟;論戴震“歸于必然,適完其自然”的倫理意蘊[J];船山學刊;1994年01期

5 張立文;戴震對自然生命的關懷[J];孔子研究;1993年04期

6 周兆茂;戴震與程朱理學——兼論戴震哲學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J];哲學研究;1992年01期

7 張茂新;;戴震哲學思想的認識與評價[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04期

8 張立文;戴震對朱熹形而上本體論的批判[J];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91年03期

9 趙士孝;戴震論自由與必然[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05期

10 周兆茂;論戴震的樸素辯證法思想[J];江淮論壇;1988年05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王艷秋;戴震重知哲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2 陳徽;性與天道——戴東原哲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3 趙慶偉;清代孟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歐陽雪榕;戴震重知學的傳承與轉變[D];河南大學;2004年

2 戴繼誠;戴震程朱理學批判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2年

3 仰和芝;戴震人學思想研究[D];湘潭大學;2002年

4 張東;《孟子字義疏證》發(fā)微[D];中共中央黨校;2001年



本文編號:155855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zaizhiboshi/155855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31f66***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