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外顯子測序發(fā)現進行性心臟傳導疾病新的致病基因PDYN突變
本文選題:進行性心臟傳導疾病 切入點:PDYN 出處:《大連醫(yī)科大學》2017年博士論文
【摘要】:背景進行性心臟傳導疾病(PCCD)是一種罕見的遺傳起源的心臟傳導系統(tǒng)疾病,通常伴有家族聚集性。與其他類型的遺傳性心臟疾病相比,對進行性心臟傳導疾病的遺傳學研究相當有限。有研究報道進行性心臟傳導疾病與離子通道基因突變相關,最常見的是SCN5A基因,以及SCN1B、GJA5和TRPM4。此外,已經報道了幾種與結構和調節(jié)相關的基因的突變與伴有或不伴有擴張型心肌病的心臟傳導異常有關,如LMNA、DES和Nkx 2.5。進行性心臟傳導疾病通常是進展性的,因此家系中心電圖正常的年輕成員可能處于患心律失常的風險中,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猝死的風險就越大。遺傳病的基因檢測在對識別隱匿性陽性突變攜帶者起重要作用,即攜帶的基因缺陷與有臨床表現的家系成員的基因缺陷相同,但目前無臨床癥狀的個人。遺傳測試結果陰性的患者則可以得到一定保證。研究表明很多基因與心臟傳導障礙有關,F在已經明確的是心臟傳導缺陷不僅與老化相關,而且許多復雜的病理生理過程也參與房室和心室內阻滯的發(fā)生。許多基因都與心臟的電生理活動相關,以現在的技術水平并很可能僅鑒定了這些遺傳缺陷疾病中相關遺傳基因的一小部分。隨著科技水平的發(fā)展,在未來將可以確定更多更全面的致病的遺傳學改變,并進而確定由于遺傳缺陷導致的心臟傳導障礙的實際比例。而且遺傳學分析和檢測將成為PCCD患者常規(guī)臨床評估的一部分。由于這些心臟傳導障礙的出現是隨時間呈進行性改變的緩慢過程,遺傳學檢查可以有助于更好地確定心臟傳導缺陷發(fā)展的風險,并且因此確定起搏器植入的最佳時機。從長遠上來看,早期識別出有可能發(fā)展為心臟傳導障礙疾病的患者,特別是存在陽性家族史的患者,可以預防性應用能夠延緩這些潛在致命性疾病發(fā)展的藥物。目的探討一個進行性心臟傳導疾病家系的遺傳機制。方法本研究的對象為一個包含4代34人的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進行性心臟傳導疾病家系。通過全外顯子測序技術并結合Sanger測序進行驗證,在遺傳性心臟傳導疾病家系中選取3名患者的基因組DNA進行測序,篩選該家系的致病突變基因。然后對所篩選到的突變位點進行生物信息學分析,并且應用SIFT、Poly Phen-2和Mutationtaster評分對突變位點進行致病性分析。對以上得到的候選突變位點用高分辨率溶解曲線法(HRM)和SNa PShot測序在家系外健康人中進行檢測,用Sanger測序法在家系成員內檢測。對篩選出的致病基因在細胞水平上進行突變后的功能研究。結果該家系進行性心臟傳導疾病的遺傳特點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經過全外顯子測序、生物信息學分析、公共數據庫篩查及突變功能預測篩選出8個候選突變位點。對家系內以及家系外驗證,發(fā)現有PDYN上的兩個雜合突變位點PDYN(c.581AT,p.D194V)(c.580GC,p.D194H)與心臟傳導疾病發(fā)生共分離。PDYN未被報道過與PCCD相關,且PDYN的兩個突變位點是未被報道過新發(fā)現的突變位點。轉染HEK293T細胞72小時后,PDYN mRNA表達量沒有變化。IL-6、IL-8、CRP和TNF-α的表達在突變組均有升高,但突變組間沒有差異。ROS在突變組比對照組及野生組升高,但突變組間沒有差異。結論1.本研究報道了一個包含7名患者34人的PCCD家系。在該PCCD家系中除傳導阻滯外同時還合并竇房結病變及房早、房速和房顫等房性心律失常。2.本研究發(fā)現了PDYN上兩個新的雜合突變PDYN(c.581AT,p.D194V)(c.580GC,p.D194H)可能為該PCCD家系的致病突變位點。3.PDYN(c.581AT,p.D194V)(c.580GC,p.D194H)兩個位點突變后,PDYN mRNA水平沒有變化,但IL-6、IL-8、CRP及TNF-α表達量升高,ROS水平升高。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大連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R54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馮帥南;;心臟的奧秘[J];家庭醫(yī)藥;2007年02期
2 張友云,董峰,鄭漢巧,邱小杉;心臟預處理心臟微循環(huán)及膠原的變化[J];微循環(huán)學雜志;2000年03期
3 清風;心臟有病 耳朵報警[J];山東農機化;2005年04期
4 王春林;輔酶Q_(10)在治療心臟疾病中的應用[J];新醫(yī)學;1991年07期
5 梁文博;;心臟出故障 耳朵來報警[J];山西老年;2009年07期
6 肖旭平;;心臟有病耳垂報警[J];老年教育(長者家園);2013年02期
7 王曉琴;呂斌;;做了心臟“搭橋”,我的生活依然精彩[J];藥物與人;2013年03期
8 鄒勤;;心臟也能自己“搭橋”[J];家庭醫(yī)藥;2013年07期
9 蔣天康;;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與心臟疾病[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08年01期
10 鄧文文;石蓓;;STAT3在缺血心臟中的作用[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3年1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邱仲慶;Chung-Ching Chio;;心臟缺血之低溫療法:小分子質量蛋白質表現正常化(英文)[A];第七屆海峽兩岸心血管科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劉芬;馬依彤;楊毅寧;李曉梅;黃鶯;向陽;;離體小鼠心臟缺血后適應模型的年齡異質性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11次心血管病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9年
3 陳楠;郭煒;金紅峰;沈法榮;沈岳良;陳瑩瑩;;血紅素氧化酶1在大鼠心臟缺血保護中的作用[A];2004年浙江省心血管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4年
4 黃紹烈;左漢恒;黃劍鋒;;心臟缺血-再灌注損傷的探討中藥血脂康對心臟缺血-再灌注損傷保護的實驗研究[A];江西省第四次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8年
5 王慮;瞿金龍;王璽;;低氧誘導因子在缺血時對心臟代謝和血管生成的調節(jié)[A];中華醫(yī)學會急診醫(yī)學分會第十六次全國急診醫(yī)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9條
1 記者 王t,
本文編號:166168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yxlbs/1661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