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會秩序到文化含義:傳統(tǒng)與當代藝術語境中的纖維藝術
本文關鍵詞:從社會秩序到文化含義:傳統(tǒng)與當代藝術語境中的纖維藝術,,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本文將纖維藝術置于當代藝術發(fā)展的語境之中,結合不同時期的社會背景和文化思潮,研究纖維藝術的源起、發(fā)展和文化走向,并通過樣本研究回溯傳統(tǒng)紡織藝術,探討織物在傳統(tǒng)社會中的建構性作用以及隨之產生的傳統(tǒng)織物文化,強調在創(chuàng)作與理解當代纖維藝術的過程中來自傳統(tǒng)織物的文化意義,而非僅僅停留在材料或技術傳承的層面。同時,探討當代纖維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相關主題和多元化的趨勢,在當代纖維藝術與傳統(tǒng)織物文化之間建立一種多層次的、具有時空跨度的對話,借此闡明纖維藝術是如何從傳統(tǒng)社會生活中指向社會秩序的織物文化,逐步轉向重構當今社會文化含義的重要角色。 本文以研究藝術史、藝術作品、文物、圖像、工藝以及藝術家個案為主的實證方法進行分析研究,試圖通過實例來探討并闡明觀點。緒論部分從個人學習經歷的角度切入,闡述了當代纖維藝術研究的現狀和存在于其中的問題,以及由此展開的研究過程。第一章當代藝術語境中的纖維藝術,圍繞六十年代西方當代藝術發(fā)展的幾個特點,做出回顧與分析,討論最先使用纖維材料進行創(chuàng)作的藝術家和他們的作品,以及這一時期對傳統(tǒng)文化持不同態(tài)度的西方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對于纖維材料的不同理解和多樣化應用,借此厘清纖維藝術的源起。第二章柔軟的秩序:宋代居室中的織物,以宋代居室中的織物為研究樣本,通過重建相關的傳統(tǒng)文化背景,從社會學的角度進行研究,探討傳統(tǒng)織物在材料、技術、空間格局和文化精神等方面所折射出的社會秩序,及其所建構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傳統(tǒng)織物文化。第三章綿延的對話:當代纖維藝術中的傳統(tǒng)基因,分析在當代社會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受到重新審視的傳統(tǒng)織物文化及其在材料、技術和形式等方面對當代纖維藝術創(chuàng)作產生的影響。第四章重構文化含義:多元化的當代纖維藝術,歸納并探討了當代纖維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相關主題和多元化的趨勢。結論部分通過總結上文的論述,將纖維藝術的發(fā)展定義為一個從體現社會秩序到重構文化含義的文化過程,同時展望了纖維藝術的發(fā)展前景和可能性。
【關鍵詞】:當代藝術 纖維藝術 傳統(tǒng)織物文化 社會秩序 文化意義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美術學院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J533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緒論6-9
- 第一章 當代藝術語境中的纖維藝術9-49
- 一、平等的過程: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西方當代藝術10-25
- 二、多樣化的實踐:六十年代西方當代藝術中的纖維材料和軟材料25-34
- 三、織物、纖維、纖維藝術:現代主義的延續(xù)34-49
- 第二章 柔軟的秩序:宋代居室中的織物49-84
- 一、宋代居室中的織物51-58
- 二、材料、技術與等級58-68
- 三、空間中的秩序68-75
- 四、格物:織物中的精神秩序75-84
- 第三章 綿延的對話:當代纖維藝術中的傳統(tǒng)基因84-93
- 第四章 重構文化含義:多元化的當代纖維藝術93-120
- 一、探索空間94-99
- 二、女性主義99-108
- 三、越過邊界108-115
- 四、新的行動:作為社會性藝術實踐的纖維藝術115-120
- 結論120-122
- 參考文獻122-124
- 畢業(yè)創(chuàng)作124-128
- 致謝128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安國樓;孟志強;;北宋時期植桑養(yǎng)蠶副業(yè)[J];平頂山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2 張力奎;;宋代學校教育經費來源之考證[J];平頂山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3 陳隆文;陳懷宇;;梅關與梅關古道[J];平頂山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4 周臘生;五代三大狀元[J];莆田高等?茖W校學報;2001年03期
5 張富春;;新發(fā)現的南明天妃封號[J];莆田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6 楊柏林;;黃滔集版本源流考述[J];莆田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7 李亮亮;;仙游籍文學家蔡}[小傳輯補[J];莆田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8 宋國強;劉鵬志;朱桂通;;莆田黃石文廟的啟示與思考[J];莆田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9 杜亞雄;;五次寫作中國樂理的學術心路[J];文化藝術研究;2008年03期
10 鄭祖襄;;《樂學軌范》唐琵琶樂調考[J];文化藝術研究;2010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珊珊;;北宋城市演進中的經濟影響[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九輯(2008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選輯)[C];2008年
2 劉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種類、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論叢(第十輯)[C];2012年
3 李凇;;跨過“虎溪”——從明憲宗《一團和氣圖》看中國宗教藝術的跨文化整合[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藝術的超越與文明的發(fā)展”藝術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8年
4 張勁松;;陳崇與東佳書堂關系的再認識——基于譜牒與地方志的分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董柏林;黨寧;;恪守與超越:明清士紳教化的雙重取向[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俞強;;《水滸傳》作者施耐庵假說[A];水滸爭鳴(第十輯)[C];2008年
7 姜鵬;;宋初文治導向與經筵緣起[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七輯)[C];2009年
8 杜林淵;張小兵;;北宋時期陜北地區(qū)的農業(yè)發(fā)展[A];中外關系史論文集第17輯——“草原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9 楊森;;民間所謂的和田“羊脂玉”和敦煌五代文獻中的“燕脂表玉”[A];“絲綢之路與龜茲中外文化交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10 吳海波;;清代私鹽立法問題探析[A];鹽文化研究論叢(第五輯)[C];2010年
本文關鍵詞:從社會秩序到文化含義:傳統(tǒng)與當代藝術語境中的纖維藝術,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5400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rwkxbs/454003.html